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 ”,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 _______。”
(2)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孤独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8-12-27 09:1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表达作者的惆怅苦痛,当时就情绪惘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点明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感叹从师风尚衰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规定“_______________”得到上赏,“_______________”得到中赏。
(3)《锦瑟》中化用望帝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词人怅惘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默写.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___________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____________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
(4)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__________。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___________________,何也?”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_。
(7)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而致千里;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8)荀子《劝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同类题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匪我愆期,
。(《诗经·卫风·氓》)
(2)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3)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4)
,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5)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6)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8)
,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史记·管仲列传》)
同类题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陶渊明生活窘迫的具体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