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重要词语。
(略)
(义)
(且)
(革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19 12:4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不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己。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侍御。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B.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C.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D.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B.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去世时,儿子年幼,诗集散失,经他人收集得到其诗一百多首,抄录成两卷。因钱沣曾自号“南园”,所以其诗集就称为《南园诗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不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
(2)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同类题3

阅读古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mǐn)勉:努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海康    迁:搬家B.吾前后和其诗百数十篇  凡:一共
C.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感触D.吾少而穷苦,以家贫    每:每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见老人衰惫气 失向来烟霞
B.追和古人,则始东坡    转徙江湖之间
C.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    歌赠之
D.岂独好诗也哉  间旦暮闻何物
【小题3】下列对文本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小题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D.舍车而
【小题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小题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