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 “___ ,____ ” 道出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传递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无限悲凉。
(2)杜牧《阿房宫赋》中“ ____” 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____” 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声响。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用“____ , 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的衣饰和心绪,表明自己求学时心中有快乐之事,故而不在意外在的物质匮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9-02-15 11:47: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曹操)
(2)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陶渊明)
(3)久在樊笼里,_____。(《归园田居》陶渊明)
(4)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5)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6)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杜甫)
(7)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白居易)
(8)乱石穿空,________,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9)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1)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李清照)
(12)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最后推出结论:____,____。”
(1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同类题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锦瑟》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此情”的无尽怅惘,别说现在追忆,就是当时就已经无尽的怅然若失了。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
(7)《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一诗具体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表现了其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句子是: 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
同类题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2)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王实甫《长亭送别》)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淇水汤汤,_________。女也不爽
,
__________。(《诗经•氓》)
(5)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同类题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请写出诗中用“月”的描写来营造画面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3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美玉”的典故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道难》用“五丁开山”的典故描写蜀道开辟之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