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①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②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④山际见来烟,     。(吴均《山中杂诗》)
⑤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李白《行路难》中表明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诗句是:
  
⑦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主人所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句子是“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2-24 03: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来照顾母亲的意愿,表现“我”怎样的品质?
【小题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的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
【小题4】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同类题4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都都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丙)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题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因地宜  巴陵状/引人入
B.北巫峡/情达理  山岳形/滋暗长
C.暮冥冥/日西山  春和明/触生情
D.心旷神/然自乐  宠辱忘/白头
【小题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内容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过了两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理解:之所以重修并扩建岳阳楼,并在楼上雕刻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是为了纪念被贬官的膝子京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政绩。
(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理解: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目睹阴雨连绵时洞庭湖上萧然的景象,会心生忧愁哀伤;看到皎洁的月光普照洞庭湖面时,又会无比欣慰与欢喜。
(丙)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范仲淹表明心迹,愿意像“古仁人”一样,超越个人的快乐与忧愁,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小题3】“以天下为己任”是《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精神境界。结合下面三则(链接材料),分别说明这种精神境界在杜甫、柳宗元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链接材料二)

元和中,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链接材料三)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城将败。轼曰:“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子厚)柳宗元的字。②(子本相侔)利息和本金相等。③(没)没收。④(佣)受雇的工钱。⑤(知)掌管,主持。⑥(涂潦)道路泥积水。⑦(侪chái)类  ⑧(锸chā)锹,⑨(沈)同“沉”,没入水中。

同类题5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

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

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1)鲁肃过寻阳(_________) (2)即刮目相待(_________
(3)为郢州 (_________)   (4)母其以劳生疾 (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之所读,夜辄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中孙权告诉了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这两种读书方法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4】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小题5】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他们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都是出去打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