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5分)
(一)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二)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歌唱也发生    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是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突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小题1】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2分)
  
【小题2】在第一部分中.“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1分)选文两个部分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3分)
  
   
【小题4】第二部分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来描写一路进城的环境,其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5】作者对两个场面的描写分别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9 03:2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2016·宁夏)散文阅读

壶口,壶口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但黄河是雄心勃勃的,它从来都不屑隐忍,不甘迁就,更不愿受辱。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扼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小题1】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
【小题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题3】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
【小题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短文。(共11分)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2分)
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度)过了一个严冬。
【小题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2分)
【小题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3分)
【小题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2分)
【小题5】这篇短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谈谈你的感悟?(2分)

同类题3

家乡的桥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啊,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甲)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④家乡的桥啊,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乙)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小题1】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雁桥不是普通的桥?
【小题3】对文中甲、乙两处划线句子,任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
【小题5】“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请任选一点角度对“家乡的桥”或你所熟悉的某座桥进行评价。(可以从实用、美学、历史、人文、道德教化等角度进行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8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朱自清《春》节选)
【小题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小题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为什么?(2分)
【小题3】本文对春天的描写,就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你概括第④⑤段为“   图”和
  图”。 (2分)
【小题4】第⑤段的描写非常全面而立体,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2分)

同类题5

课外类文阅读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子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小题1】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小题4】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诀”。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5】品析第⑦段中加点字“瞟”的表达效果。
【小题6】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______;二是_______。
【小题7】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