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小题1】选文中与母亲有关的事,都带给“我”深刻的感受。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与母亲有关的事情
带给“我”内心的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


幸福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

我接到母亲去世的长途电话

 
【小题2】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
【小题3】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不超过10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6 04:2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父亲的手握在母亲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琢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母亲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的手。母亲知道,父亲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撒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平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父亲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酒上母亲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母亲心甘情愿地让自已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也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吹了一口神奇的气,什么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中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开始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于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⑾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⑿母亲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明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小题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⑥段中“母亲明白了”是指“她”明白了丈夫只是要再一次握紧她的手。
B.例数第二段中“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一句,运用了想象,写妻子感觉丈夫的生命融汇到了自己身上。
C.全文以丈夫牵妻子的手这一标志性动作,突出夫妻俩厚重真挚的爱情和相伴相守。
D.第②段对“手”的描写,写出了“最后的手”的特点:皮肤灰黄,肌肉消失,干瘦无力。
E.父亲离世之际,父母心手相牵,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母亲的生命中。在母亲的心中,父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

同类题2

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回答下列小题。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

  ②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
  ③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小题1】选文第①②段着力描写奶牛的健壮结实和安恩的悠闲自得有何作用?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安恩的奶牛“是一头好母牛”的?
【小题3】从选段描写中,你能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小题4】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完成小题。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

【小题2】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如何理解“柔和”和“严肃”?

【小题3】“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请体会小弗郎士为什么“万分难过”?

同类题4

课内重点语段品读
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父亲那番谈话,就(1a)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着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已经熬白,两眼呆直,(1b)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3a)。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1c)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母亲马上回答说:“应该把孩子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3b),(1d)说:“出大乱子了!”母亲突然(3c)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反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人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靠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递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3d)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他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小题1】结合语境,给文中(1a)(1b)(1c)(1d)四处分别选填一个能恰当反映人物说话时情态的动词。依次是
A.厉声地B.高傲地C.偷偷地D.冷冷地  E、不知所措地
【小题2】文中(3a)(3b)(3c)(3d)四处选填一组能恰当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  )
A.惊慌 紧张 愤怒 惊奇B.惶恐 慌张 暴跳 怀疑
C.紧张 惊恐 吼叫 惊诧D.张惶 狼狈 暴怒 诧异
【小题3】文中加点的“他们”“咱们”“我们”分别指代哪些人?
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咱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加浪线的句子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选出正确的项(   )(多项选择)
A.表现母亲对好逸恶劳、偷摸扒窃者的憎恨。
B.表现母亲对强盗、流氓的鄙弃,不愿同流合污。
C.母亲看不起不有出息、不会营生的人,表现了母亲的高雅。
D.母亲不认沦为水手的弟弟,怕挨近他,指出母亲爱面子、图虚荣的心理。
E. 在母亲心目中,有钱就亲,没钱就疏,完全取决于有没有金钱。
F. 在母亲看来,只要没钱,亲人也是贼,表现出母亲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小题5】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选文最后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