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 ____ ”两旬,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揭示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达了诗人豁达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9-01-20 10:2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省察自己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表现诗人登高望远,感慨秋天萧瑟,韶华易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描绘水石激荡,山谷轰鸣这一动态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语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即使比自己年少,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比自己早。
(2)李白在《蜀道难》 一诗中,指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两句也写出了蜀道的狭窄,表现出蜀道的高峻雄奇,不可攀越。
(3)白居易的《琵琶行》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通过音乐间歇时诗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4)晚年的杜甫在经历长期的漂泊之后,处境凄凉、生活困苦。在《登高》 中他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白居易)
(4)_________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同类题4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谷鸣响、水石激荡的场景,烘托了蜀道的艰险。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4)杜甫《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咏怀古迹》(其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了王昭君的出生地,用高山大川的雄浑气象烘托王昭君。
(6)《秋兴八首》(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语双关,既写自然的风浪,又暗指社会的风浪,表现了诗人的不安。
(7)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8)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9)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南海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同类题5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氓》中用河与湿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 “____,_____”
(2)《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曹操对贤才渴求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的对偶句是: “___,____”
(4)《离骚》中小人因嫉恨屈原而用“_____”来诋毁他。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