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写自己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却仍然遭到贬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8-12-18 01:1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请在横线处填写诗句原文。(请选择10句作答)
(1)上邪,我欲与君相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邪》)
(2)腰若流纨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
(3)君当作磐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冉冉府中趋。(《陌上桑》)
(5)薄帷鉴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阮籍《咏怀》)
(6)慨当以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7)刑天舞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读山海经》)
(8)天苍苍,野茫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敕勒歌》)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10)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奉劝年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明白过去无法挽回,未来有待追求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直接点题,写送友人离去时道路全部被大雪覆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依据原文填空。
(1)《荷塘月色》中从整体写荷叶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__。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是诗人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白露横江,_________”两句描写月出后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5)苏轼在《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而未尝往也”。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人生如梦,_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于是会情不自禁的洒酒祭奠。
(7)杜甫《登高》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同类题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春夏之景。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3)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要加高自己的帽子和加长自己的佩带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
同类题5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陆游《书愤》“
,
。”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2)
,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师说》中作者对老师职能的界定是:
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