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加拿大的契诃夫”艾丽斯·门罗:问鼎诺奖的“家庭主妇”
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艾丽斯·门罗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同大家见面的也仅有《逃离》一部作品,但她创作的短篇小说在欧美***哈珀当即发出贺电说,“加拿大人为这一卓越成就感到无比骄傲……诺贝尔奖将进一步巩固加拿大属于世界上拥有最好作家的国度之一的地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受加拿大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意识觉醒,门罗的《快乐阴影之舞》引起女性读者共鸣,从而一炮而红,门罗因此赢得写作生涯中首个至高荣誉。
B.门罗书店为门罗创造了一个大好平台,可以近距离观察前来书店的各色人士,为写作积累了充分的素材,人们在这里也可以一睹诺奖得主风采。
C.门罗虽然在欧美拥有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但在中国鲜为人知,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才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D.本文记述了门罗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创作特点,材料取舍详略得当,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示了鲜明的传主形象,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性。
E. 标题中的“家庭主妇”既指门罗凭借“家庭主妇”的身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指她的作品内容都是从女性视角写关于“家庭主妇”的故事。
【小题2】门罗的创作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门罗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最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她的获奖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2:1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到中国哲学,首先涉及“中国哲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一种形态,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品格。从其最本源的意义看,哲学(Philosophy)表现为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在内在的层面同样也体现了哲学的这一规定,当然,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没有用Philosophy这样的概念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是从实质的方面来说,中国哲学一开始便表现出与广义哲学一致的理论关切。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便以“性与天道”为总体上的指向。从实质内涵来看,“性与天道”的追问与智慧的追求具有相通性,两者都趋向于跨越经验的界限,从总体上去理解这个世界。可见,在本源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哲学所包含的普遍性品格,同时又通过独特的范畴、观念、概念表现出来。就“命”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而言,一方面,它呈现为具有神秘形态的必然趋向,与人的努力、人的作用相对而言,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必然力量;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的偶然遭遇联系在一起:荀子便以“节遇之谓命”来界定“命”。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形成的“力”“命”之辩所涉及的是人的力量和外在天命之间的关系。“力”“命”之辩在理论上所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和外在必然的关系,从哲学的视域看,其中包含“必然”“偶然”“自由”等哲学范畴。这些范畴无疑都包含普遍的哲学内涵,但这些普遍的哲学内涵如上所述又是通过“力”“命”等概念表现出来的,后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解释中国哲学中“命”这一概念时,如果完全忽略它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那么这一概念就会显得不可捉摸。但另一方面,以“命”这个独特的概念去表述普遍意义上的“必然”“偶然”等范畴,同时又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在其他哲学系统中,很少可以看到同一概念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如果完全还原为通常所说的“必然”或“偶然”等范畴,则这一概念所表达的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也就失去了。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具体地表明,中国哲学既有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包含着其独特的形态。

与中国哲学的如上形态相关联,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关乎认同和承认两个层面。“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与普遍形态的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即确认中国哲学是哲学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非将其完全隔绝于哲学领域之外。“承认”则是对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和形态的肯定。从认同和承认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中国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体现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自信。

(摘编自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与走向》)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实质上包含着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B.中国哲学一开始就和哲学一样,都不是从经验性的视域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C.用一个概念表述几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这在其他哲学系统里是完全没有的。
D.“命”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但不等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必然”或“偶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系,并指出了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
B.第一段先亮明观点,再举实例分析,论证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
C.文章以“命”这一概念为例,旨在论证其他哲学系统和中国哲学的不同。
D.对于对待中国哲学态度的两个层面,文章先阐述其内涵,再归结其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缺乏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就不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B.仅仅注意概念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还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哲学。
C.理解了中国哲学概念的独特性,才能领会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
D.否定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联性,就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

同类题3

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过去不曾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的城市复复制——将自己的故乡丰县按原样搬迁到关中的丽邑.

原来刘邦当了开国皇帝后,将自己的父亲尊为“太上皇”,在首都长安附近的丽邑为他建造了宫殿,并完全按照丰县的样子改建了丽邑,城社、街道、商店、住宅 —一仿造,务必保持原状,又下令将丰县的人口迁至丽邑,特别是太上皇熟识的屠夫、小贩、少年、沽酒的、卖饼的一个不缺。刘邦将丽邑改名新丰,让他父亲永远不离开这个新的丰县。

从此新丰成为关中的一个名城大县,但再也没有听说有什么丰县特色„刘邦虽有万乘之享,可以动用天下的人力物力,却无法真正将故乡迁至关中。城池、術署、寺庙一类公共建建筑可以复制,民居却不能移植;人口可以迁移,却不能使迁入的人口不随乡入俗。公共建筑可以不计代价,也可以不太考虑地理环境的差异,但民居却必须让人能住、爱住、住得起,所以必须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拿那批由丰县迁入关中的移民来说,当他们长期定居后就会发现,故乡的房屋难以适应关中的气候,原来的屠狗、沽酒、卖饼、斗鸡、蹴鞠,失去了官府的补贴也未必维持得了生活,于是他们不得不改建房屋,改变职业,新丰城的内部已经不同于丰县,随后新丰城的外貌必然也会变化,变得与周围的关中城市差不多。

古往今来,多少移民离乡背井,在遥远的他乡生存繁衍,他们千方百计保留故乡的记忆,唯独难以保持日常的衣食住行。拿“住”来说,南方的吊脚楼到了不必临水而居的北方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黄土深厚、木材紧缺的地方,外来移民也会选择穴居。正因为如此,民居往往成为地方文化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因为它最能反映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也最能显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上海曾经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但能代表“万囯”的建筑基本都是公共建筑或高官巨商的豪宅别馆。即使是远涉重洋来到上海的外国侨民,在没有获得充足的财富或取得—定的社会地位时,一般只能利用现成的建筑。而当他们要将一种外来的民居引入上海时,必定要进行适应上海的改造。现在已被当作“海派”特色甚至“传统文化”的石库门民居,起初是为了解决租界人口激增、住房紧张、土地不足的困难,所以一方面采用了节约土地又便于施工的英囯连排式建筑,另一方面又为每幢房子增加了一个封闭式的小天井,并对内部结构作了适合中国家庭的调整。这种外来建筑能在上海落地生根,发展成为上海的主要民居形式,就是本土化的结果。

民居不能随意移植,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在上海建世界各国的建筑不会有什么困难,但要将外国建筑当民居,就得先考虑一下给谁住。本地人愿意住?住得起吗?有那么多外国人来住?他们真愿意住吗?

【小题1】如果将第一段画线部分换成一个恰当的成语,这个成语是□□□□。
【小题2】新丰的内部和外貌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丧失了原来丰县的特色,其具体原因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句不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如果要引入外来民居,必须做一些本土化的改造。
B.上海石库门民居是外来民居本土化的成功例子。
C.上海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说明外来民居的移植是成功的。
D.把外来建筑当民居,上海人在感情、习惯和经济上都将难以接受。
【小题4】本文所要说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 (10个字以内);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个字以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 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 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 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