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运用典故表达怀念故人、抒写回乡感受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都会有疑惑的事实后,以“
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三句点出了不拜师学习的危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8-04-13 05:0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有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的后果。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说明了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道理。
同类题2
(1)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2)世胄蹑高位,__________________。(左思《咏史》)
(3)__________________,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6)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7)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王风·黍离》)
(8)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墨竹图题诗》)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7)《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争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
(13)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其中作者以香草来比喻自己之所以遭受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句子是:“_____,___。”
(2)《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为了提升自己,君子需要广泛地学习并不断地自我反省。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最能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的诗句是:“___,__。”
同类题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辞》中“______”,以白云出山写自己出仕本属于“无心”。
(2)《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