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第86届奥斯卡:横看竖看都很完美
戴 威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落下帷幕,大家嚼着匹萨拿着金人心满意足,而至于奖项的分配也没有半点爆冷。《为奴十二年》凭借最佳影片、最佳女配、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笑至最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两位男星分享男主男配殊荣。当然,本届的最大赢家自然还是《地心引力》。这部时代佳作完美重现了当年《发明男孩雨果》横扫技术奖项的盛况,一连收获7座小金人!至此,这样一届横看竖看都完美到不像话的奥斯卡圆满结束。而至于为何完美,且听我细细道来。
该猜中的都猜中了
我相信,但凡是从评奖季就开始跟进的朋友,几乎都猜中了今年获奖名单的七八成。对观众来说,诸多前哨站消息让预测奥斯卡的乐趣巨幅降低,但殊不知这仅仅是表面的肤浅现象。其实这意味着奥斯卡这场巨大的公关与金钱交易秀,早在前哨战阶段各方就达成了利益的共识,最终的奥斯卡只不过是翻盖开奖的“过程”而已。我相信,随着韦恩斯坦发起的公关大潮愈演愈烈,今后的奥斯卡预测将越来越没有难度和意义。
该照顾的都照顾到了
要将这届奥斯卡带上“完美”的桂冠,我相信很多人都老大不愿意。比如说小李子又陪跑了,拉塞尔又饮恨了,U2的主题曲明明更有得奖相之类。对不起,你认为是否完美从来都不重要,就算再骂天顿地,明年你依然会乖乖地来看颁奖典礼。
“艺术源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电影产业无疑是这句箴言最忠实的拥趸。这么多年来,对内,业界一直保持着“敬老”与“提新”的双向标准(既维持学院的庄严与专业,又激发新鲜血液的积极性);对外,则肩负着关注社会热点和指引时代精神的重任。
今年的手段显然更加高明,从《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就该拿影后的凯特·布兰切特圆梦,从二十多岁打拼到四十多岁的马修·买康奈问鼎,“敬老”手法浑然天成。而面对被业界尊为“革命”的《地球引力》,学院也毫不吝啬,一如当年对待“雨果”时的豪放发出7奖,“提新”之举大气磅礴!至于社会热点,还有什么比关注同性恋与艾滋病群体更具话题?于是一部掺杂着关爱同性恋群体生存状况、艾滋病治疗争议、医疗制度改革等多重元素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成功上位。至于百用不爽的种族问题,台下坐的可是曼德拉之女,而最佳影片、女配和剧本的登台领奖者,可也都是纯正的黑色非裔!
学院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对内对外的多重任务,并照顾到商业艺术的多方平衡,既保证了奖项的公正又达成收视的诉求,难道还不完美?
该补偿的都补偿了
当然,照顾到各方所需仍不算完。
西班牙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老早就进入北美电影圈,编剧、执导、制片、剪辑样样精通,手下《人类之子》、《你妈妈也一样》之类的精华佳作不断,之前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全部败北,如今被一次性补偿。斯派克·琼斯当年凭借《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提名最佳导演,空手而回,今年一部《她》备受好评却止步于“最佳导演”的提名阶段。不过没关系,学院自会用一个最佳编剧奖给予补偿。学院越来越懂得圆滑人情。
奥斯卡看上去只是一个豪华的秀场,实际上却远非如此。它不但代表着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掺杂着无数人博弈的智慧。第86届奥斯卡,横看竖看都很完美。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新闻的导语介绍了86届奥斯卡获奖的情况及背景,然后提出自己的评价“完美到不像话”,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新闻主体从“该猜中的都猜中了”“该照顾的都照顾了”“该补偿的都补偿了”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次奥斯卡“横看竖看都很完美”。
C.这篇新闻作品多用口语,语言轻松幽默。文章的这种语言风格与作品题材取自娱乐方面相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这篇新闻作品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出现“完美”“难道不完美”等字眼,运用这种手法突出了报道的主题。
E.作者认为奥斯卡不是一个豪华的秀场,虽然掺杂着无数人博弈的智慧,但无损于它所代表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小题2】简要分析“艺术源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3】“该猜中的”“该照顾的”“该补偿的"都到位了,你认为本届奥斯卡完美了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6 03:2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中国古代隐身术的传说,到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人类一直梦想“隐形”。一些国家的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近。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研制出了一种薄膜式“超级材料”或称“特异介质材料”。这种材料克服了以往材料坚硬易碎的缺点,用单功能层的聚合物薄膜制成,是可实现隐形的超级材料,这意味着人类向实现哈利·波特隐形斗篷的幻想又迈出了一大步。
利用超级材料实现“隐形”,是由英国两所大学的两名教授分别领导的研究小组独立研究的课题。2006年5月,伦哈特教授和潘德瑞教授等提出了利用特异介质材料改变光线传播方向从而实现隐形的理论,即“变换光学理论”。物体之所以被人眼看见,是因其阻挡了直射的光线,令光线发生了反射。如果我们制造一种隐形材料,让光线在其表面如流水绕过岩石般一滑而过,继续保持直线传播,那么,被隐形材料覆盖的物体就不会反射出肉眼所见的光来,也就“隐形”了。海市蜃楼是自然界光线弯曲折射传播最好的例子。控制光线的折射路径是实现隐形的关键,而超级材料可以实现。
超级材料是一种人工复合材料,其工作原理是阻断并引导光线。它是采用可控制折射率的新型人工电磁介质,来实现人工控制光沿弯曲路线行进。
除了英国两名教授外,美国杜克大学的大卫·R·史密斯教授在潘德瑞的理论发表几个月后,就首次成功地让一个直径5厘米的铜圆环几乎无法被微波发现。今年3月,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科学家团队成功实现三维物体隐形:实验使用一种叫“径直激光平板刻录”的技术,改变了超级材料表面不同角度的折射率,使观看隐形效果的角度达到60度。此外,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还通过黄金谐振涂层制作出了丝状材料的隐形斗篷。由于丝的特性,使得这种丝状超级材料在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我国著名隐形材料专家陈焕阳教授说,变换光学给了隐形研究新的空间,它甚至还可以做得更多,这正是这个领域的迷人之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终极的隐形在原理上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所谓的宽频隐形,都需要以其隐形效果变弱为代价。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在可见光范围内完全实现隐形的隐身斗篷。但超级材料的隐形功能已经受到各国军事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并在医药、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5日,略有改动)
【小题1】(小题1)下列有关“超级材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级材料是伦哈特教授和潘德瑞教授根据“变换光学理论”,用单功能层的聚合物薄膜制成的可实现隐形的材料。
B.超级材料也称作“特异介质材料”,是一种薄膜式的人工复合材料,具有柔韧的特征,适合制作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
C.超级材料采用可控制折射率的新型人工电磁介质,通过阻断并引导光线来实现人工控制光沿弯曲线路行进,从而达到隐形。
D.这种材料具有隐形的功能,已经引起各国军事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在军事、医药、科技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体之所以被隐形,是光线在其表面如流水绕过岩石般一滑而过,继续保持直线传播,因而就不会被人们的肉眼看到。
B.在英国两位教授的理论发表后,美国杜克大学的大卫·R·史密斯教授首次成功地让一个直径5厘米的铜圆环几乎无法被微波发现。
C.德国的科学家团队使用一种叫“径直激光平板刻录”的技术,改变了超级材料表面不同角度的折射率,成功实现三维物体隐形。
D.从原理上讲,终极的只能在很窄的频段实现,频段越宽隐形效果越差,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出在可见光范围完全隐形的材料。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制造出了能够控制自然界光线折射路径的超级材料,使之弯曲折射传播,就可以根据观赏的需要使海市蜃楼随时出现。
B.丝的特性是细长柔软易弯曲,通过黄金谐振涂层制作出的隐形丝状医学材料,在治疗疾病方面使用更方便,会减轻病人的痛苦。
C.隐性材料和隐性技术,在军事上可以实现更好的隐蔽,能够有效地迷惑敌人,保护自己,战术意义重要,应用前景广阔。
D.英美等国科学家已经在“隐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实现终极“隐形”的梦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傅斯年:大炮·老虎·学者
王枪手
①大炮,老虎。一个学者,有这样两个外号,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傅斯年,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因主编《新潮》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而享有盛誉。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上午,北京的大学生集会抗议,傅斯年被一致推选为主席。下午,傅主席扛着大旗率领游行队伍直扑赵家楼,一举成为名震南北的学生领袖。如果是你,有了这样的功劳簿可躺,应该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吧?可是傅斯年却不,他认为自己这点功绩根本不值得一提,“幼稚!”幼稚不幼稚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但是这种表白却一下子就暴露出了他的本真性情,说穿了,就是一个狂傲。一个学生运动的总头子,平时在校园里走路却两眼朝天,谁跟他打招呼,总是爱理不理的,这不是狂傲是什么?
③他也确有狂傲的资本。胡适从海外归来,被礼聘为北大教授,他的课堂里一时间听众如云。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去听了一次,回来跟傅斯年说:那个胡博士是真有学问,你也去听听吧。傅斯年就去听了,不仅听,还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胡适后来坦白交代说,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好,所以他常常提心吊胆,激励自己,要加倍用功。从此,傅斯年与胡适,也就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直至终生。
④狂傲之人,难免要放炮和发威。北伐胜利后,傅斯年高兴,一高兴就去找老校长蔡元培喝酒。那天是蔡先生带头喝醉了,傅斯年也跟着醉了,之后大伙就开始比赛放狂话,狂来狂去,谁也比不上傅斯年放的炮响,他说:“我们国家整理好了,不但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从北冰洋到南极洲,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好家伙,他比秦始皇还狠。这时候,多亏他是在大学里工作,要是在外事部门,这样一番话非引来严重外交纠纷不可。“大炮”的外号不给他,你说是不是都太浪费了?
⑤大炮在暗室里放狂还没有什么杀伤力,傅斯年炮打孔祥熙才真叫动人心魄。抗战初起,傅斯年就准备弹劾庸劣腐败的行政院长孔祥熙,他甚至还与中共的参政员吴玉章先生联络,希望共同采取行动。他在参政院上揭露说:“抗战以来,大官每即是大商,专门发国难财。我们本是势力国而非法治国,利益之到手全不管一切法律,既经到手则又借法律名词如‘信用’、‘契约’等以保护之,这里面实在没有公平。”然后又大声疾呼:“惩罚贪污要从大官做起!”骂完孔祥熙他就骂蒋介石,说蒋在训斥国民党的中央委员时还在说孔祥熙根本不贪污,真是叫人丧气啊。
⑥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也当上了接收大员,飞到了北京。很多人推荐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不干,诚心诚意地保举了还远在海外的胡适。但是呢,他又坚决要求去北大当一段时间的代理校长。他不是有什么官瘾,而是认为,像胡适这种书生,走到哪儿都是老好人,不忍心得罪人,所以他要先出头,把那些沦陷时期舍不得离开北京并出任伪职的人员一个个开除出去,为胡适任职扫清道路。周作人即是其中一个。有好多人来找傅斯年说情,这个傅老虎一概不给面子,他说:“如果这些人受不到谴责,那么就太对不起那些跋山涉水到了重庆和昆明的教授和学生了,他们为了民族大义而抛家别子去了大后方,吃不上喝不上的,容易吗?”这一席话,就把所有的说情者都挡在门外了。
⑦傅斯年到了台湾之后,身体不行了,虎威却一点不减。他当台大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位教师发了一份通知,说本校长说不一定哪天就要听课,请不要见怪。教师们对听课不会见怪的,可是他听完课之后有的人就没了工作,这一点挺吓人的。那会儿的台湾,工作机会极少,失去教职,就得饿肚子了。傅斯年仅用此一招,就令台大的教风学风为之一变。
⑧放大炮又发虎威,毕竟不是学者的本行,傅斯年同时代的学者曾指出过,他寄身政治,因此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更大的学术成就。但是,他所创立的史料学派,已经足以让他立足于大师的行列了。
⑨傅斯年死后,胡适说:“有人攻击我,傅斯年总是挺身而出,说:‘你们不配骂胡适之。’那意思是只有他才配骂。他也承认这一点。”从此,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骂胡适了,这一点令胡适无比痛惜。
(选自《醒狮国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傅斯年领导学生运动而被人推举,自己却表白为幼稚,这不只是他狂傲的表现,也是他不居功的反映。
B.傅斯年有关把世界上的诸多地区都变成中国郡县的说法固然只是醉酒后的狂言,但也能反映出他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信。
C.傅斯年心中没有党派之别,只要对国家有利,他都积极促成,只是因为他得罪了政府高官,因此只能在教育界安身。
D.傅斯年对民族和教育怀有一颗赤诚的心,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对民族的侵夺,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者在中国教育界混日子。
E.作为学者,傅斯年有着对学术的独特贡献,这种贡献并不因为他寄身政治而减色,因此将他定位为学者是实至名归。
【小题2】在傅斯年对待胡适的态度中,我们看出了傅斯年具备哪些的素养?(4分)

【小题3】文章中的傅斯年至少表现出狂傲不驯和正义凛然两个方面,你更欣赏哪一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曾彦修先生二三事
陈四益
彦修先生同我的几位长辈应当是熟悉的,但我们却一直无缘相识。同他见面,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大概是1986年吧,曾彦修和牧惠二位先生正受托于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一套《当代杂文选粹>丛书。丛书的第一辑、第二辑已经出版,每辑十种,每种一人,入选作者都是活跃于当代的杂文名家。我从1981年调到北京,编辑之余,也写些杂感之类的文字。一天,忽然接到彦修先生一封信,说他与牧惠正在着手编《选粹》的第三辑,因为看到我的几篇杂文,希望我能再多选一些寄给他看看。我那时所写有限,搜罗起来也不过五六万字,便一起寄了去,心中并无奢望。不料时隔未久,他又写信约我去他家一谈。   
彦修先生家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就像他的衣着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一样。一件已经嫌紧的中山装,我总疑心还是“文革”前的旧衣。后来一次天热时去,一件圆领汗衫已经有好几个破洞,但他依然穿着。一把蒲扇,还是我大学时代在上海用过的那种。若在街上见到,绝想不到他是著名的学者、杂文家、出版家。这样的装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虽是第一次见面,却像相识久已。   
谈到我的那些文章,他的话很简洁,没有客套,开门见山。记得是那么几层意思:一是告诉我,他和牧惠都读了;二是他们两人都觉得可以收入《选粹》第三辑;三是要我最后校核一下,是否有增删,但告诉我后面的二十九则“杂说”一篇也不要删,只是限于体例,丁聪先生的图无法收入,是个遗憾。然后就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交稿。说完后,虽没有端荼送客,却也没有更多的闲话。   
那时,出版社编辑丛书大致都要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当主编,再找一位年轻些的当副主编。主编是借重其声望,副主编则是实际操盘者。像彦修先生这样不担虚名,勤于实事,从遴选作者到审读稿件,到同作者谈话,再到最后定稿,事必躬亲的主编,可谓稀有。   
因为他做事认真,所以最不能忍受他人的马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刊物如雨后春笋,但编辑多为新手。新手自有新手的好处,譬如勤快、敏锐、胆大,但也有毛病,那就是马虎、自负,但又学养不足,不当改的乱改,甚至改出笑话。这一点让彦修先生很是恼火。   
那时我所在的《嘹望》周刊,有一个副刊《珍珠滩》。《珍珠滩》有一个杂文栏叫“枥下谈”,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意,是专为一些年事已高的名家所设。“枥下”谐音“历下”,也含“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意思,以名家汇聚为号召。创办之初,请几位老前辈座谈,其中就有李锐、李普、彦修、黎澍四位。   
第一次收到彦修先生来稿,欣喜之余,也令我吃了一惊,因为他在稿纸上方作了如下申明:“对稿件如有一字之改动,请与作者联系”。这样的申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谨从命”,我把编辑过程中的每一处改动都写信告诉彦修先生,无非是几处衍字或笔误。经过几次这样的告知,彦修先生大概觉得我这个编辑还靠谱儿,所以下一次寄稿时解除了这条“禁令”,并告诉我是因为被有些编辑改怕了,不得已出此策以应之。这件事让我很是感慨:一个能对自己的文章如此认真的人,必定对别人的文字也同样尊重;反之,一个随意删改他人文字的人,对自己的文字也必定不会认真。这对于编辑,当是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   
对文字的态度,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彦修先生是那种方正坚守,绝不苟且的人,因此他也不齿于无原则、无特操的风派。《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个栏目叫“望海楼随笔”,我的一篇《怀师》刊发在那里,其中讲到刘大杰先生在“文革”中修改自己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事,觉得强制学者修改著作,从施之者言,是极大的愚蠢;从受之者言,是极大的悲哀。大杰先生是受害者,又何必苛求于他呢?此文彦修先生读后给我一信,后来又读到他更为详尽的批评文章,认为“学者、文人、思想家、理论家,还有政治家,不管古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彦修先生责以大义,我是赞同的,“文革”中那些栽赃陷害、见风使舵、曲意迎合的事令人不齿,但对刘先生当时的处境,我觉得彦修先生毕竟有些隔膜,何况就是在复旦,刘先生也未能见谅于许多前辈。因此我未作任何辩解或争论。
不料两年以后,又收到彦修先生一信,说是读到一些文章,知道了刘先生当时的处境,文人处此际会,实也大难,还是要多谅解些才好。因此他将前次对我文章“不妥当的评论收回作罢,并致歉意”。彦修先生的为人处事,真称得起前辈风范。 (选自《杂文选刊》2015年4期)
相关链接   
①曾彦修,四川宜宾人,1919年生,1938年加入***。曾任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2015年3月3日4点43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曾彦修是中共罕有的好人,1957年曾自划右派完成单位指标。
——百度文库
②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我的原则是: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我无条件地承担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常常都会有例外的,唯独有一件事情,我以为绝不能有例外,那就是:良心。
——曾彦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传记的开篇写到,“同他见面,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惊喜”,这里的“惊喜”源于曾彦修先生在编辑《当代杂文选粹》第三辑时看中了“我”几篇杂文。
B.在“我”第一次与曾彦修先生见面,双方交谈完稿件事宜后,曾彦修先生“虽没有端茶送客,却也没有更多的闲话”,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对方待客的不满。
C.为了更好地刻画传主曾彦修先生的形象,这篇人物传记成功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既有对传主语言的直接描写,也有对传主外貌和衣着的细致描绘。
D.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报人和出版人之一,年事已高的曾彦修应约在《珍珠滩》栏目座谈并为之写稿,是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写照。
E.在曾彦修先生看来,“学者、文人、思想家、理论家,还有政治家,不管古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表现了他对刘大杰先生胡乱修改著作的不满。
(2)文中写了“我”与曾彦修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3)从文本看,曾彦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概括。(6分)
(4)你如何理解曾彦修的世界上唯有“良心”绝不能有例外?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臵预案,一个个处臵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 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 余米下降到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 年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小题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17岁少女拒绝官二代求爱被烧伤毁容”的标题充斥着各大报章的版面,再一次刺痛公众敏感的神经,而刺痛敏感神经的关键词无疑又是“官二代”。
近年来,无论是新闻媒体报道,还是网络新闻言论,都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标签化。比如,只要提到城管与商贩发生冲突,就是城管粗暴打人;只要车祸与富人有关,就是“富二代”以富欺人;只要公务员与治安案件有关,就是公务员以势压人。总之,只要涉及具有敏感身份的有“权”和有“财”人的报道,公众就会产生大量的联想:特权腐败、权钱交易……这其实是一种认知问题上的简单做法。
一个偶发的、当事人无意的行为,贴上富人或穷人身份的标签,就使一个平常的事件变成了一个显示社会分裂的标志性公共事件,使之成为公众宣泄情感的导火索。加之媒体“标签”式的报道,无形中强化并分裂了阶层意识,并由此产生阶层的等级差异。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只能无助地看着部分官员将公共权力化为一己私利,而且诸多类似的社会现象一再发生,无法阻止,并有恶化的趋势。所以,一旦产生贫富冲突、权钱交易等个案,人们便相信它是这些问题的代表,并借机宣泄。另外,主观上人们总是试图将所有发生的事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去认识,习惯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把个别性的、特殊性的因素归为现有的普遍性的结论,以便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网络社会需要批评者,但必须警惕随意地、标签化式的批评。
【小题1】请简要说明什么是标签化?(4分)
【小题2】简要分析标签化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5分)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批评者?(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