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NFC:打造精彩生活
近日,一种全新的移动非接触式通讯技术——NFC逐渐成为移动通信产业的热门。作为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NFC技术可以在公共交通、手机支付等领域内发挥巨大的作用。
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飞利浦公司发起的,由诺基亚、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电脑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  
NFC最初只是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带来全新机遇。NFC的近距离交互功能大大简化了电子设备间的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更清楚。通过NFC,电脑、数码相机、手机、PDA等多个设备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无线连接,进而实现数据交换和服务。
与无线通信领域中的其他连接方式相比,NFC传输范围比RFID小,但由于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相对于RFID来说,NFC具有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而作为一种面向消费者的支付技术时,NFC比红外更快、更可靠,操作也更简单。与蓝牙相比,NFC面向近距离交易,适用于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的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蓝牙适用于较长距离的数据通信,能够弥补NFC通信距离的不足。NFC与蓝牙可以互为补充,例如当公众场所里有多个蓝牙设备的时候,用户往往难以确定哪个才是目标设备,而两个确认交换的用户只要把装有NFC芯片的手机靠在一起就能实现数据传输。这就避免了对目标设备进行搜索并建立连接所带来的不便。
目前。NFC设备可以用作非接触式智能卡、智能卡的读写器终端以及设备对设备的数据传输链路。其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型:用于付款和购票、用于电子票证、用于智能媒体以及用于交换、传输数据。
在不久的将来,如果NFC技术能进一步普及,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使用许多电子设备的方式,甚至改变人们使用信用卡、钥匙和现金的方式。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3期上)
【小题1】下列对“NFC”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NFC是由飞利浦公司发起的,由诺基亚、索尼等公司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
B.NFC是由RnD技术和网络技术合并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C.NFC是一种全新的移动非接触式通讯技术,给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全新机遇。
D.人们可以通过NFC的互联技术,在近距离内轻松实现资源共享。
【小题2】(小题2)对于“NFC”的使用,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NFC已经成为移动通信产业的热门,应用上主要有四个基本类型。
B.若不使用NFC,各电子设备间的互相访问就毫无安全感可言。
C.同样作为面向消费者的支付技术,NFC比红外的操作更简单。
D.NFC是一项面向消费者的支付技术,它只能运用于个人与个人间的连接,尚无法将其运用于社会公共事业。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电脑、数码相机、手机和PDA等不同设备间,可以通过NFC,使它们互相之问进行数据交换和服务。
B.使用NFC芯片的两个手机无须进行搜索和建立连接,只要将其靠在一起就能实现数据传输。
C.NFC适用于近距离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的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它具有蓝牙无法比拟的安全性能。
D.NFC只能针对近距离传输,且传输范围小。
【小题4】(小题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不久的将来,使用NFC,人们出门就可以不带钥匙了。
B.正是NFC的快捷准确的认证识别能力,NFC将取代目前移动设备中的蓝牙功能。
C.通过NFC的近距离交互功能,我们无须将内置NFC芯片的手机放在NFC读取设备上进行确认,就可享受移动售票的便利。
D.在不久的将来,NFC完全可以改变人们使用许多电子设备的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窃书不算偷”的闹剧该收场了
惠铭生
“窃书不能算偷。”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孔乙己,在偷书被抓狡辩时的“经典语录”。偷就是偷,一个“窃”字成不了遮羞布,更无法把自己和窃贼划清界限。“窃书不能算偷”,如此迂腐、可笑的怪论,既难欺骗自己,也难欺骗别人,只能贻笑大方,给后人留下笑柄。然而,现代版“孔乙己”从未绝迹,而且齐吟“窃书不算偷”怪论——
2月1日,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因货车爆炸坍塌,致10人死亡,11人受伤。于今,事故原因至今调查未明,遇难者家属和死难者家属伤痛未已,公众质疑也未消弭,但是,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站出来发表“高论”——说义昌大桥这次事故是“落梁”而非“坍塌”;针对“桥断面钢筋过细”的说法,徐腾飞称,铺装层中的钢筋并非受力钢筋。
“落梁”与“坍塌”有啥区别呢?不妨聆听专家徐腾飞的诠释:坍塌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是桥梁失去承载能力的一种统称。而桥梁失效可分为两大类:构件失效(例如主梁断裂)或者结构体系失效,但这次事故是外力导致梁体坠落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失效,所以应该是“落梁事故”。
既然坍塌是通俗说法,落桥事故也是坍塌,这与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何异?徐腾飞绕来绕去,咬文嚼字,意欲何为?假如,徐腾飞在科学讲坛上对义昌大桥是“落梁”还是“坍塌”予以解读,这尚可理解;但对媒体和公众高谈阔论,除了有哗众取宠、不分场合卖弄专业知识之嫌外,也似乎是在刻意为官方推卸责任。
当然,像徐腾飞的现代版孔乙己不是个别。2月3日中午12时40分许,外来务工人员小秦骑电瓶车途经上海北翟路协和路附近时,随身携带的17600元现金散落一地,遭遇路人哄抢。虽然,散落的钱通过各种途径找回7800元,但有近万元“随风而出”。对于这起事件,当地警方称:不能定性为“哄抢”。
这是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定性”——视频清晰记录着,当农民工的钱撒落后,一些市民就是在忙着捡钱,然后溜掉,这不是“哄抢”是什么呢?再者,路人捡钱不还,即便说哄抢,也不过分。但是,当地警方为何言之凿凿,强调该事件不是“哄抢”?我认为,刻意玩文字游戏的背后,不过是推卸自己责任,维护所谓的地方形象而已。捡钱不还溜掉而不是“哄抢”,典型的“窃书不能算偷”怪调。
若说“窃书不能算偷”,莫过于对陕西“房姐”龚爱爱身份的定义——2月4日,“房姐”龚爱爱被神木警方刑事拘留,同时,警方声称:经查,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龚爱爱系长期合同工,非国家公职人员。“房姐”龚爱爱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拥有N个假户口、房产N套,价值上亿,原来她是一个“合同工”?是的,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但也是一家国有性质的企业。当地警方强调“房姐”是合同工,而非国家公职人员,依旧没有逃脱以往官方推卸责任的“老套路”——坏事都是“临时工”干的。这,何尝不是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怪论呢?!
“窃书不能算偷”,这样的滑稽闹剧该结束了!
(摘自2013年02月0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抓住货车爆炸这事实,把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的坍塌归因于外力导致梁体坠落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失效
B.上海警方,因外来务工人员小秦17600元现金散落之后,通过各种途径找回7800元而就此言之凿凿,强调该事件“不能定性为‘哄抢’”。
C.神木警方刑事拘留“房姐”龚爱爱声称: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龚爱爱系长期合同工,非国家公职人员。言外之意:坏事都是“临时工”干的。
D.无论是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的“高论”,还是两地警方的强调声称,其实质都是荒唐可笑,站不住脚的。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与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体现了他为人的迂腐和对自己偷书被抓一事的羞愧和辩解。
B.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越是高谈阔论,言之凿凿,逻辑严密,越是令公众失望。这是个别专家和某些官员的行为。
C.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耍的是小聪明,其真实用意是逃避问责,维护所谓的部门和地方形象。
D.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与现代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都是既难欺骗自己,也难欺骗别人,只能贻笑大方,给他人留下笑柄。
【小题3】(小题3)为什么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 被称为闹剧?(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每题2分,共6分)
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
傅谨
昆曲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明嘉靖年间,昆山文人魏良辅遵从北曲格律,将北曲与南方语音的声调融为一体,对昆山腔细加打磨,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调,世称“昆曲”。因其细腻优雅,被称为“水磨调”。以南方语音为基础的北曲演唱更宜于表达雅致的文人情趣,由此,昆山腔的影响日益扩大。昆山人梁辰鱼,是第一个将唱曲的昆腔用于唱戏的文人,他编写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剧本《浣纱记》,拉开了此后六百多年昆曲享誉天下的序幕。汤显祖的惊世杰作《牡丹亭》更强化了传奇的价值,让这种此前不太为文人所关注的文体,一跃进入文学的最高殿堂。此后,昆曲成为文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昆曲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上的水平也渐渐提升。
在其发育和传播的几百年里,昆曲逐渐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凝聚了代表文人审美趣味的艺术精神,发展为雅文化的集中代表。昆曲几乎包含了中国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如雅文化所推崇的文学化表达、体现雅文化之精神的音乐形态,以及涵蕴着雅文化气质的精致、细腻且含蓄的表演。
昆曲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雅文化的典范。昆曲与其他剧种发展传承的历程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昆曲的传承由文人而非艺人主导,决定其艺术与精神导向的都是文人阶层。昆曲的这一历史文化定位,决定了昆曲的生存、发展与传播。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在古典艺术时代,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文化价值建构的权力,那些基于或切合其特有趣味的艺术样式或表现手法,更有机会得到张扬,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占据明显的优势位置。而这一文化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其他阶层产生影响。从明中叶到清代,并不见得为普通民众喜好的昆腔,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昆曲在戏剧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各地方声腔的剧种与演员,无不以昆曲的表演为范本和艺术水平的标尺。即使昆曲后来在演出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也未妨碍其广泛传播,更未影响其作为雅文化的代表受到文人普遍的崇敬。
因此,近代昆曲的衰落,实因雅文化的衰落。当文人阶层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古典文化的价值衰落时,昆曲的衰落则是文化的必然。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现在早已不是昆曲的时代。昆曲的复杂命运,典型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当代境遇。昆曲是一个象征,它的兴衰沉浮,就是中华雅文化的兴衰沉浮。如今,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昆曲的保护和继承的声音渐渐为社会普遍接受,而我们所面对的困境,不仅关涉多元文化背景下后发达国家本土艺术的生存发展之道,更关涉雅文化的存续空间。
(选自2011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的魏良辅将北曲与南方语音声调融为一体,打磨创造出一种宜于表达文人雅致情趣的新曲调——昆曲。
B.梁辰鱼的传奇剧本《浣纱记》拉开了昆曲享誉天下的序幕,使昆曲成为文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C.昆曲虽为戏剧领域的霸主,但并不为普通民众喜好,而且在演出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所以其衰落成为必然。
D.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也渐渐地为普通民众所喜爱。
【小题2】根据文意,对昆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昆曲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我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昆曲的文学化表达、音乐形态和表演形式等都凝聚了雅文化的特点与精神。
C.昆曲是切合文人特有趣味的艺术样式,在古典艺术时代更有机会得到张扬。
D.昆曲一直以来都是各地方声腔的剧种与演员表演的范本和艺术水平的标尺。
【小题3】下列表述,属于昆曲能够广泛传播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之后,昆曲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上的水平逐渐提升。
B.昆曲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雅文化的典范。
C.昆曲的传承由文人主导,而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
D.多元文化背景下后发达国家雅文化艺术的生存发展,要有更广泛的存续空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酒精与其他大多数兴奋剂或抑制剂有很大不同。比如咖啡因、可卡因,它们都是大分子物质,拥有特定结构,可以通过干扰特定的神经传递功能而起作用。而酒精是小分子物质,它能溶入脂,因此它可以很容易地透过细胞膜,到达人体任何部位。酒精并不针对特定的神经介质位点起作用,而是广泛地干扰了人体神经传导系统,针对不同的神经联结与介导起不同的作用。
酒精浓度不同,针对不同的神经介质体系与大脑功能区域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就出现了先兴奋后抑制的临床表现。不同的人,因为身体的先天及后天差异,对酒精的兴奋与抑制作用有不同的反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对酒精有不同的反应。
醉酒,医学上称为急性酒精中毒。醉酒之后人会产生各种不适反应。轻者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重者呼吸无力,意识丧失,甚至昏迷死亡。
为了避免醉酒带来不适或失态,一个最常见的回避喝酒的借口就是酒精过敏。其实,人和动物根本就不会酒精过敏。酒精是无氧呼吸(俗称发酵)的代谢产品,人及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就会常规性产生酒精,人即使一天不饮酒,也会摄入约 3 克酒精。人体细胞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酒精。酒精是小分子物质,没有产生过敏的基础。由于酒精是代谢产物,所以在生物界极为普遍,几乎绝大部分生物,包括细菌都能处理酒精。
我们摄入酒精后,少部分酒精会通过尿液与呼吸直接排出,但大多数酒精是经过代谢降解的。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可不是好东西,它高度不稳定,容易形成自由基,对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毒性,是产生宿酒现象的罪魁祸首,也是喝酒引起脸红的原因。乙醛的这种自由基作用可以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B1拮抗,因此,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B1 就成了常见的解酒药成分。乙醛进一步被氧化,会变成乙酸,也就是醋的主要成分,基本上对人体无害。这个过程中需要乙醛脱氢酶。人类编码该酶的基因已经发现三种。这种酶在人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存在于细胞浆中,一种在线粒体内。线粒体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因此也是乙醛代谢的主要场所。大部分的白人这两个基因都齐全,而亚洲人则有一半人的线粒体的乙醛脱氢酶因基因突变而失效,这样的人喝不了酒,易于脸红,也不易发生酒精依赖性。不同的人其体内酶的活性差异可能很大,年轻女性相对于同龄男性,酶的活性更低,更易醉酒。而到了中年,就反过来了,女性的酶活性就超过男性,虽然酒量未必赶得上男性,但比过去有所增加却是常见现象。另外,老年人酒量也会降低。
为防止醉酒,喝酒要有酒道:慢斟细酌;先让食物入胃,减缓其吸收,多吃蔬菜水果,促进其代谢,适可而止。如果喝醉了,多饮水,茶也行;醉倒不起的,应去医就诊,医生可给予药物解酒。但不是迫不得已,还是不要醉酒,任何解酒药都不如克制有效。
(选自《百科知识》2011 年第 20 期)
【小题1】下列关于“酒精”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酒精是能溶入脂的小分子物质,而大多数兴奋剂则为有特定结构的大分子物质,二者有很大不同。
B.酒精可以干扰人体神经传导系统,针对不同的神经联结与介导起不同的作用。
C.酒精可以很容易地透过细胞膜到达人体的任何部位,通过干扰特定的神经传递功能而起作用。
D.不同的人因身体的先天及后天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酒精有着不同的反应。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醉酒在医学上称为急性酒精中毒,醉酒后人会产生各种不适反应,严重者甚至昏迷死亡。
B.中年女性体内酶的活性相对于同龄男性来说要高,因此喝酒时中年女性的酒量要比同龄男性好。
C.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境况下甚至不同的时期,对酒精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D.喝酒时,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应不要醉酒。为防醉酒,喝酒前可先吃些饭菜或水果,喝酒时不要急饮。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喝酒时所谓酒精过敏的说法是不当的,因为酒精是小分子物质,没有产生过敏的基础。
B.人体摄入酒精后,大多数酒精经过代谢降解而出,少量的酒精通过尿液与呼吸直接排出体外。
C.有的人喝酒常常脸红,这是因为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容易形成自由基,对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毒性。
D.欧美国家中的白色人种体内酶的两个基因都齐全,因而相对亚洲人来说更能喝酒,并且不易于脸红。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人与月亮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名句。随着人类登上月球,明月已经不再“高不可攀”。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情景,依然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自然崇拜属于人类早期的宗教形式。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更是把它们神秘化。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白昼和夜间发光的最明亮天体,便被赋予了神的力量,成为人们崇拜的日神和月神。月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为狄安娜、阿尔忒弥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则为常羲、嫦娥和西王母。

远古的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都与农牧业的形成有关,19世纪西方太阳神话学派认为,太阳崇拜早于月亮崇拜,但对于许多原始民族来说,月亮才是丰收的赐予者。在原始人类看来,有一种比人所具有的任何力量都要强烈的威力存在,它就隐藏于月亮之中,没有月亮,植物就不会生长,动物和女人就不可能怀孕生子。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使人们认为它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在中国,月亮崇拜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相关器物上遗存的月神徽铭表明,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世界上最古老的月亮崇拜的仪轨。甲骨文中有“东母西母若”的句子,这“东母”与“西母”相对,分别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东方曰析”,“析”就是东方太阳神羲(伏羲),即东母,后来称东王公。“西母”则应是神话中闻名于世的西王母本名。据各种古书揭示,月神是天上的光明神之一,是原始信仰中母性生育的代表,同时又是掌握死亡的阴性天神。她与太阳神相配,太阳神主宰东方、白天、光明、春天、生长,她则主宰西方、夜晚、黑暗、秋天、生育和死亡,因此她是丰产、丰收的女神,又是凶神、刑神和死神。

我国古代文献《礼记·祭义》中记载了上古社会祭日配月的宗教仪式:“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这就是说,古人在春分时节的早晨于东方祭日,在秋分时节的傍晚于西方祭月。在高坛上祭日,而在坑穴中祭月。之所以在秋分时节“祭月”,是因为此时太阳的生命力开始弱化,“阴气”开始兴盛起来,气温由暖转寒,植物开始衰枯死亡,月亮作为“太阴之精”,正是“阴气”的象征。《周礼·春官》载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寒”即“阴”,即被称为“广寒宫”“太阴之精”的月亮,“夜迎寒”就是在中秋之夜“阳衰阴盛”的转换之际举行祭月仪式。这也正是后世延续至今的中秋拜月赏月风俗的起源。

我国古代拜月的方式很多,人们把木雕月姑等月神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起供案,摆上月饼等供品,焚烧月光纸;月亮升起后妇女们要燃起香火,对着月亮跪拜。晚上老年人还要给儿童们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吃月饼更是不可少的,是取其“团圆”之意。男人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子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天各一方的亲人则愿阖家团圆,共度良宵。

今天,天文学使人们普遍接受了“月亮是一个天体”的科学概念,然而正是这一有数十亿年演化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天体,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有删改)

【小题1】远古人为什么会崇拜月亮?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3自然段的表达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的认识与领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小题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小题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