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聪明”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的名声,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植物也具有“智慧”。植物神经学领域的先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斯特凡诺·曼库索认为:“如果把。智慧,定义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
植物是可以活动的,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而言,植物的运动就像冰川移动那样缓慢,在不具备延时摄影的条件下,我们的眼睛很难捕捉到这种运动。达尔文是第一个注意到植物具有智慧并且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并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这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2005年,曼库索等一群科学家成立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来研究植物的复杂行为。他们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它与人类神经元产生的信号非常类似。曼库索说,即使微小如黑麦,也拥有大约1400万个根尖,这意味着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动作电位。
众所周知,人类拥有智能的物质基础是大块的脑灰质区域,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但植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在每个根尖中的——显然,如果植物也拥有相对集中的“大脑”的话,那么任何一只食草动物或者一位除草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它,这样的飞来横祸可是致命的。而分散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巧妙避免这一风险。实验表明,一株植物在90%的根尖被去除后仍然可以存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周围的植物视而不见,但植物却可以“看见”我们:它可以察觉我们在一步步靠近,并且可以确定我们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不过,植物是通过光感受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看见”我们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说:“我们能直接看到图像,植物不能;植物能‘看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我们也看不见。”
植物的“智商”程度之高、花样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生长在美国西部的盾叶鬼臼似乎可以根据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提前两年制定它们的生长计划。还有,在美国西部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针叶树种——花旗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雷锋精神”: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为了让自己的生长计划更有理有据,或者能更准确地经“开闸”收放资源,盾叶鬼臼和花旗松必须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如湿度、温度、土壤中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等。而为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它们必须练就一套三维视角。这种在三维迷宫般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甚至可以理解为植物已经通过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迷宫实验——而迷宫实验正是检验动物智能的惯用方法。
更厉害的是,植物还具有数字分析能力。201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拟南芥会做一些相当复杂的运算,以确保自己在夜里不会“饿肚子”。拟南芥可以在晚上计算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并根据生物钟估算天亮的时间,它们结合两方面的数据将储存的淀粉分段消耗,以保证自己能撑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当它们重新开始光合作用的时候,体内95%的淀粉已经被消耗殆尽——可见拟南芥算得有多精准!
除了会数学,植物的语言能力也不赖。植物可以通过根部散发出的不同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交谈”,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植物的海量“词汇表”。
自我认知行为被认为是动物具有智能的必要条件,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植物也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兰沙漠生长着一种矮小灌木,当它的根系与其他植物发生直接接触时,会毫不留情地挡住人家的路,但不会抑制自身根系的伸展。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以海南芥为例,科学家将一组海南芥与来自同一母株的“兄弟姐妹”种在一起,另一组海南芥则与“非亲非故”的其他植物种在一起。几星期以后,前者的根系呈现出一派“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后者的根系竞争则惨烈得多。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具有智能的植物呢?有伦理学家认为,既然植物不是一种无意识的静物,它们就理应得到尊重。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尔文发现植物有智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甚至进一步发现主宰植物活动意识的,是植物根尖的电信号系统。
B.植物可以通过光感受器察觉人类的活动,有的还有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变量的三维视角,这种能力充分体现了植物的智能。
C.拟南芥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喂饱自己”,夜晚通过精准估算叶片中淀粉含量和消耗时间,分段消耗确保使用。
D.植物的语言是它们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起到能够帮助植物与外界交流,抵御风险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植物具有电信号系统,它分散在每个根尖上,但不存在神经系统,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大脑,这有助于植物规避风险。
B.海南芥不仅能识别“自己”,还能和平对待亲缘类群,这说明植物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区分“自己”和“别人”。
C.植物不是一动不动的“傻瓜”,它们不断地和外界沟通,可以感知障碍、危险、变化,甚至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
D.本文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E. 本文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让读者认识到植物不是无意识的静物。
【小题3】曼库索认为“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植物身上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2 12:3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人对于文学这个名称的观念,具体地说起来,仿佛就以为这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总称而已,在这些项目以外仿佛就没有了文学的疆域。在古代,中国的孔门四教,以文为第一。而这个“文”字是统摄六艺而言的。说这个时代的纯文学会比古代更丰富,我很怀疑。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又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矣。”原来是为了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些都可知现代之所谓纯文学,在古代只是知识阶级的共同必修科而已。纯文学作品在古代,也并不像现代一样地只是被当作民众的读物而已。甚至司马相如枚乘之流的纯文学家,他们的赋也多少要有点讽喻作用。古希腊亦如此,戏剧是用于宗教典礼的,诗人大多数皆做墓铭和格言,其作用皆不离乎政教。而现在,我们的文学家所能写的只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上焉者兼有四长,便为全才,下焉者仅得一技,亦复沾沾自喜,其他一切人文科学全不知道,文学家仅仅是个架空的文学家。至多能制造几本印刷物出来,在三年五载之中,为有闲阶级之书斋清玩,或为无产阶级发泄牢骚之具而已。
(选自施蛰存《北山四窗》,有删改)
【小题1】依照材料,概括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在的“纯文学”有哪些不同。
【小题2】请解释文中“架空的文学家”的含义。
【小题3】请分析文中古代文学对现在文学家们有哪些启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买画
余显斌
那时,程豫已致仕。所谓的致仕,就是退休,离开官场,归隐田园。
他雇了一只船,一路白帆飘飘,回到老家高坝。
他的家在高坝街的那一边,进了门楼,一个四合院,一排砖墙瓦房,十分朴素。但是,不大的院子,却洁净雅致,种着菊花,还有别的花儿。每天早晨起来,程老爷子喝罢茶,会走到院子里,这株花前站站,那株花前停停,心里清闲得如吹过花叶的风,如对面山上的白云。
多年官场生活,已让他心生厌倦。只有在老家,在这个古镇上,他才感到心地清净,浑身舒爽。当然,早饭后,一人品茶看书,十分舒适。有时也会拄着拐杖,到处走走,看看山,看看水,和故旧交谈。
这天,他出外访友,两人正品茶间,仆人匆匆赶来,俯身对他耳语几句。
他一惊,抬起头道:“怎么,少爷与人争吵?”
仆人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他站起来,对老友抱拳道:“家里有事,改日再来请教。”说完,在老朋友的相送下,走了。表面上,他一脸淡定,心中却很生气,自己的儿子一直很懂礼的,今天这是怎么了,竟然与人争吵,太不像话了。
走过小桥,走过镇街,前面就是自己的家,里面传来争吵声。
他疾步走进去,看见儿子正拉着一个布衣书生,不许离开。
他冷着脸,对儿子道:“放手!”
儿子见了他,忙松开手,告诉他,这个书生是一个骗子。原来,不久前,程家少爷在街上经过,看见一个卖画的书生,声称自己有八大山人名画一幅,名《枯木小鸟图》。程少爷一听大喜,忙让看看。那书生打开包袱,拿出一轴,徐徐打开,纸张古旧,一看就是古物。再看画面,翰墨流畅,烟云满纸,一只鸟,站在一根枯木上,白眼看天,如同铁铸。程少爷大喜,知道自己父亲特爱八大山人的画,于是,当即答应以五百两银票买下。
书生勉强答应,说不是老母生病,无钱买药,绝不会如此低价出售。
一切谈妥,程少爷伸手入兜,哎呀一声,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带钱,让他改天来拿,分文不少。
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
他拿了画,一个人暗暗在书房里细看,谁知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八大山人画鸟,鸟眼为方形,而画中鸟眼却是弧形。因此,今天,书生来拿钱时,程少爷一把抓住他,大骂骗子,准备送往官府治罪。
程豫听了儿子的解释,拿过了画,仔细看了,对程少爷道:“无知!”
程少爷一惊,问道:“爹,怎么?”
程豫小心卷了画,装入木匣,告诉程少爷,此画乃真品无疑,怎能是假。程少爷听了,忙指出鸟眼存在的破绽。程豫哼了一声,解释道:“八大山人画鸟多为方形鸟眼,但兴致来时,偶尔也画弧形鸟眼。”说完,程豫吩咐,将五百两银票送给书生。看书生一身单衫,寒颤颤的,他又走近房内,亲自包了一包自己半旧的衣服送上。
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
看书生走远了,程豫转身,将画递给儿子道:“烧了,以免此画以后骗了别人。”
程少爷一惊,问道:“为什么?”
程豫轻声说:“这画是赝品。”
程少爷望着自己的爹,大惑不解。
程豫长叹,告诉儿子,这人是读书人,又有这样深的绘画功底,仿造真迹,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能帮一把,为什么不帮一把呢?
程少爷听了,轻轻点点头道:“爹,我明白了。”
程豫长叹一声,望着书生远去的方向。
书生拿了银子和那包衣服回家,打开包袱,里面有一张纸,上写:君之丹青已上层楼,假以时日,定为大家,赠银五百,以助君成功。
书生读罢,红了眼圈,久久无言。
多年后,丰阳出现一个画家,提笔濡墨,满纸云烟,俨然已成画坛名家。这人,就是那个书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对主人公居住的高坝街及其院落的景致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衬托了小说人物的鲜明形象。
B.在程豫的眼中他的儿子一直很懂礼,之所以与人争吵,是因为他的儿子发现了年轻人的画是赝品,刻画出了程豫儿子的精明、有心计。
C.小说中描绘了八大山人名画《枯木小鸟图》的具体细节,在小说中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了小说人性美的主题。
D.程豫长叹,这人是读书人,又有这样深的绘画功底,仿造真迹,一定有不得已的苦衷,与后文年轻人成为丰阳画坛名家前后照应。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说说程豫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3】有人评价余显斌的小说重在用一勺之水,激起巨大的波澜,讲究咫尺千里,风景无限,请结合这篇小说探究这一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30年代以后,相声界的一些造诣深厚且有远见卓识的前辈艺术家,致力于相声的净化和改革,才使它得以从底层大众的通俗艺术成为全民雅俗共赏的喜剧艺术,由姿态低到尘埃的“玩艺儿”提升为铁肩担道义的“语言艺术”。经历了文革的停滞期和改革开放后的高潮期,通过广播、电视传播,马季、姜昆等优秀艺术家将相声领进了传统说唱艺术的殿堂,相声在大众娱乐和影视领域里,独领风骚几十年。

②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但是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做旧”,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秉持现代文明的心灵绝不允许一夜退回旧社会,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渡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电视选秀节目明星导师云集,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

③讽刺和嘲笑是相声的功能,也是相声引以自豪的光荣传统,无论是侯宝林净化语言而追求品位,还是刘宝瑞洞察世态人心的韵味,甚或是马三立的“自嘲”式的冷幽默,都是接地气的,直面民生的,传递正能量的。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方“腐文化”的影响,一些演员表演暧昧、语言隐晦、做派轻佻,一些人以炒作刷流量,台风骚、浪、贱,迎合粉丝追星,阳刚之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娘娘腔、表情包,搔首弄姿,令人作呕。

④相声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病在对传统相声的优良传统视而不见,却对糟粕的“痈疽”趋之若鹜:低俗的语言和笑料使我们的生活愈加鄙俗化,傻子般的“愚乐”降低了观众的智商水平,腐化糜烂的表演使观众陷进感官刺激泥沼不能自拔,“碎片化拼凑”破坏了相声艺术的整体美感,降低了欣赏的品位,失去了韵味的咀嚼。观众们正在用不满的、质疑的目光审视着相声。

⑤面对广大观众的质疑,相声该何去何从?《淮南子·泰族训》说:“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相声和其它传统艺术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重拾当年侯宝林、启明茶社、相声改进小组等“说文明相声、干净相声”的主张,维护相声生态文明,清除精神“雾霾”,还相声“绿水青山”,让相声对得起“语言艺术”这个誉称。

(节选自2018年8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声提升为语言艺术与前辈艺术家对相声的净化和改革互为因果。
B.相声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就是在恢复“传统”,就意味着“做旧”。
C.侯宝林、刘宝瑞、马三立的相声能接地气,直面民生,传递正能量,让人欣赏到相声的优秀传统。
D.观众对“病态相声”已心生不满,质疑审视,这为相声改邪归正提供了关键性的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第①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起”,作者回顾了相声的辉煌历史,为下文的论述做好张本。
B.第③段是文本结构中的“转”,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暴露出时下一些相声表演中的负能量。
C.第⑤段是文本结构中的“合”,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说明相声的光荣传统是讽刺与嘲笑。
D.文本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的方法,对相声艺术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论述,针砭时弊,观点鲜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守相声的优良传统绝不是抱残守缺,让相声中的糟粕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B.近年来西方的“腐文化”影响了相声演员,使他们的表演暧昧、做派轻佻、语言隐晦。
C.一些相声表演出现了只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低俗、只为迎合炒作刷流量而轻佻的现象,一些舞台中的明星导师是难辞其咎的。
D.相声要兼顾创作与表演,做到既注意洞察世态人心,也净化语言,才能发挥好相声的功能,成为“语言艺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猎 狐
凸凹
山里的狐狸不吃鸡。这次却吃了。因为连着下了七天大雪。
吃了一只,没人理会;吃了两只,还是没人理会……终于有人来找父亲:“这狐狸该治治了,它太贪了。”父亲点点头。山里人好脾气,处事皆有几分宽容;这回就是狐狸的不是了,把人“挤兑”急了。
父亲寻着狐狸的爪印,找到后山的凹处,便把随身带的铁夹子埋下了,又盖上一些浮雪,狐狸肯定会被夹住。
果然有一只狐狸被夹住了。那狐狸通体雪白,与雪融在了一起。父亲愈靠近它,它叫得愈欢。声音震得树梢上的雪簌簌地落下。
父亲快到它身前了,狐狸果断地咬断了夹子上夹着的那条腿。它不愿落到人的手里。父亲心里一热,他被狐狸的壮烈感动了。
狐狸拖着一条残腿,跑得很慢;父亲便去追它。快要追上它了,父亲突然打了一个趔趄,摔倒了。狐狸也停下来,看着父亲从地上爬起来,它趁机喘一喘气。父亲又追它了,它便也放开腿一蹦一蹦地跑。父亲加速它也加速,父亲减速它也减速,人和狐狸总是相距那么一段距离。
父亲有些喘不上气来,便停下脚步;几乎是在同时,狐狸也戛然停下。父亲看着狐狸,狐狸也看着父亲。狐狸的眼睛睁得很大,即便是被白雪映照着,也能看出它眼神里的灼灼光芒。狐狸干脆将那只断腿抬起来,用舌头轻轻舔上边的血迹;血迹很快便被舔干净了,血洇过的皮毛,就依旧雪白。它比人还从容。
父亲被它激怒了,心里躁得很。“非得追上你不可。”父亲说。父亲箭一般蹿出去;狐狸也箭一般蹿出去。两者无声地较量着。树上的栖鸟,也都不敢叫出声,悄悄地飞走了。狐狸跑得太快了,不想撞到一棵松树上,回头看一眼父亲,呜哝了一声,晕过去了。父亲大喜过望,脚下就又鼓了鼓劲,倏地就奔向狐狸倒下的地方。但脚下感到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头也撞到干上,眼前一阵黑,不情愿地躺下了。待他醒过来,见几尺远处那只白狐狸也蠕动着身子。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便有些犹豫。
狐狸站起来,静静地望着他,眼光里竟有几分女人一般的温柔。父亲便有了几分困惑。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狐狸不慌不忙地朝前走了。
父亲静静地看了两眼,判断出那只狐狸的体力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坚持一会儿,逮住它,便是很自然的事。关键是不要让它喘息。
父亲便悄悄地撵上去。狐狸不再从容,跑得慌忙起来。追逐一阵之后,狐狸果然跑得有些吃力了,回头望的时候,就哆嗦起来。“你别着急,我马上就赶上你。”父亲有几分得意。
到了一面陡坡,狐狸受伤的腿就有些蹬不上劲儿了。可人愈来愈近了,狐狸便发出两声哀嚎。父亲听到狐狸的叫声,知道一切都该结束了。狐狸索性不再奔跑,站在陡坡上,身子转过来,前腿向上举着,看着人走近。父亲吃了一惊。
狐狸的眼光不再那么明亮,也没有刚才那份温柔,罩着雾一般的一层凄迷。它等待着。父亲知道,它在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父亲不禁倒退了两步。
父亲与狐狸对峙着。面对着这么一只沦入末境,准备承受迎面而来的一切的狐狸,父亲不知怎么办好。他突然想到了人。在那个时代,人到了这一刻,也会这般地从容等待么?他看了一眼狐狸,狐狸那雪白的绒毛与雪交融在一起,似乎是雪的一部分。他觉得,与狐狸最后的那一搏,其实已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朝山下走去。把狐狸遗留在雪坡之上。
我迎向父亲,“逮住狐狸了?”
“没。”
“怎么会呢?”
“它真美!”
“怎么个美法?”
“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选自《青年博览》2015年21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的标题为“猎狐”。“猎狐”既是全文的核心事件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着这个中心事件写了白狐与猎人“父亲”追击的三个回合,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B.“树梢上的雪抖落下来,飘到他的颈窝中,有一种刺骨的沁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从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白狐的假装出的“温柔”,让父亲感到害怕,他不寒而栗。
C.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白狐,偷吃鸡的白狐贪婪惹人厌,刚烈、从容的智慧之狐更令人敬畏。
D.在最后一个回合中,面对等待着与人最后的一搏、沦入末境的狐狸,对峙中的父亲突然动了恻隐之心,不知怎么办才好,决定放过它。
E. 文章结尾想法设法、用尽全力的父亲出人意料的放弃了猎狐行动,当“我”追问原因时,父亲的回答“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是故弄玄虚。
【小题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找出并分析文中对白狐眼睛的三次细节描写的内涵及其作用。
【小题3】请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猎狐”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宗棠:古稀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
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新疆其实一点儿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同治六年(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新疆告急!
十年后的一日早朝,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左宗棠铮铮铁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
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了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盖天山南北,一个是要紧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但信心百倍。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囊中羞涩,拿不出西征的军费来。左宗棠没有办法,只好借外债,而且是高利贷,那也得借,左宗棠知道如果不借,军队就无法出关,就无法收复新疆。最后,左宗棠借外债500万两,朝廷出300万两,海关出200万,凑了1000万两银子的军费。
于是左宗棠整顿军务,筹粮筹运,筹集了四千万斤粮食,集中了5000辆大车,5500匹骡马,29000峰骆驼。1876年4月,左宗棠统率着大部分由湘军组成的七万多西征大军,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雄师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在那尚属冷兵器的时代,我们可以想像那是何等壮观的行军场面!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也就是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最后攻击南疆的敌军主力。不轻易冒进,一旦战机成熟,当速战速决。左宗棠常自比为诸葛亮,从左宗棠用兵新疆的战略战术来看,他是深得诸葛亮用兵之道的。
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进兵新疆很顺利,很快就平定了阿古柏的叛军,至1877年底收复了南北疆。接下来左宗棠面临的就是要收复被沙俄占领的伊犁,这时的左宗棠已是年近70,而且因军务的繁忙,常咳血于营帐。他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充分的准备,抬着棺材,指挥大军兵分三路,抱着战死疆场的决心,誓死要收复伊犁。这是何等雄壮的气势!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最辉煌的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浚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个古稀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的老人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行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辩论,看起来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是两条路线的斗争,背后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
B.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面对内忧外患,但他信心百倍,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给予他大力支持。
C.在“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战略思想指导下,左宗棠很快就平定了阿古柏的叛军,这是他常研究诸葛亮兵法的结果。
D.《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诗中“引得春风渡玉关”一句化用唐人王之涣《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凸显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功绩。
【小题2】请简要概括左宗棠能迅速平定阿古柏作乱的原因。
【小题3】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你认为左宗棠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