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卓别林——夏尔洛
[法国]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1914年2月28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到夏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1年初乘船到美国的,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他在谈到这点时说:
“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卓别林并不认为群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他认为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表达大众的情绪。
1935年夏天,卓别林的“第五号作品”《摩登时代》与观众见面。
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挑选了一个相当摩登的职业,他是一家大工厂的工人。在这家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经理通过电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角落。工人在从事工作时像一些身在屠宰场上的羔羊,时刻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夏尔洛常常一不经心就打乱了传送带的工作,他的那份工作是永远不停地拧紧一颗颗螺丝钉。
“吃饭机”证实行不通后,经理就下令加快机器的速度。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像白痴一般跳起舞,把女人的衣钮当作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等他病愈出院,却失掉了职业。
他在街上流浪,却被误抓进了监狱。但他觉得在监狱里要比在工厂中干活舒服得多。出狱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却把一条还没造好的船放下了海。夏尔洛又失业了,他设法使自己能被抓进监狱去,因为在那里倒是有吃有住的。
在危机或不景气的十年中,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地直接接触失业问题或资本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把卓别林看作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好莱坞,戏剧片除了表现一些简直是下流的东西以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卓别林的一生》韩默、徐继曾译)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尽管卓别林每次都以“夏尔洛”这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出现,但这个人物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
B.作者认为,卓别林在《安乐街》中的表演,才真正开始使夏尔洛这个艺术形象放射出巨大的艺术光芒。
C.卓别林完全不赞同热心观众来信中“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的说法,因此仍然按照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兴趣,给予观众期待的东西。
D.本文引用了大段卓别林自己的话,既印证了“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又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
E作者认为,卓别林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其代表作《摩登时代》塑造的“夏尔洛”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超现实形象。
【小题2】请就夏尔洛形象塑造的过程,概括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小题3】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6分)
【小题4】“投观众所好”与“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常常是矛盾的;在这个方面,卓别林无疑处理得很成功,因而获得第44届奥斯卡荣誉奖。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怎样的启示?(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1-06 08:5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①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②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③“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④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杨绛在“菜园班”,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⑤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
⑥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剔掉的。
⑦“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⑧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越战越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
⑨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同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清晰地展现了杨绛的勇敢无畏和对丈夫的忠贞。
B.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全面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E.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喧嚣之外的迟子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涛
1986年,迟子建初登文坛。《北极村童话》是在她在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的前夕所写,在遭遇了两次退稿后,最终,《人民文学》在1986年将其发表。
次年作为年轻作家,她进入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班,当时的同学还有莫言、余华、刘震云、严歌苓等。1990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哈尔滨,做了几年《北方文学》的编辑,也开始在省作协工作并成为职业作家。长期游走于哈尔滨和老家的迟子建说,新作《群山之巅》只是天命之年的阶段性作品,“写作上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作家迟子建有点像这个喧嚣时代的“古董”,平时不在北京的圈子里混,手机连微信也用不了。“我觉得生活已经够满的了,总要留很多的时间读书,哪怕发发呆。整天看着屏幕,抱着手机的感觉就不对头了。”
“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哈尔滨本地媒体这样形容迟子建。她几乎是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写了80部书,其中有7部长篇,最为人熟知的是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51年前,1964年的元宵节,她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县北极村。
“我出生的时候快天黑了,元宵节要挂灯,我爸爸就给我取了个小名叫迎灯。所以我的书迷们就自称‘灯谜’了。”灯谜们叫作家迟子建为“迟子”。曾经有60人联合手抄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还有读者印制了统一样式的生日贺卡从全国各地寄给她。
“这个年代文如其人的作家已经不多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我们都陪伴着你。”灯谜们这样说。
迟子建的父亲喜欢曹植,于是给元宵节出生的她取名为“子建”。童年时代,她在北极村度过,后来随家人搬到了临县塔河。对大兴安岭的社会生活以及少数民族鄂伦春人,也是迟子建一直关注的。在她童年时代,会经常看着鄂伦春人骑着马,桦皮篓里装着鹿肉什么的,下山来换盐,“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山里生活,后来下山定居了也还喜欢骑马,他们的生活跟汉族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她写的是大兴安岭另一边的至今还生活在山里的鄂温克人,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文明进程的作品,“而不完全是怀旧”。
“文如其人”,像她风格扎实的作品一样,她本人对生活中很多事的态度也很认真。作为省作协主席,“有一些事情我就要去做,包括主持文艺评奖还有一些活动之类的。”她也提到为省里的青年作家做的《野草莓丛书》系列。春节期间,在电话那端,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还要准备省里的政协会议,以及去慰问老作家。在发表新作《群山之巅》时,她也只能抽几天时间来北京,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北极村的夏天有极昼的风景,天黑了两个小时,阳光就会来打扰睡眠。而冬天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推开窗户就能望到雪野,雪覆盖着木屋。在迟子建早期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作家王安忆曾说迟子建的作品“意境特别美好,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的”。刘震云认为迟子建的作品“具有油画色彩、浓郁生活气氛及地域特色”,“从笔法的成熟和现代来讲,她已经在雪地和荒原上远远走过了萧红”。
十年前,她开始用电脑打字。而中短篇小说是她更为擅长的,短篇,《雾月牛栏》《清水洗尘》和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让她成为唯一一个拿了三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她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跟她的个人生活比较接近。正如她在开头所写,“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迟子建的丈夫出车祸后,她以第一人称书写死亡及关注矿区底层人民的文字。
“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她曾在散文《温暖中流失的美》中写到。
虽然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故意疏离,但迟子建其实并不脱离现实。她偶尔会看看电视,上网看看新闻。球赛她最爱看,甚至写过球评。“充满悬念,每一场都不一样,即使踢得再臭都没有重复的,假球假得也不一样”,迟子建笑着说,“中国足球还没有反腐的时候我就看出来那时肯定有假球的,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自从1986年初登文坛,迟子建一直让自己的视野触及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大地,80部书让她成为当下“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B.文中交代迟子建小名“迎灯”和本名的由来,既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也使得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传主形象更为鲜明。
C.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迟子建的作品的作品风格扎实;作为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她事务繁忙,但她却为之倾心付出,生活中的她做事态度认真。
D.“我当时还‘堕落’到看甲B联赛中的‘堕落’一词,既表现了迟子建对甲A联赛中假球的无奈,也表现了她天性幽默风趣和对足球的热爱。
 
E.正是鲁迅文学院的求学和几年《北方文学》编辑的历练,才使得迟子建在天命之年完成了新作《群山之巅》,开始走上了或许是她写作的黄金时代。
(2)本文分别引用灯谜们、作家王安忆和刘震云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简析。
(3)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文中多次提到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理由。
(4)喧嚣之外的迟子建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
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国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
“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汤先生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按常规理解,人们认为这是学者的谦虚谨慎使然,继而非要把这一顶顶大帽子强加于他。事实却证明,汤先生说的是真心话。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
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今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选自“人民网”,2014年9月10日)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北大教授彭燕韩)
②“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
③“汤一介先生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他的贡献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开风气之先,引领学术旗帜。”(《儒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常海)
④“汤先生是一位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学者,不但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更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是个现代的开放的有思想的谦虚的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奥地利籍教授、汤一介奥地利籍学生雷立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记述了汤一介的家学影响、人生理想、学术成就、性格特点和不同人对汤一介的评价,展现了以为著名哲学家的学者本色。
B.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是哲学大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他家的家风。这说明家风的影响对汤一介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至关重要。
C.在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但他在待人接物上非常温和,表明汤一介在性格上有矛盾之处。
D.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E.汤一介认为没有建立被普遍接收的思想体系,没有出过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就不能称其为大师,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2)“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汤家的家风,请结合材料谈谈“责”在汤一介的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
(3)引用学生、同事的言论,对刻画汤一介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汤一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小题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荼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