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不知何名 始:当初,原来。
B.凡植木之性,其本欲    舒:舒展。
C.其土欲故,其筑欲 密:结实。
D.见人者好烦其令 长:年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17 11:4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 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变弱
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将:将领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了秦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文秦的迅速灭亡。
B.第一段把始皇威震四海的实力和创万世基业的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寓褒于贬。
C.第二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陈涉与仲尼、墨翟等人进行对比。
D.选文讲究铺排渲染,气势酣畅;行文整句与散句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虎亦去(______) 必坐守之,以其醒(______)
【小题2】对“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但是,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的有与无,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试验。
B.这样,世上没有见过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有理或无理,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证明。
C.这样,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真是假,终究没有什么可以检验。
D.然而,世上没有见过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实是虚,终究没有什么能得到验证。
【小题3】“子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______,本文中“子由之说”的具体内容指的是______。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势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
D.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
【小题5】文中指出婴儿、醉人、夜归人所以“不惧虎”,都是因为“无知”,根据文意,请指出各自“无知”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