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词语。
(辍飧饔以劳吏)
(暇)
(病)
(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0 07: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的“方”相同的—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小题2】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同类题5

阅读第二、三段,完成以下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① ),庭中通南北为(② )。(③ )诸父异爨(④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⑤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⑥ )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⑦ )为墙,(⑧ (⑨ )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⑩ )二世,先妣(⑪ )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1)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⑫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2)(⑬ )去,以手(⑭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⑮ ),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⑯ ),他日汝当用之!”瞻顾(⑰ )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⑱ )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⑲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⑳ )有神护者。……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句对第2、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句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庭中的变化表现了封建家庭的零落衰败,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感叹。
C.为了显得更加真实感人,作者故意借老妪之口追忆母亲的往事。
D.祖母的三句话,三个动作,写出对作者的爱抚、教诲和期望。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