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判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以近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选自《人物》1983年第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杰克·伦敦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B.路路不通,事事碰壁之后,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怀着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使杰克·伦敦青年时期就具有了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
D.这篇传记用简明的语言、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杀身亡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E.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与他所留下的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都极具研究价值。
【小题2】本文是一篇评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不超过6个字)并结合传文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内容,简要说明画线语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8-24 04:4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夜晚降临,我们仰望星空,肉眼所见的最亮天体就是月亮。但事实上,一颗人造卫星在离地球500公里轨道内的轨迹也是肉眼可见的,比如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国际空间站等。它们反射的阳光让其看起来像一颗颗星星,由此一些科学家提出,利用此类现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为人类提供照明服务的构想。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四川成都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获悉,该研究会参与的“人造月亮”构想有望在2022年初步实现——2020年首颗“人造月亮”将完成从发射、入轨、展开到照明的整体系统演示验证并发射,2022年3颗“人造月亮”将发射升空,并进行从展开到照明的整体系统演示验证实验。

“人造月亮”的构想最早源于一位法国艺术家:在地球上空挂一圈镜子做成的项链,让它们一年四季把阳光反射到巴黎的大街小巷。美国及俄罗斯都曾对“人造月亮”进行过深入探索,希望为人类夜间活动带来便利,甚至实现军事运用。

俄罗斯处于高纬度地区,因日照时间短,一度在“人造月亮”这类光照项目上有重大进展。1999年,俄罗斯曾实施代号为“旗帜”的一系列计划,试图用特制的反射镜从太空反射阳光照耀地面,然而最终因为空间镜面展开时失败,计划被搁置。

“俄罗斯之前其实在演示验证上做得比较完备,基本原理成熟,也在空间站做了实验,但没有走到大型空间反射镜这一步。我们目前的核心技术、工程基础材料方面都已经有很高的成熟度,具备开展系统演示验证阶段的研制条件。”天府新区系统科学研究会主任武春风说,“人造月亮”照明项目的一些关键技术攻关属于航天工程共性技术,之前已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其中,天府新区系统科学研究会负责牵头项目的完整系统论证,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协同论证,国内20余名相关专业的学术专家、工程专家共同对“人造月亮”照明项目进行了方案论证与初步设计。

在远离地球38万公里的深空轨道上,直径为3476公里的月球正运行,当到达满月时,它可以向地球的大部分地区辐射光。而未来的“人造月亮"则预计部署在500公里以内的低地球轨道上,光强度损失比38万公里小得多。

武春风说,我国的“人造月亮”准确表达是一种携带大型空间反射镜的人造空间照明卫星,预计其光照强度最大将是现在月光的8倍。他说,按照相关研发计划,2020年“人造月亮”完成从发射、入轨、展开、照明到调控的整体验证工作后,2022年3颗“人造月亮”将在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选其一展开发射工作。“届时,这3面巨大的反射镜将等分360度的轨道平面,3颗‘月亮’交替运行可实现对同一地区24小时不间断照射,反射的太阳光可覆盖地表3600至6400平方公里的范围。

曾有科学家表示,对所在星系索取能量的高低,是判断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深度利用太阳能是人类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目前,人类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基本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但是这样的转化效率其实并不高。

目前,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在开展空间能源应用项目的技术攻关与验证。反射镜这个设想大家都有,真正谁能走在前面早日实现空间能源利用,还需要脚踏实地的科研攻关和商业应用模式的探索。”武春风说。

针对网友担心的影响生物作息等问题,武春风说,“人造月亮”的光线强度与照明时长均可做调整,照明精度也可控制在几十米之内。虽然说“人造月亮”是月光的8倍亮度,但考虑到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工作区的实际光照度大致相当于夏季的黄昏时刻。届时,人们能感受到的“人造月亮”光照度,为路灯光照度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其可以做到“指哪打哪”“亮度可调”,不必担心“生物钟错乱”这种问题。在“人造月亮”运转期间,人们仰望夜空,只会看见一颗格外明亮的星星,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轮圆月。

在民用领域,“人造月亮”充分利用太阳光,与夜间的路灯照明形成互相补充,节约了大量基础设施用电消耗。在日照时间短的冬季,“人造月亮”提供照明,可起到适当让黎明提前、黄昏延长的作用。“以对成都50平方公里区域提供照射为例,每年可节约电费开支约12亿元。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停电区域,也可以用‘人造月亮’空间照明实现舒缓恐慌、有光救援、便捷安置等。”武春风说。

【小题1】下列关于“人造月亮”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多个单位共同参与研制的中国“人造月亮”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造空间照明卫星。
B.“人造月亮”的构想源自法国,美国、欧盟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希望实现军事运用。
C.“人造月亮”的构想会在三年后全面实现,与月球相比,它的光强度损失要小很多。
D.“人造月亮”将在2020年依次完成从发射、展开、入轨、照明到调控的整体验证工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介绍“人造月亮”的可行性,文章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
B.作者认为现阶段人类对于太阳能的利用比较单一,并且对太阳能的转化效率不高。
C.本文用大量篇幅谈及国外对“人造月亮”的探索,意在表明中国在此领域成果显著。
D.文章思路清晰,先提出“人造月亮”的构想接着介绍研究情况,最后说明应用方向。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科学家根据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国际空间站这些人造卫星反射阳光的现象,提出了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的构想。
B.由于“人造月亮”节约了大量基础设施用电消耗,所以它的应用领域将会相当广泛,特别是在民用领域其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C.人们届时能感受到的“人造月亮”光照度要比路灯暗得多,加之能做到“亮度可调”,因而人们不必担心“生物钟错乱”的问题。
D.武春风认为,俄罗斯虽然做过实验,但还没走到大型空间反射镜这一步,中国具备开展“人造月亮”系统演示验证阶段的研制条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智量:翻译人生痛与乐
他翻译的作品有数百万字。但他说,自己不是专业人员,翻译只是副业。有深切到不能释怀的痛与泪,有洞悉世事人性后依然天真动人的爱与笑,有从少年起就多病的身体和向晚愈发丰沛的精神。人海漂浮八十余载,历经妻离子散和起落沉浮,墙上挂着屠格涅夫的一句“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他更清楚记得上大学那年母亲的叮嘱:“做人要凭良心!”——他就是王智量先生。
俄语翻译的困苦窘境
前不久,上海市作协和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举办了“智量先生文学生涯六十年”纪念活动。送给与会者的纪念品,是先生的回忆录《一本书,几个人,几十年间: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奥涅金》称得上是王智量文学翻译的代表作。对《奥涅金》的迷恋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他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第一届俄语专业学生,硬是把这部长篇诗体小说全部背诵下来,直到晚年依然可以脱口而出。1956年,调入中国社科院的他开始翻译《奥涅金》,试译的十段十四行诗得到了著名诗人何其芳的首肯和指点。但在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中,他被“凑数”增补成右派分子,有人画了一幅漫画:躺在棺材里的他手里还拿着一本《奥涅金》,棺材盖子上写着“白专道路”。
从那时起整整20年,王智量妻离子散,先被下放到河北、甘肃农村,后无奈“逃”回上海,在街道小厂搬运钢板、在黄浦江边扛木头,靠打零工贴补家用,最困难时靠兄嫂接济和典卖家当挨日子,从菜场拾菜叶、买做饲料的碎米充饥。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读普希金和《奥涅金》,琢磨如何将原诗的节奏韵律更好地传达出来,仍然是他的每日功课。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有关方面拟重出“世界文学名著丛书”,著名外国文学专家戈宝权力荐王智量的译本。这份在持续20年的翻译中不断打磨的译稿,终于得见天日。30年来,这部《奥涅金》译本屡次重印,王智量也因此在普希金诞辰200周年时,获得了俄国政府颁发的普希金纪念章和感谢状。
不只是《奥涅金》,还有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智量先生从俄、英、法文直接翻译过来的20多种译著广受赞誉。他翻译的《我们共同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译本。今年伦敦书展,这个译本被我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英方。
呼吁重视翻译 尊重翻译工作
这些年翻译作品所处的窘境,让王智量忧虑。此前他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近4万字的书仅拿到600元稿费,合同续签时,他希望将稿酬稍提高一点,他要求每千字增加1元“以示尊重”,结果却遭毁约,译稿被人稍加“改写”就堂而皇之地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朋友》自90年代合同到期后也未续版权。“一个翻译每天顶多译二十行诗歌,按千字70元计算,稿费仅几十元。我是教学、研究之余爱好翻译,如果是专业人员,如何能体面生活?”一有机会,王智量就呼吁重视翻译、尊重翻译。
王智量率真、热情、敏锐、感情丰盈。84岁,说起尊严被践踏的痛楚,艰辛年代里母亲、儿女受拖累,一些师长的知遇之举和萍水相逢者的关心接济,仍会潸然泪下;说起生活的点滴趣事和普希金、屠格涅夫,又每每流溢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让人依稀想见,当年他面对学生朗诵诗作时的情景。
1978年调到华东师大工作时,王智量已经50岁,十多年后退休,随子女移民澳洲,转居美国。不过,他在70多岁时回到了国内。理由是:“我要回来做事。”于是,有写大饥荒年代西北农村的长篇《饥饿的山村》等几部小说、回忆录的创作,有乔伊斯、帕斯捷尔纳克等人的诗文翻译。按他的话说,是“有一点精力就拼命做”,哪怕暂时无人出版,写作、翻译却是“几十年憋着的东西”,不写不快。他相信,对历史的反省和记录,对文化“真东西”的传承,不可或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屠格涅夫的“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是王智量一生的真实写照。痛苦的人生经历给了他许多积淀,让他对历史有更多的反省和记录。
B.《上尉的女儿》《贵族之家》《饥饿的山村》《奥涅金》《我们共同的朋友》……众多译著体现了王智量对翻译工作的热爱。
C.王智量先生翻译的《我们共同的朋友》多次重印后,被我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了英国,表明作者翻译质量高,深受读者的欢迎。
D.本文以王智量的精神品格为经,以他一生中的遭遇和译著为纬,充分展示了这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的气度和风骨。
E.《奥涅金》这本译著成为了王智量的代表作,主要是因为它经过了王智量持续20年的不断打磨,差不多耗费了他前半辈子的光阴。
(2)请结合王智量的经历和表现,说说在他身上哪些地方分别体现了他翻译人生的“痛”与“乐”。
(3)王智量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有人说,连命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精神。请结合王智量的经历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臵预案,一个个处臵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 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 余米下降到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 年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小题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需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当可染先生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地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地天然合拍,那样地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最自然的流露。
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洁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这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是何等难得。
可染先生当然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出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留可染作画,可染不允。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地刻骨铭心,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竟显得那样地庄肃和神往。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地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书法课上,可染先生不喜欢一挥而就式的所谓笔动心不动、麻木不仁的写字习气。
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30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50岁后一扫而空,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有一次说到线,可染先生联想起京剧,他说一个卓越的京剧演员会将每一个字送到听众的耳中,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点是他会把中国字的声母和韵母前后慢慢吐出,名角能控制声调的每一丝变化,这和用笔是一个道理,我恍然大悟,又想起每逢新年联欢,李可染可能会拉一下二胡,那真是铿锵老辣、苍凉哀婉的高度统一,这其中固然有先生青年时代国家山河破碎的难伸孤愤,也有先生倔强不拔的满怀壮志。
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人们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
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所倾诉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这是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可染先生已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
B.可染先生的“生而知之”,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而且这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
D.由京剧名角的唱腔和李可染演奏的二胡,作者领悟到,从事书画艺术也应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表现效果,并做到自如控制细节。
【小题2】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者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请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6分)
【小题4】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三类。李可染先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赵忠贤詹媛
赵忠贤 1964 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除去搞国防任务的五年,一直从事超导研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索高温超导体。
超导现象最子由一位荷兰科学家于1911年发现,指某些材料在低于一定的临界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现象。“假如超导现象能在常温下实现,远程超高压输电将没有损耗,能节省很大电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玉鹏说,医疗中常用的核磁共振仪器,其核心部件就用超导磁体。
在探索十余年后,赵忠贤迎来了第一个科研高峰&年2月,他带领团队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国际上很多实验室验证了中国的工作,掀起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
赵忠贤因此于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他也成为首次获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这一成果在1989 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集体一等奖。
随后,低谷不期而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物理学界在通过铜氧化物超导体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上遇到了瓶颈。国内的研究也遇冷,有人转投其他领域,但赵忠贤却坚持要坐“冷板凳”。
“热的时候要坚持,冷的时候更要坚持。”忆及这段往事,他说,“我当时很正常,不痴迷也不呆傻。我认为超导还会有突破,所以才坚持。”
多年的坚守之后,赵忠贤科研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出现在了“大家想都不敢想”的方向上&赵忠贤与国内的同行分别打破了国际物理学界普遍认为的40K以上无铁基超导的“禁忌”。2008年,赵忠贤带领其团队不仅发现了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还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纪录,这项研究又为他贏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他本人则在2015年被授予国际超导领域的重要奖项一奖。
在跌宕起伏之间,赵忠贤对“初心”的追逐从未变过,用他的话说:“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
中国的一系列成果发布后,美国《科学》杂志曾发文盛赞:“如果以后再有更多的样品和数据诞生于中国,我们不必感到惊讶”,“如洪流般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
然而,任何影响巨大的科研发现都不是随手捡得。两获世界赞誉的背后,是赵忠贤数十年高温超导研究中无数次制备、测试、分析、放弃、再重新开始的身影…
人生至此,本已可安享晚年,赵忠贤却依然坚持着他的高温超导研究,“我如今的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凝练学科方向;二是尽我所能为大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他衣兜里,还时常揣着一个小本,随时记录研究思路。
1987年的美国物理学年会,是赵忠贤一个难忘的记忆。当时只有5个人受邀做特约演讲,他是其中之一。向世界展示中国超导研究的重大突破,让赵忠贤“感到光荣与骄傲”。  
实际上,赴美国做报告前,赵忠贤用的设备还是他自制的“土炉子”。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回忆:“当时使用的是自己搭的设备,数量不够,5个教授只能共用一台设备轮流做研究。”但赵忠贤却觉得那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日子”,因为“艰苦又快乐,每两三天就有新成果出现”。而他并不介意跟别人共享实验设备,“大家轮流用,还能提高使用率,节省经费”。
后来,在科研方向遇冷时,赵忠贤越发“抠门儿”起来,20世纪90年代,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赵忠贤认定,“有钱的时候坚持,没钱的时候更要坚持”。没有合用的设备,他淘来处理品,自己改装。有些设备老得连零件都买不到了,却还一直作为项目组的基础设备被使用。他说:“别小瞧我这‘土炮’,管用着呢!” 从事高温超导研究数十年,赵忠贤经常被问:“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有时还很辛苦,不觉得枯燥吗?”
“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又能养家糊口,还有比这更理想的选择吗?”赵忠贤说,“就像有人爱打麻符,玩到半夜,是去睡觉,还是接着玩?肯定是接着玩嘛!”对他而言,做研究就像有些人爱玩麻将一样,十分有趣,并不觉得辛苦和枯燥,“我们做科研,每天总感觉更接近真理,一旦发现新现象、做出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就像打麻将的和牌,也有大和、小和,多有意思。
“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思想再解放一些就好了。”赵忠贤说,在他看来,搞科研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驾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它,而不断创新,则是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他时常勉励实验室里的年轻人“什么都可以做,不怕失败,要不断创新、不断尝试”。
(选自2017年1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国‘高温超导’的年轻一代,不用像我一样坚持 40 年,。给他们十几年时间,就能获得更有影响的成果。
2017年1月9日,赵忠贤,这位在“高温超导”领域卓有成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谈到中国超导的未来,他寄望很高。
(选自詹嫒(一辈子都在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国际物理学界在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上遇到了瓶颈,国内的研究也遇冷,有人转投其他领域,反衬出赵忠贤甘坐“冷板凳”的可贵。
B. “抠门儿”一词,贬词褒用,表明赵忠贤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改装处理品,废物利用,体现了一代科学家的勤俭节约和创新精神。
C. “如果以后再有更多的样品和数据诞生于中国,我们不必感到惊讶”,美国《科学》杂志的盛赞表明赵忠贤数十年高温超导研究已获得国际的认可。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自从荷兰科学家发现某些材料在低于一定的临界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现象之后,赵忠贤就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
B.赵忠贤在超导领域的成就,一方面与赵忠贤“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
C.赵忠贤以打麻将和做研究类比,形象地说明了做科研和打麻将一样,只要有热情、感兴趣,即使再苦再累也不会觉得枯燥。
D.人到晚年,赵忠贤的衣兜里,时常揣着小本,随时记录研究思路,这处细节是为了说明赵忠贤也不免年龄造成的记忆力下降的困扰。
E. 赵忠贤的科学研究有成功,也有遗憾。设备是自制的“土炉子”、经费有限、思想不解放,这些都是制约科研成果的不利因素。
【小题3】阅读全文,你觉得赵忠贤身上有哪些令人敬仰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