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古诗文填空
(1) ,散入春风满洛城。
(2) ,明月来相照。
(3)夜发清溪向三峡,
(4)此夜曲中闻折柳,
(5)《木兰诗》中“扑朔迷离”个成语出自“   。”
(6)岑参的《逢入京使》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两句名句是:
(7)《木兰诗》中形容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2-24 01:1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释:①“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②“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③吞声:声将发又止。④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除不了心头的抑郁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B.(甲)诗七、八两句引用姜太公钓鱼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能过上自由自在、幽静安闲的归隐生活的愿望。
C.(乙)诗开头运用比兴手法,以“水”喻人,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D.(乙)诗充满了一种不敢申诉的内心痛苦,诗人欲以“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道理自宽,又以饮酒高歌自遣,但却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
【小题2】(乙)诗中“人生亦有命”的“命”指什么?诗人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小题3】说说(甲)(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近七旬。②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③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B.乙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C.两首诗都是著名的风雨诗,诗中浸渍着自然和时代的凄风冷雨,饱含着伤国忧民的悲壮情感。
D.甲诗是一首歌行体浪漫主义古诗。全诗先描写,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