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完成11—14题。(12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小题1】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4分)
【小题2】“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3】两位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4】《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请结合上文,说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作者哪方面的感情。(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10 02:4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我们家的男子汉》节选(8分)
当他满两周岁的时候,我们决定把他送进托儿所。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吭,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当别的孩子哭的时候,他才想起来哭。哭声嘹亮,并无伤感,似乎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每天早上,送他去托儿所都很容易,不像我们姐妹几个小时候那样,哭着闹着不肯去。问他喜欢托儿所吗?他说:“不喜欢。”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也就坦然接受了这个现实,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据老师说,他吃饭很好,睡觉很好,唱歌游戏都很好,只不过有点儿拘束。然而,他迅速地熟悉起来,开始交朋友,打架。每天去拉他,都要听老师几句抱怨。
在他四岁那年,他的保姆病了,回乡了,他终于要去安徽了。他是极不愿意去的。走的前一天,他对外婆说:“外婆,你不要我了,把我扔出去了。”外婆几乎动摇了,想把他留下。那时候,上海到合肥,每天只有一班火车,人很多。车门被行李和人堵满了,大人们只好先挤上车,把他留在月台上。他着急地喊起来:“我怎么办呢?”我安慰他:“上不去,就不去了。”他仍然很着急,认为自己是非走不可了。姐姐说:“让他从窗口爬进来吧!”我把他抱了起来,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登着车厢,攀上了窗口。窗口边的旅客不约而同地伸手去抱他。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有力的,蹿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小题1】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性格?(3分)

【小题2】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我们把他送到了托儿所,“他”和“别的孩子”的哭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别的孩子和我们姐妹小时侯上托儿所哭的情景?(3分)
  
【小题3】文中的“男子汉”是个才几岁的孩子,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中学生男子汉应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2分)
 

同类题2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下面各小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小题1】给这段话选一个标题。(  )
A.冬天的群山B.雪后的济南
C.雪后小山美D.冬日雪后的济南
【小题2】文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究竟“妙”在哪里?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B.小雪可以给蓝天“镶银边”。
C.小雪可以把小山衬托得更加美丽。
D.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小题3】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小题4】本文写景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
C.事件先后D.景物主次
【小题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选自《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B.作者围绕“妙”字,描述了小雪使矮松越发青黑,给蓝天镶上银边,给山穿上花衣,薄雪还会露出点粉色这四个方面的景色。
C.文中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中的“白”指积雪,“暗黄”指的是草;而“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然之景的美丽。
D.本段文字作者主要描述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1)先生不知何
2)不戚戚于贫贱
3)遇其叱咄
4)其欣悦
【小题2】翻译下列词句。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3】甲文中的五柳先生与乙文中的宋濂,他们读书的方式与目的各不相同,试做简要分析。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