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
张掮中
①启功的书法是难得的墨宝,所以假冒之作颇多,还真有几家店铺专卖这种“作品”。启功听说此事,有次会后路经此店,便进去一件一件地细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问道:“启老,这字是您写的吗?”他微微一笑,答道:“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启功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这便是启功的幽默风趣。他在家养病时,曾写一张字条贴在门上以谢客,上书:熊猫病了。让你吃了闭门羹,却仍不免莞尔一笑。
②好多人都知道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九十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七十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他的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故隐其姓“爱新觉罗”。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在他著述的《赌赢歌》中,有一个哀婉而温馨的故事:启功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信不信?”启功以他素有的幽默笑道:“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进而逼问:“如果你不信,咱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颇感意外,便狡黠地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老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老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的。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何词可答热情洋溢良媒言,但说感情物质金钱生理一无基础,只剩须眉男子相,如此而已而已。”此招仍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③再说启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面对颈椎病发作,医生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形神毕肖地写下《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一次验血检查,他见护士拿着装有他血液的试管不停地摇晃,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摇晃?”护士答曰:“您的血太稠啦,不摇晃很快就会凝固的,今后您要少吃肉啊!”此时,恰巧碰上赵朴初老先生也来此抽血化验,赵老颇为感叹地说:“我吃了一辈子素,现在也是血脂高……”这下可让启功抓住“反驳”的理由了:“你看,我说一定和吃肉没什么关系嘛!”
④在北师大校园内,“师”门弟子爱戴、尊敬启老,见面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便言:“老朽垂垂老矣,一拨就倒、一驳就倒,我是‘拨倒’,不拨‘自倒’矣!”在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如此见面语,立马活跃了会场气氛。
⑤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墓志铭》,其诙谐幽默,仍充满字里行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写启功书法的假冒之作颇多,并且真有几家店铺专卖这种“作品”,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B.启功面对假冒之作说“比我写得好”,后来又说“这是我写的”,既有对别人书法的肯定,确实比自己写得好,也有对别人的理解。
C.文中详述启功在夫人去世后拒绝不少牵红线的热心朋友的故事,不仅以幽默自嘲谢客,还以行动表决心,表现了启功夫妻恩爱,情深意浓。
D.结尾的《墓志铭》,概括了启功的主要生平,从中可以读出启功自撰《墓志铭》时的诙谐幽默,对自己即将身名俱灭的自嘲及其历经艰难坎坷的豁达。
E.本文选取了启功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了他为人真诚善良,谈吐幽默诙谐,心态平和豁达,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启功重感情、淡生死的形象。
【小题2】本文题目是“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而第①段的内容似乎游离了题目,对此,你怎么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体现了启功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启功的幽默体现在许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体现了其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及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24 10:0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 “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像,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选自梁衡《人杰鬼雄》有删节)
【小题1】关于韩愈被贬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韩愈是因为宪宗迎佛骨而勇敢进谏,最终被皇帝认为抗龙颜、揭龙鳞而遭到贬谪,也因为这次贬谪成就了韩愈的身后名。
B.潮州的韩公祠、韩山、韩水都是因为潮州的人民纪念韩愈的功绩,同时以此为韩愈洗清冤屈并对朝廷表示抗议。
C.韩愈虽然因为遭贬而心境凄苦,但之后看到百姓之苦便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D.韩愈遭贬谪和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的挫折相比更为严重,一度心情低落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
E. 韩愈被贬后,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于是奋不顾身地坚决抨击。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的人生的逆境大概可以分为四种,韩愈是处在人生的逆境中第二、第三两种逆境。
B.韩愈比屈原、李白多一层高明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而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C.潮州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很多弊政陋习,在韩愈的努力之下大为改观。
D.韩愈在潮州发现当地乡学不兴、文化落后,所以他提倡古文运动,并由此发展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章先河。
【小题3】(小题3)文章第⑥自然段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请结合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结合全文,韩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 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小题2】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达 尔 文 的 拖 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行为中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尔》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塞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五年乘坐贝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的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已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仅凭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他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景的事业。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⑥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⑦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的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特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小题1】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作者认为造成“达尔文的拖延”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2】作者把“达尔文的拖延”形容成“一场温和的革命”,“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常平仓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粮仓还带有“自发”的性质,到了夏朝,仓储制度在中国已经正式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财政制度。自周代开始,仓储制度日趋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不仅重视中央仓储建设,也注重在地方兴仓储粮。西汉王朝在营建新都长安时,第一批建设的工程不是豪华宫殿,而是名为太仓的粮仓。此外,西汉的郡、县两级还有常设之仓,边防部队也建粮仓。
到汉宣帝时,中国则正式建立了常平仓制度。粮仓的基本功能是为日常消费储存粮食和在丰年积蓄余粮以备灾荒,常平仓的意义却还不止于此,当时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在奏折中写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每当粮食短缺,市场上粮价飞涨时,政府就将常平仓的粮食投之于市,不致“谷贵伤民”;而当谷物丰收,粮价下跌时,政府又通过平价收粮,不致“谷贱伤农”,起到了平抑粮价、调控市场的作用。
到了北宋,王安石又改进了常平仓,即在粮食收获前,由政府借钱给农民,收获后交税时,农民可以以谷物抵值还债,如果还债时市场谷物价格上涨,农民可以归还现金,以保护农民免遭高利贷盘剥、稳定粮食生产、减少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保护城市消费者。至此,常平仓制度趋于完善,成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制度,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只可惜由于具体操作时官员谋私、胥吏盘剥,常平仓每每名存实亡,起不到平抑粮价和备荒的作用,它的重要性慢慢被国人所忽视。
历史的转折总是非常神奇,没有人能想到“常平仓”再一次回到中国人视野并引起当权者重视,竟发生在两千年之后的大洋彼岸。
1943年2月25日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她的日记中写道“蒋夫人(指宋美龄)告诉我她对农业是多么地感兴趣,她已经听总统讲,我们的农业计划部分根据的是中国哲学。然后我就告诉她我是如何从一本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得到‘常平仓’概念的。”20世纪30年代,华莱士偶然读到了中国留学生陈焕章在其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中对中国常平仓制度的介绍,深受启发,他结合美国实际,制定了《1936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1938农业调整法》等相应法规,将常平仓引入了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和战争物资的短缺问题。从此,在各种演讲和回忆中,华莱士把常平仓视为“我任农业部长最值得骄傲的行动”。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储粮”在现在中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中担负着最大的责任,它的职责被定义如下:“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下同)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储粮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粮仓”,或者说是“常平仓”。
现在,通行于全世界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现代社会的农业补贴、石油战略储备等,其观念,其实都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有关。据统计,宋朝常平仓的粮食储存量大约相当于一年粮食消费量的六分之一,也就是16.7%左右;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世界各国粮食储备的最低要求是17—18%。是巧合吗?也许这更是现代科学对古人智慧的认可。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3月号《天下粮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常平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是始于西汉的,既能储备粮食,又兼有调剂粮价功能的一种国家粮食仓库。
B.常平仓制度在宋代渐趋完善,除储粮,还成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制度。
C.常平仓除了具备一般粮仓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平抑物价、调控粮食市场的更大意义。
D.常平仓制度与目前通行全球的国家粮食、石油储备,农业补贴等政策的观念有关。
【小题2】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储备粮食,从夏朝开始,仓储制度就已经正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财政制度。
B.常平仓制度对市场粮价的平抑作用,是通过政府将储备粮仓里的粮食高价卖出,低价买进实现的。
C.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解决国内的农业生产过剩和战争物质短缺问题,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
D.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当代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担负的责任,相当于古代由政府设置的常平仓。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制度的重要性被国人所忽视是因为在具体操作时常有相关官吏借机谋取私利,导致此制度起不到该起的作用。
B.《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一文中对中国常平仓制度的介绍帮助美国制定了相关法规,彻底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危机。
C.常平仓制度是以政府行为干预粮食市场,减少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利益。
D.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各国粮食储备17%­—18%的最低要求,是为了降低世界各国发生粮荒、粮价飞涨等状况的可能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吴文俊:从古代走向未来的数学家
连绵数千公里的美国大草原在科罗拉多州被中部的洛基山所阻遏。在终年积雪的山脉的映衬之下,州府丹佛显得格外洁净端庄。
1984年,“全美定理机器学术会议”在丹佛近郊的格里美大学城召开,这是个不大不小的会议,与会者100余人,全是国际数学自动推理领域的精英。会议上,周咸青交了一篇题为《用吴方法证明几何定理》的论文,同时在现场用电脑演示,短短的十几分钟证明了几百条几何定理,整个会场顿时轰动。
吴方法?吴文俊?吴文俊何许人也?闻所未闻,与会的年轻精英们搔首皱眉,似曾相知。老一代的精英们却依稀记得:三四十年前,在巴黎有个叫吴文俊的中国人,对示性类平方运算及其流形给出了明确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被国际上誉为“吴公式”。销声匿迹多少年,这一次又以“吴方法”重露头角,再现辉煌。学术会后,美国《自动推理》杂志主编致信吴文俊,希望能在该杂志上重新发表他的奠基之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这一来,吴文俊的声名再次鹊起,各方邀请信纷至沓来。吴文俊欣然前往。1986年,67岁的他到了美国。在阿格纽国家实验室,他看到专家们对用电脑从开普勒定律推导牛顿定律一筹莫展,就用自己带来的电脑软件,三下五除二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自动推导工作,使亲睹者惊讶不已。
1940年,吴文俊以出色的成绩从大学毕业。上海当时是日本占领的沦陷区。日本人早已注意到这个貌不惊人、聪慧异常的学生。他们愿提供奖学金,让他到日本去深造,或者,他也可去日本的数学研究所工作,由吴文俊自己选择。吴文俊的选择非常简单:留上海。而留上海意味着穷困潦倒,也意味着从此告别神圣的数学研究殿堂。他到处奔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郊区的一所中学找到了一个位置。此后的整整五年,他再也没有接触数学研究,只是长夜梦醒,才浮现依稀模糊的a、b、c……
命运之神再一次惠顾了他:抗战胜利,吴文俊结识了陈省身教授,他被安排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吴文俊不负师望,在一年半的短短时间内,就在新兴的拓扑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这个迷离晦涩的领域有了突破:对惠特尼提出的对偶定理做出了简单新颖的证明。陈省身对此大喜过望,在赞叹之余立刻把他送往国外留学。于是在1947年,吴文俊到了法国。1949年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后,他继续全力向拓扑学进军。1950年,他提出了“吴公式”和“吴文俊示性类”,这一让他崭露头角的新成果使当时欧洲数学界为之瞩目。然而,吴文俊又面临着不是选择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他心里引起了持久的激动。义无反顾———爱国不用喧嚷,甚至不用表白,他一声不响地回来了,这是1951年的冬天。他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仅半年,就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吴文俊现在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了。他凭着自己年富力强和满腹经纶,在拓扑学的领域里横冲直撞,左右开弓。1958年,他开始对策论的研究;1967年,他专注于示嵌类理论与线性图平面的相关问题;1970年,又提出了Ⅰ量度的概念……到了1974年,突如其来地,他开始涉足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也许这是命运之神的最大恩赐;他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成果与现代电脑相结合所开创的中国别其一格的数学机械化领域,铸成了吴文俊人生之途的第二块里程碑。
平心而论,吴文俊起初对中国古代数学也了解不多,但不久他便发现中国古代数学自成一体,不仅与西方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思路,而且对现代数学也有启迪。他深入了,忘情了,而且激情澎湃了。1977年,他发表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在10年之后的1987年,他发表了更加重要的《中国传统数学的再认识》,引起了数学界的极大兴趣。
吴文俊目光敏锐,当世界电脑发展初露端倪之时,他立刻把电脑与自己所研究的中国古代算术思想联系起来,从而开辟了一条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数学机械化一定理机器证明的道路。在“吴方法”为世人所推崇之后,1989年吴文俊任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他即把他创造的方法用于不等式证明,从而使它在机器人学和非线性规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也许是吴文俊大兴奋了,有一天,一向谦虚谨慎的他竟然口吐“狂言”:“我是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人。”同时又补上了一句:“我国古代机械化和代数化的光辉思想和伟大成就是无法磨灭的。”这两句话刻画出一个完整的吴文俊:从古代走向未来的数学家。
(摘编自樊洪业《院士故事》)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篇,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写美丽的大草原、终年积雪的山脉、洁净端庄的丹佛城,这些描写为吴文俊的出场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了优美欢快的基调。
B.1984年在丹佛近郊格里美大学城召开的“全美定理机器学术会议”,精英云集,吴文俊虽然没有与会,但一篇《用吴方法证明几何定理》的论文和现场演示在会场引起强烈反响。
C.吴文俊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巴黎因“吴公式”而崭露头角,所以老一代的数学精英对他记忆犹新:几十年后,又以“吴方法”再现辉煌,又一次声名鹊起。
D.吴文俊大学毕业后,面对日本人提供的优厚待遇,不为所动,毅然选择留在当时条件很差的上海工作,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炽热的爱国之心。
E.陈省身教授是发现并着力培养吴文俊的伯乐,如果没有陈省身教授的精心栽培和大力帮助、支持,吴文俊就不可能在国际数学研究领域取得那么多项尖的学术成果。
【小题2】文章开篇从1984年的“全美定理机器学术会议”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为—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为什么说吴文俊是一个从古代走向未来的数学家?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