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下面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用比喻表明自己出仕本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两句是:____,____。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8-10-31 08:41: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用规范汉字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将自己比作鸟和鱼,表达对自由生活向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用反问句来表明诗人坚持理想,即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描写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先喻写依山而筑的楼阁的布局特点,后慨叹高耸楼阁的密集之状。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在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形象地描述了同样的现象。
(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胜过学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行舟轻快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表示作者要顺遂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秋月之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 ________ ”。
(7)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融合了“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中的意境。
同类题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写芳草和污垢混杂,唯独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以此表现自己的洁身自好。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3)陆游的《游山西村》诗中由自然画卷进入风情,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风俗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巧妙运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发了诗人为国事惶恐不安和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______,______。
(6)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两句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三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同类题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燕昭王重金求士的典故,表达主将甘愿为国捐躯以报答君主知遇之恩的豪情壮志。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