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苏轼《赤壁赋》中写苏子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乘着小舟,在广阔旷远的江面坡荡漾上随波漂荡的两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白居易在《琵琶行》用“_________ ”的诗句写出了谪居浔阳所听山歌的特点及感受,又用“________”的句子表达了对所听琵琶曲的赞赏。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句子,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9-07-14 10:4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将徙于南冥”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行。
同类题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在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_______________”(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_______________”(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2)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气躁,以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尖锐地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总结“师道不复”的原因,揭示士大夫不愿从师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直接点明作者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一句,写词人洒酒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辛弃疾生命里的孤独,无人会意,无法言说,只能登高拍栏,把视宝刀,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是如何体现两个动作细节的:“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表达作者的愁太多太多,有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又如何用语言概括得了的一句是______。
同类题4
(1)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真挚的情意却总能穿越时空,传达出感人的力量。礼轻却情重,令我们想起《静女》中的感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远离故土,便难免哀伤,《采薇》中景情之乐哀让人思量:“昔我往矣,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志向一致,《无衣》中的诗句脱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一说愁,便想起李煜在《虞美人》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青春,***《沁园春·长沙》写搏击长江水的语句激荡人心:“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正值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4)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功在不舍。(《劝学》)
(5)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的语句“(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其内涵指向大体是一样的。
同类题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个高冠长佩、品行高洁的高士形象,成为许多人心中屈原的标准形象。
(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周瑜在谈笑之间“___________”的儒将气度;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一句描绘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3)《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作者专注学业、乐以忘忧的原因。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