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白居易《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诗经·氓》中也有“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的样子。
(2)在《雁门太守行)中,李贺描写将士们不顾恶劣环境,连夜驰援、英勇作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8-05-04 06: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月”“东风”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李煜在《虞美人》中也用到这两个意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不仅善用视觉形象来描写琵琶声,还善于以声喻声。他用“__________”来写婉转流利的琵琶声,又用“_____________ ”来描摹冷涩不畅的琵琶乐音。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当时形势险恶、自己境况孤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后,又以“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美好年华的悄然而逝。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国事的艰难和自己身世的坎坷。
(3)《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之所以会“___________”是因为态度浮躁不专一。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兄弟》)
(5)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同类题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3)“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4)《归去来兮辞》中体现诗人急于归家的热切细节: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5)《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6)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这两句是将《滕王阁序》中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7)《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
(8)《陈情表》用_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形单影只,孤独生活的样子。
同类题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 中,词人面对大千世界,在感叹宇宙的广阔之后,慷慨激昂,又发出了这样的追问“ 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荆轲刺秦王》中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了众宾客为荆轲送行时的神态,渲染了一种极其悲壮的气氛。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5)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论语•颜渊》中表明“仁”的最高境界即在于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而非强加于别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大学》中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三句话是:“_____,______, _______”。
(8)在《中庸》中论述达到“中和”后的思想境界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