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2018年“八纵八横”高铁网初具规模,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0到可以绕赤道半圈,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十年来,京津城际、京沪高铁、郑西客专、哈大高铁……一条条高铁开通运营。2012年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路段试车,以486.1公里的惊人时速再次刷新高铁世界纪录。2012年12月26日,世界里程最长的高铁——京广高铁正式全线通车;2014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铁——兰新高铁全线贯通;2017年9月21日,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京沪高铁“复兴号”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

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高铁十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成功开辟了新天地,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不仅改变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悄悄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异地置业,跨省上班,双城生活。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18年8月2日)

材料二:

2004年,铁道部发布了高速铁路的招标公告。凭借国际大佬的地位,德国西门子向中国开出了“天价”转让费:每列原型车的价格3.5亿元人民币,而技术转让费高达39亿元。此外,他们对标书不响应之处多达50项。

然而事实证明,西门子显然犯了经验主义错误,此时的中国,早已不是30年前的中国了。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中国人会不买他们的账——竞标首轮,西门子便被无情地扫地出局。最终,识时务的日本、法国、加拿大公司中标。西门子输得很慘,出局直接导致其股价大跌,谈判负责人引咎离华,在华谈判团成员全部被撒职……

没有谁会对中国市场视若无睹。一年后,西门子再次参加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的竞标。面对中方给出的更加“苛刻”的竞标条件,西门子不仅将关键技术悉数打包进标书,技术转让费也从上一轮的3.9亿欧元降到了8000万欧元,并无条件接受中方的技术转让方案和价格方案。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三:

凭借短短约26公里的高铁香港段,香港将于9月23日正式接通2.5万公里的国家高铁网络,从此不再是高铁“孤岛" ,得以进一步融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共享国家发展红利。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形容,高铁香港段是一条打通香港与内地的全新“大动脉”,标志着香港正昂然迈进新里程,“前路尽在掌握,让香港再创先河,展开全速前进的新一页”。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宋恩荣认为,香港作为国家最开放的商业城市,如能接通国家庞大的高铁网络,肯定可以提升竞争力。香港拥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人员往来速度越快,越有利于发展。故除了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外,高铁香港段可以为香港高增值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地产、贸易及物流业等,带来正面帮助,进而推动香港经济发展。

港人“北上”就业、投资及创业将越来越活跃,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高铁带给香港经济最大的效益。高铁亦可带动内地民众到香港投资、设立公司分部等,为香港经济增长带来正面贡献。还有人预测,港人通过旅行团、个人游体验高铁的快捷便利后,或会逐渐养成“坐高铁”习惯,部分人甚至会搬到大湾区居住,这些都是高铁新时代可能带来的改变。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9月19日)

材料四:

2014年6月24日,中国与欧洲国家马其顿签署了出售6列高速列车组的协议,这是中国高速列车首次出口到欧洲。同年7月25日,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工程通车,这是中国在海外参与修建的首条高铁线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高铁加快了迈出国门的脚步。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高铁走出去也迎来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国内到国际,由点线到跨洲越洋,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的红利,搭乘中国列车的便利,已经或者正在成为众多国家的选择。而中国高铁发展也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开放合作。

客观地说,在新的出海征程上,中国高铁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在国际高铁市场上,隐蔽性或技术性的国际贸易壁垒一直存在。以欧洲为例,中国高铁在进入欧洲市场时必须采用欧洲标准,中国高铁所有的产品设备都要经过欧洲认证,不仅要交纳不菲的认证费用,而且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去”,有时还面临知识产权方面的阻碍和经验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高铁不仅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B.中国高铁进入香港后将加强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使香港融入国家发展之中,也有利于香港的发展。
C.2008-2018这十年,中国高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过程,不断刷新着记录。
D.中国特色的外交布局为高铁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开放合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真实的时间,确凿有力的事实,侧重介绍了十年来中国高铁的总体发展情况。
B.从材料二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铁技术学习借鉴和艰难发展的一面。
C.材料三侧重表现中国高铁会在经济、政治旅游、民生等领域给香港带来全面的影响。
D.材料四从有利和不利环境两个方面,客观分析了中国高铁走向国际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小题3】请结合所给材料,以高铁为例谈一谈我国现今的强大带来哪些有利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3:45: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的》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对慈欣、曹文杆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同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该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5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C.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
D.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世界也更加关注中国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了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来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了。
C.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D.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已经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像,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主要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D.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故事必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 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围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 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
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材料二:
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亿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超过5GW。
我国历年累计海上风电装机和预测(MW)

(摘编自《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海上风电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所以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
(摘编自《中国华能》)
材料四:
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省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
(摘编自林伯强《中国海上风电的挑战与机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福建等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省市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B.我国海上风电施丁方案是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
C.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的增长率,2011年最高,2013年最低,2014年之后较为平稳。
D.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近海5米到50米水深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将来我国海上风电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占比有望增大。
B.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9.05GW,并网容量也会超过5GW。
C.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业也会不断出现。
D.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济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风吹彻
(1)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2)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3)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热。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火。那时一村人都是靠长在沙漠里的一种叫梭梭的灌木取暖过冬。因为不断砍挖,有柴火的地方越来越远。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火。每次去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4)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只是这次,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去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5)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列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6)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7)天亮后。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火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火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8)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火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那个冬天要是稍短些,家里的火炉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这条腿当回事些,或许我能暖和过来。可是现在不行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我准备了许多柴火,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9)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而后整个人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10)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 天彻底黑透了。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柴禾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节)
【小题1】第(3)段中说“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结合下文,说说“我”腿被冻坏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小题2】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小题3】对第(4)段中“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的叙述,有人认为应将“你”改为“我”更恰当,试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节选)
蔡元培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性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为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有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而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诗与城市
孙琴安
①诗人居住城市,在城市生活,天天面对城市,很自然地地便会会以市为题材,写城市的诗也就日渐增多。难怪近些年来城市诗的观念不止一次地被提出,请与城市的关系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如果从文学渊源上来说,与城市的关系远不如小说密切。最初的诗多采自乡村田间,在古希腊则有“牧歌”,或称“田园诗”.而最初的小说则来自“街谈巷语”,天生就与城市有关,与城市并存共盛,无论是唐宋间的“说话人”,宋元间的“话本”,还是明代的“拟话本”,即“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三言》《二拍》等,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在城市中产生的。至于近现代报刊杂志在城市的发韧,以及报纸所辟出的“小说林”、“小说连载”之类,也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可这样说:中国小说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城市有关、而诗歌却无这般运。随着城市的愈加发达,对诗的挑战会越大,对小说则更有利。
③因为小说的艺术要件是人物和故我而城市正是各种人群的聚集地,与人有关的各种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故小小说家入城,如鱼得水,有着写不完的人物与故事。难怪巴尔扎克面对巴黎,在楼上望着屋檐与瓦片,就有许多小说要写,因为在巴黎街头和屋檐下有着无数的人物与故事供他选用,但他如果来到人烟稀少的喜马拉雅山,就可能車手无策,一筹莫辰。而这正是诗人思如泉涌、放喉高歌的时候,因为塑造人物与故事不是诗的必备要件,诗人需要的是激情、心境。灵感与想象,是情感与意念的直接表达、但他面对一坐喧熟同、杂乱纷扰的城市时,他或许会感到烦躁困惑,诗心难见,。因为山色水光自然之美的诗意是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的,而一座城市的诗意是要靠诗人的嗅觉去寻和发现的。这正是现代诗人面对城市的一种困境、挑战与尴尬。
④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国古代早就有了山水诗、田园诗,此后又有边塞诗、咏史诗、怀古诗等,却无城市诗的名目。
⑤然而,中国古代无城市诗的名目,并不等于就没有城市诗,。如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所写的七言歌行《长安古意》,就可说是我们最早而相当完备的城市诗,极写长安城里的街市繁华和形形色色的城市生活。骆宾王《帝京篇》紧随其后,可惜借学问友挥处过多,不如《长安古意》通篇铺陈渲染有致。词本艳科,多写花前月下,男女离愁,然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一篇,却偏写杭州“参差十万人家”的城市风光,可说是古代第一首“城市词”,而关汉卿所写的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尽管写法、情调与柳永不同,但也写尽了“百十里街衝整齐”的杭州城市美景,可说是古代第一首以城市为题材的“城市曲”。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平心而论,若就世界范围来看,城市诗实崛起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城市诗也随之兴盛。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都是描写巴黎的,至于美国庞德的《地铁车站》、桑德堡的《雾》、《芝加哥》等,早已成为城市诗的名篇。
⑦当然,诗与小说尽管都是文学,由于艺术表现的特质和属性不同,二者对城市的表现视角和能量也各不相同。小说可以展现一座城市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写出千奇百怪的市民形象,此其强项;诗在这方面的能量不及小说、但她可以直接表达一座城市的精神风集中写出这座城市的情绪、心态和时代呼声。这又是小说所不及的。我们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应从小说中去寻找;而要了解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则不得入从诗中去寻找,由此可见,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诗人与小说家同样重要。
⑧然而,小说家可以从俗,诗人不会。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学的纯择性和高贵品质,在诗人身上也许会闪现得更多一些。这也正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尽管小说及其派生的电影、电视剧已走进城市人的文化生活,但它无法建构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地;虽然然诗一再地被边缘化,但她仍是一座城市精神高度的重要标,志。人要诗意地栖居,除了内心,在其生治的环境中也应有诗性的存在,如果周围全是市侩气,那是无法“诗意地栖居”的。诗可以使一座城市变得更美好,用诗人李琦的诗来说:“有诗人的城市就是一座好城”(有删节)
【小题1】第②段列举了多个例子,对其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型事例阐述诗歌小说各自的文学渊源。
B.两类事例侧重突出了小说与城市的深厚关联
C.具体阐明了小说产生发展与市民需要的关系
D.用事实论证诗歌与城市繁荣发展的互道关系
【小题2】本文标题是“诗与城市”,为何文中又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小说与城市”?
【小题3】根据文意,给第⑤段空行处补写一个完整的句子。
【小题4】下列对“城市诗”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诗,城市诗自然是由城市诗人创作的。
B.城市诗是在城市小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二者是相互促进。
C.城市诗是以城市为题材,可以直接表达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D.城市人的内心只要有诗性存在,城市诗就不会一再被边缘化。
【小题5】今年9月,一列“特别有文化”的地铁列车缓缓驶出2号线人民广场站,车厢拉手和壁贴上精心印制了徐志摩《再别康桥》雪莱《爱的玫瑰》、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四十首中外诗歌。这些诗与现代城市没有直接关联,请结合本文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