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词多义
(1)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_____)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
臣固知公子之还也(_______)
(2)制
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_____)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4 09:5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既,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既   没:通“殁”,死
B.山东豪俊遂并而亡秦族矣    起:起事,起义
C.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絜大  度:揣度,估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余威震殊俗 不拘
B.迁徙之徒也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C.然后六合为家   引为流觞曲水
D.天下笑者 吾属今之虏矣
【小题3】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做对比?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4】翻译句子。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过秦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俯首系颈,命下吏   年长色衰,身为贾人妇
B.匈奴七百余里 感我此言良久立,坐促弦弦转急
C.才能不中人  蚕丛鱼凫,开国何茫然。
D.行军用之道  弃甲曳而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吞二周亡诸侯 冰、水为之,寒于水
B.河为池     为长句,歌以赠之
C.瓮牖绳枢子 邻国民不加少
D.为天下笑者,何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种种措施。
B.第三段从军队数量、出身地位、武器装备、士兵素质、指挥能力极言陈涉之弱。
C.第二段和第三段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文章最后以秦的兴盛和速亡对比,逼出文章主旨,水到渠成,如雷霆震空般有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同类题5

阅读《过秦论》部分段落,完成下列小题。

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既  “没”通“殁”,死亡
B.锄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C.余威震于俗 殊:非同一般
D.序八州而同列  朝:使……朝拜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军用之道 / 弃甲曳而走
B.斩木为兵,揭竿旗 /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C.数百之众 / 好自相扶
D.天下集响应 / 赢粮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段②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最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点明主旨,收束全篇,收到了余响不绝的效果。
B.段②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论证,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C.段②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