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最后一课》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小题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小题3】文中画横线句子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3 05:5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研读《智取生辰纲》(节选),完成后面的问题。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赏析下面加点的词语。
那汉看见,住,望桶里一,便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
【小题3】七位客人喝酒前为什么不讲好价钱?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小题2】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课内文段阅读
《最后一课》(节选)
①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②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③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④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
⑤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⑥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⑦“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⑧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⑨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⑩“法兰西万岁!”
11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阅读选段①~④,选取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课前
教 室 气 氛
学 生 表 现
老 师 表 现
平日上课
开始上课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最后一课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夹着铁戒尺,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小题2】选段⑥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小题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小题4】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力量。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也都在自己的诗词作品里讴歌着崇高的爱国主义。请你写出几句抒发爱国情感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0分)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小题1】语段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2分)
【小题2】“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2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4】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现代文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小题1】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小题2】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小题3】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  )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 “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小题4】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