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浙大保姆”——竺可桢
张伟
①1936年的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这一天的日记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②到浙大当校长,竺可桢开始并不愿意。一则他放不下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二则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又要同官场打交道,必将影响自己对地理、气象、物候的科学研究。但他实在不忍心浙大在动乱中走向衰落,于是毅然临危受命。这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③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④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曾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⑤这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⑥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服服帖帖。
⑦有人在评价竺可桢时说:“他的品德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竺可桢:“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⑧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
⑨他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荷枪实弹的军警,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
⑩1949年3月6日,到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摘自《网易新闻中心》,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为什么要写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当天的日记内容?(4分)
【小题2】文章中的费巩和束星北有何共同特点?写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什么?(5分)
【小题3】竺可桢“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你怎样看待这件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0-24 09:1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引用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4)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正式揭晓,获得这一奖项的是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诺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
鲍勃﹒迪伦在读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高中毕业后,他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大学期间,由于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为艺名。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自由之都”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并开始致力于歌唱工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罗伯特﹒谢尔顿,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谢尔顿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起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约翰﹒哈蒙德的注意,哈蒙德为他带来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鲍勃﹒迪伦成为一颗新星,1962年他推出首张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1964年1月,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4个月,迪伦发行了新专辑《时代在变》,里面的歌曲呼唤更多的民权运动,这张专辑瞬间成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最好的政治宣言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阅读答案。专辑封面上紧蹙双眉的鲍勃﹒迪伦,也成为烙印在人们心中的鲜明面庞。
迄今为止,鲍勃﹒迪伦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并且创造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如《时代在变》《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鲍勃﹒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
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行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年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他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迷雾,写一些在朦胧光线中飘浮的歌谣。那些关于民权的,关于爱情的,关于政治运动或者宗教思索的,包括不知所云的,都成为了飘浮之物。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集,他的音乐与诗都有一种魔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2004年,美国《新闻周刊》称鲍勃﹒迪伦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历时3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带到我们面前。2010年2月,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了一场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鲍勃﹒迪伦受邀去了,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照留念,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奥巴马说,他就这样,要不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如今,他已经75岁了,告别了年少时的青涩,告别了曾经的爱情,在慢慢老去。他依然写诗、唱歌、弹琴、画画。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961 年,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毅然放弃就读的明尼苏达大学,踏上前往“自由之都”纽约的旅程,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学习唱歌。
B.六十年代初,鲍勃•迪伦发行了首张专辑《鲍勃•迪伦》,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在美国广为流传,整个民谣界和年轻一代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
C.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鲍勃•迪伦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2004年,美国《新闻周刊》称鲍勃•迪伦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
D.作为功成名就的诺奖作家,鲍勃•迪伦依然拒绝被崇拜被拔高,他拒绝参加各种非音乐的宴会,也不愿意和比自己级别高的粉丝拍照留念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实用类文本阅读 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2016年诺奖得主鲍勃•迪伦生命中几个重要的阶段。
【小题3】从“民谣歌手”到“诺奖作家”,鲍勃•迪伦的成长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迪?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雾霾之下岂有完卵
①“大雾弥漫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空气污染指数竟然不断爆表,除了仙境般的楼阁把你我围绕,我依稀看到了满街满眼的口罩。谁在雾里寻找谁在雾里迷离?谁在雾里活着又在雾里死去?谁在雾里奔波谁在雾里哭泣?谁在雾里挣扎谁在雾里窒息?”1月14日,北京的那场大雾,催生了无数抱怨的口水,催生了许多搞笑的段子,还催生了这首大雾版《北京北京》。
②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现实的紧迫性,终于在这场遮天蔽日的大雾之后,让所有人为之惊醒。也就在这一天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北京原来并不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犹有过之,只不过他们早已“习惯”,不像北京人这么“大惊小怪”。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到1%——不仅是“北京北京”,更是“中国中国”。  
③正如歌曲所唱:“人们在大雾中互相质问和思考,探讨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能怎么样呢?知道了一些原因,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并没有找到希望,普遍的情绪是无奈:人们只能就这样等待下一次雾霾天气的到来。来得很快,就在北京,享受了短短三天蓝天,1月18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  
④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⑤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相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再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承受哪一个了吗?  
⑥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恐怕很多人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批评政府很容易,要反求诸己则很难。  
⑦仔细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不易解决,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人的远见:鼠目寸光,而人类则懂得悬崖勒马。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前所未有的雾霾天气,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便是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就算用上空气净化器,戴上口罩,但总不能一天到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且,单就这种不便已经让人幸福感下降不少。空气面前,也很难打造出一个“特区”。还是以北京为例,虽然把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外省(比如首钢搬到河北),花费巨资以天然气替代燃煤,率先使用低硫车用燃油——这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措施——但是空气是流动的,外地的污 染仍然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的PM2.5有四分之一来自周边地区)。“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泼出去的脏水,终将回到自己身上。  
⑨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与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相比,环保问题具有特殊性,它强调的是人类作为共同体的一面。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这场大雾逼迫我们放大视野去思考我们的处境:必须超越时间的限制,为子孙后代考虑,而不是“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还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包括民族国家的限制,心怀整个地球。这不是迂阔的说教,而是事关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未来:如果我们能保有远见就还有希望,如果做不到,便只能通往自我毁灭。  
⑩如何才能有远见?除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官员来说,还来自政治伦理;对大众来说,还来自家国认同。如何才能具备政治伦理和家国认同?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想……而歌声在风中飘扬:“谁在疯狂开采,哪管遗留问题;谁在标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谁在雾里唱歌,提醒人们警惕。”
(选自2013第03期《Vista看天下》社评)
【小题1】对造成北京严重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条件买车的,一般选择大排量车,势必增加污染源。
B.有车一族习惯于私车出行,不愿意挤公交车,尾气排放有增无减。
C.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结果没能两全。
D.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其中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程度超过北京。
B.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这一数据表明北京居民生活污染大于工业污染。
C.北京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而空气质量触目惊心,要痛下决心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保护环境。
D.事实上,一些人批评政府容易,反求诸己则很难:只要条件允许,恐怕他们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
E.要治理空气污染,就要提升环保意识,还要努力增强政府的政治伦理水平和大众的家国认同感,甚至要超越自身局限和时空局限,心怀整个人类和地球,放眼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
【小题3】请结合本文内容,对“治理空气污染,建设美丽北京”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王大珩:做学问重要 做人更重要
王大珩的人生路,如同光一般是一条波动的、曲折的乃至折射的光明之路,他的殚精竭虑给中国的光学事业带来曙光。“珩”字在辞典上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玉佩上面的横玉;二是珩磨,一种精密仪器的光整加工方法。“珩”字的这两种互不相关的含义同时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
辉煌永远定格在光影里
拍摄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壮丽生动的蘑菇云的是王大珩他们研制的光学仪器。这个大型的光学仪器设备是个庞大的光学工程系统,但西方却对中国进行了完全封锁。没有就要研制,王大珩在别无选择的前提下接下任务。600多人经历5年半时间的呕心沥血、挥汗掬智,至1966年4月,一台重7吨、高3米、由1000多个机件组装起来的形如大炮的跟踪电影经纬仪耸立于光机所内。仪器的性能赶上了美国,远远超过了原苏联同类设备。它的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大型精密测量设备的历史。
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布他谋划已久的防御计划演说,即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底子薄、人口多的中国,当时的政策重心在经济建设方面。但科学家们从高技术的角度考虑,就再也坐不住了——美国一旦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就会垄断更多的高新技术,那么,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又会被拉远。王大珩也在想:中国怎么办?他不时地自言自语——中国若不采取一些应对行动,将来会追悔莫及!在几次专家讨论会上,王大珩与陈芳允、杨嘉墀等院士指出要抓住目前的挑战机遇,立足于长远打算,搞一些中长期科技项目,让中国的科技在赶超世界水平上迈出一大步。于是就有了我国的“863”计划。
攀登之中播下光华一路
1941年王大珩进入英国的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特纳的指导下专攻光学玻璃。完成博士论文后,王大珩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在昌司公司,他充分利用其先进技术和设备,潜心钻研,大胆创新,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获得了英国仪器协会首届“包温氏奖”。
在英国尽管拥有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他还是于1948年迎着新中国黎明前的曙光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大连大学工学院创建了物理系并出任主任。1951年1月24日,经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任命王大珩为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主持仪器馆的筹备工作。摆在王大珩面前的是这样一种现状。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寻找不到一处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础,中国几乎就没有应用光学!王大珩想,他就是冲着“没有”这两个字来的。如果中国“有”,他就不会百折不挠地回国了。无论如何,他是绝不会因为“没有”而退却的。从此,王大珩开始了一生的追求——发展祖国的应用光学事业。1995年1月,80岁的王大珩接受了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成就奖和100万元港币。他拿出50万设立奖励基金,奖励在光学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年轻人。基金会定为“迎光基金”。
做学问重要做人更重要
身为著名科学家的王大珩曾说,自己在年轻时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胸有大志,并没立志要当什么大科学家。后来经过在国外一段工作经历,他认识到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所创新,只有自己的创新才能真正学到东西,科学技术就是创新。“创新是科学家的天职,还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另外,科学家还应献身、求实、协作。协作精神也是从事科学研究人员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业素质。现代科学很少是个人能推动的,没有奉献精神、受委屈精神,就无法与人协作。在国外,这些精神也是作为科学上的道德。” 
王大珩有个学生叫赵文兴。1982年,赵文兴要去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他把准备在这个会议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拿给王大珩看。文章写得很好,但王大珩一眼就发现自己的名字被他署到前面了。这篇文章的整个观点是王大珩在英国时就想到的问题,但王大珩一直没有机会去做,没有得到证实,就把这个题目交给了赵文兴。是赵文兴成功地做出了这个实验,又是他据此写出了这篇论文,因此,这篇论文的署名理应是他在前王大珩在后。王大珩毫不犹豫地把名字的顺序改过来了。
(选自《大众日报》,作者:吴志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把王大珩的人生路比喻成光,既突出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和通向光明的特点,同时又把王大珩和他的事业联系起来了,贴切新颖。
B.王大珩团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5年半时间,成功研制了电影经纬仪,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大型精密测量设备的历史。
C.王大珩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成就奖奖金拿出一半设立了“迎光基金”,用意是欢迎并支持勇于投身光学领域的有志向的年轻人开展相关研究。
D.王大珩说过他年轻的时候并没立志要当大科学家,后来在国外的工作经历使他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懂得了科学上的道德。
E.王大珩在美国发布“星球大战计划”之后,就开始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着想,主张搞一些中长期科技项目,让中国科技有可能超越世界水平。
【小题2】文章第一段说:“珩”字的这两种互不相关的含义同时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文中列出的三个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题4】王大珩在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沙漠之舟”重归故里
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 “骆满为患”。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
【小题2】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