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邵逸夫:搭起心中的“逸夫楼”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邵逸夫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他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
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从美国好莱坞买回了所需的“讲话机器”。虽然邵逸夫在自己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他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只脚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一写半个月,可是都不满意。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终于在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据说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一有声音出来,就大声欢呼!这部影片成本1万元,而仅在广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达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为邵逸夫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轰开了道路。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次年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20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曾拍摄过上千部电影。邵逸夫说:“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我们的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邵逸夫在每部邵氏作品的包装上都印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
作为亿万富翁,邵逸夫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内地。从那一年起,他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邵逸夫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他曾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成长靠教育。”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在很多人心目中,“逸夫”早已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者情怀。这位让人尊敬的百岁老人,在人们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泽《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相关链接:
①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他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香港的电影工业,他的TVB迄今仍是屹立香江的电视巨无霸……他就是邵逸夫。
《新华日报》2014年1月8日
②邵逸夫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商业片的偏好。他坦言:“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百度百科
③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超过100多亿港元。截至2012年,他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汶川和雅安地震后,他都捐出1亿港币。
《人物周刊》2014年1月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世界性的经济萧条,电影业也不景气,邵逸夫却准备在困境中坚持,他意识到无声电影前景黯淡,便做出了放弃无声电影改拍有声电影的决定。
B.邵逸夫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票房上大获成功,这为他后来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奠定了基础。
C.邵氏公司长期称雄港岛,拍摄了上千部电影,邵逸夫在拍摄影片时注意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愿望,顺应观众的文化心理,注重商业性,更注重艺术性。
D.邵逸夫是一位精通电影的专家,他长年累月坚持看电影,使自己不但成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还精通了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等工作。
 
E.邵逸夫乐善好施,历年对社会公益的捐助数额惊人、项目众多,尤其是他认为“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对文化教育事业他更为关注。
⑵ 邵逸夫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⑶ 文中说“‘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此话绝非诳语”的依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⑷ 为什么说邵逸夫“在人们的心中搭建了一座‘逸夫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3 09:2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600平方米,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围绕着铁铸栅栏,是典型的花园洋房。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一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摆设着中式桌椅,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称其为“香巢”,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眉轩”。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新婚燕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我之甘冒世之不韪”,“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灵魂得以救度,生命却殁于英年,他是为赶赴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徽徽”痛定思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而唤作“眉”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两位才女,前者情深意切,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新月派”的灵魂,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之琳等都围绕着他,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他自书楹联“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古人”。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仰望湛蓝的天空,我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飞过大潮,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飞到整个宇宙里去……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已成为现实,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景物描写,表现幸福安详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渲染氛围,为下文作铺垫,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引人入胜。
C.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且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D.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物语言,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深情。
 
E.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实则娓娓道来,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4)你对“他走了,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现实阐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一包热情的闻一多
何兆武
①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思想大多初步觉醒于十二三岁,到二十四五岁思想定型,此后或许能有纵深的发展或者细节上的改变,若是有本质的改变,我想是非常罕见的。闻一多先生早年追求纯粹的美,后来成为民主斗士,旁人看来似乎有非常巨大而彻底的思想转变,但我以为那不过是一些表面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温德先生的话。温德先生是闻先生多年的好友,一次温德先生和我们谈起闻先生,说:“他(闻一多)就是一包热情。”接着又摇摇头,“不过搞政治可不能单凭一包热情啊。”言下似有惋惜之意。
②温德先生的这句评价非常中肯。闻先生是个热情的人,早年追求唯美是一团热情,后来和梁实秋、罗隆基等人搞国家主义,其实也是一团热情。
③西安事变爆发后,闻先生拥蒋反对张学良,在教授会上痛斥:“怎么能够劫持统帅?!”当时很多人都有那种感觉,如果真杀了蒋介石,肯定要发生内战,岂不给日本制造了机会?所以西安事变的时候很多人都指责张学良,称之为“劫持统帅”,等到他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当天的《世界日报》——当时北京最大的报纸,头版大标题就是“委座出险,举国欢忭”。第二天,北京的右派学生还举行了游行,也是声势浩大的。
④及至40年代,生活艰苦了,闻先生亲身感受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黑暗,又满腔热忱地投入民主运动。
⑤闻先生晚年讲诗(其实那时候他还不到五十岁),有一首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特别欣赏,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当然这首诗写得的确很美,我也非常欣赏,不过除了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味道,好像和他民主斗士的形象不大合拍。所以我以为,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在讨论:如果鲁迅活着会怎么样?其实同样可以问:如果闻一多活着会怎么样?仅凭一包热情,恐怕也不会畅行无阻,我这么想。
⑥闻先生那一辈人的旧学根底非常之好,可他同时又是极端反传统的。社会转型时期,有的人唯恐中国的旧文化不存在了,拼命维护,还有一种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束缚中国人太久了,中国要进入新的时代,就要彻底抛弃,全面创造新文化,闻先生、鲁迅、胡适都属于这种人。鲁迅激烈反对中国的旧文化,甚至提出不看中国书,《狂人日记》里宣称:什么“仁义道德”,满书都写着血淋淋的“吃人”两个字。闻先生在这一点上跟鲁迅非常相像。在搞民主运动的时候,他在课堂上对我们说:“你们是从外面打进来,我从里边杀出去,我们里外合应,把传统的腐朽文化推翻!”意思是说:青年学子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毒害,所以你们须从外部推翻它,我是受过这个教育的,所以我现在要反对它,从里边杀出来与你们合作。我想这代表他当时真实的思想情况,虽然他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并不认同。
⑦另外还有一点我要保留自己的意见。现在很多文章总是特别强调闻先生生活穷困的一面,比如联大时期闻先生给别人刻图章,现在都说成是他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我觉得也不单是这样。闻先生早年是搞美术的,又会绘画,又会雕刻,现在北大西门一进门的地方有座西南联大纪念碑,上面的篆字就是闻一多写的,落款“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写得非常好,而且只有公认的大手笔才有资格题这个篆额。所以,搞美术乃是闻先生的本行,写字、篆刻都是他的专业。当然他也是因为贫困,挣点钱补贴家用,但如果过分强调为生活所迫的一面,刻字竟成了他不务正业的谋生手段,不免有些过分渲染的味道。
(选自《民国教授》,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它(指诗人田间的诗)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当这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完成大业。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摘自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
②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辟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着一种光明。(摘自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开头引用温德先生的话,既表现了闻一多是个热情的人,同时也说明他的“一包热情”也存在着局限性。
B.闻一多喜欢《春江花月夜》,包括其中所带有的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味道,这与他民主斗士的形象有矛盾。
C.作者把闻一多与鲁迅不同的处事方式做对比,说明如果闻一多还活着,他仅凭一包热情来处事是行不通的。
D.沈从文认为闻一多的眼睛是清明的,在细小处也看得透明,这与何兆武所说的闻一多靠一包热情做事大不相同。
 
E.文章以情感为主线来讲述闻一多,有叙事有议论,不仅使读者了解闻一多,也对闻一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材料中从哪些方面讲了闻一多的一包热情?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文章的第⑥段与文题没有什么联系,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陈平原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餐桌上的轶事,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辜鸿铭。
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有诸多妙语,比如辫子、茶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由于国人对于文人轶事持久不衰的强烈兴趣,名满天下的辜鸿铭,其实没有多少及真正的听众。辜氏晚年自称京城一景,想来不无凄清落寞的感觉。满城争说辜鸿铭,这与西山看红叶或动物园里欣赏国宝大熊猫,差别不是太大。对于观赏者来说,有几人关心观赏对象的喜怒哀乐?
辜氏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这也妨碍国人的真正了解,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近两年,作为思想家的辜氏,方才逐渐浮出水面。这种公众阅读兴趣的转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辜氏著述中译本的陆续问世。国人对于辜氏的关注,开始超越轶事,转向精神。
辜鸿铭的学术生涯,以严厉批评西方汉学家起步,并非偶然。首先是充满民族歧视与文化偏见,其次则是缺乏对于中国人文学和哲学原则的整体把握能力。前者衍化出一系列抗议型著述,最著名的莫过于1901年结集的《尊王篇》。谴责列强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为中国政府以及中华文明辩护。为了批驳列强作为侵略依据的黄祸说,辜氏重新分辨文明与野蛮:生活水平只是构成文明的条件,而不是文明本身;文明的真正含义,在于培养彬彬有礼悠然自在的有教养者。黄种文明有其同样值得骄傲的存在价值。
随着危机的缓解,辜氏对于中华文明的评价日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辜氏的立论更是由争平等转为救世界。借用《中国人的精神导论》中一句话: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由辩护者转为传道者,辜鸿铭后期的著述,主要是赞美、推销儒家文化。辜氏文章虽不长,却可以牵涉中西政体、法律、宗教、语言、文学等大题目。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需要悟性、直觉以及整体把握能力。辜氏在这方面,确有所长。比如,关于儒家不是宗教却又扮演宗教职能、关于汉语简洁且适合于传情、以及中国人永远有一种带诗意的宁静而具幸福感的精神状态等。只是将这种赞美转化成为现实生存处境(包括小脚、辫子、太监、八股、纳妾等)辩护,则难避自大、昏庸之讥。
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20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面临的阻力也最大,更重要的是源于其文体及论述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界所赞赏。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二者各有其合理性,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节选自《中华读书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由于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故对文人学者来说,有无轶事是很矛盾的,没有轶事是遗憾,有太多轶事也是遗憾。
B辜鸿铭的轶事由于在餐桌上过度消费,而成了所有人阅读其作品的巨大障碍,人们记住的多是对其小脚、辫子、太监等的维护。
C.“黄祸说”的提出与西方汉学家持有的民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中国。
D.西方汉学家与辜鸿铭的不同点表现为:前者注重枝节问题,后者注重能“识大体”、旁征博引、文章以气势取胜、擅长中西文明比较。
E.在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方面,辜鸿铭之所以确有所长,是因为其学识渊博,有较强的悟性、直觉和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小题2】(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讲述了轶事之外辜鸿铭?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3)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为何辜鸿铭受到的非议最多?请简要说明。
【小题4】(小题4)文章结尾说“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一句中,“精神”指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藻类能担当清除核污染的重任吗?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事故造成的核污染正在通过大气和海洋向世界各地蔓延和扩大,尽管这种核污染造成的后果还没有显现,但情况不容乐观。
研究人员估计,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对当地海洋动物的生存会造成危害,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
此次核事故造成的核辐射最大的可能是破坏当地鱼类的繁育能力,因为海洋动物的卵和幼体对辐射较为敏感,放射性原子能够取代动物体内的其他原子,所导致的辐射暴露将改变它们的DNA,造成动物的畸变。
在所有海洋动物中,最易遭受损伤的是水母、海葵、海蠕虫等软体动物,它们吸收辐射的速度超过有壳动物。另一方面,由于海藻能吸收大量的碘,也可能会对食物链造成危害,因为有些海洋动物是以藻类为食的,同时人们也在食用海藻一类的食物。不过,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藻类可能会在清除核污染中担当一定的重任,比如,某些海藻可以分离核泄漏排出的钙和放射性锶,例如念珠新月藻。
念珠新月藻,又称项圈月藻,是带藻的一类。它的形状特别,像一弯新月,同时它有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将水中的锶分离出来。它或许能清除福岛核电站泄漏向环境中释放的放射性锶。念珠新月藻能把锶以晶体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晶体形成亚细胞结构,称为液泡,其中就包含了放射性锶90。
但是,锶在性质和原子大小上与钙特别相似,因此,利用生物方法很不容易将这两种元素分离开来。锶90是一种特别危险的同位素,可以渗透到乳品、骨骼、骼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它的辐射最终可致癌。尽管锶90的半衰期只有30年,但其释放到环境后100年还会对人、生物和环境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钙和锶的原子大小和结构相似,核事故泄漏后,这两种物质很容易混淆起来,其中,钙的含量是锶的100亿倍。但钙是可以为人们所利用的无害、甚至有利的元素,因为骨骼的生长需要钙,而且人们必须经常补钙。因此,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分离钙和锶,则可以回收利用钙和去除有害的锶。
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的材料学家米娜·克雷西等人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向核废料中加入钡来有效分离钙和锶。因为,吸收了锶的念珠新月藻能让钡与其中的锶形成晶体。原因在于,念珠新月藻的亚细胞结构液泡中富含硫,钡和锶在硫溶液中的溶解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容易沉淀下来形成晶体。这就可以通过为海藻提供数量较多的钡来让海藻吸收和沉积更多的锶。
由于钡的需要量可能很大,向海洋环境中提供钡来让海藻吸收更多的锶可能有困难。但是,可以换一种做法,即通过改变海藻所处环境中硫的浓度以改变海藻液泡中硫的含量来让海藻吸收和沉积更多的锶。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也需要试验。
当然,克雷西和同事还没有检测念珠新月藻在辐射环境中的生存情况,例如,海藻存活的时间是否足以让其清除锶。但是,按正常情况推算,海藻在30分钟到1小时内就可以沉淀出晶体,所以能较快而有效地清除锶,而且念珠新月藻也很容易培植。不过,这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这些吸附和包含了锶的念珠新月藻是否会造成另外的污染,因为它们有可能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食物,而食入了含锶的念珠新月藻的海洋生物也有可能在后来成为人类的食物。所以,最好的办法应当是用念珠新月藻来清除锶,然后把这些吸附了锶的念珠新月藻,拔除并深埋起来。
当然,利用海藻清除放射性锶是一种有益的思路,正如利用海藻和一些海洋微生物清除原油污染一样。但是,如果能发现更多的藻类能吸附放射性物质,以及发现能吸附更多的放射性物质,如碘、铯、钚等的藻类,则对清除核辐射更为有效。不过,即便是利用能清除锶90的念珠新月藻这样的技术,现在也还未到实用的程度。
(选自2011年4月7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关于“念珠新月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念珠新月藻的形状特别,像一弯新月,它能将水中的锶分离出来。
B.念珠新月藻的亚细胞结构液泡中富含硫,钡和锶在硫溶液中容易沉淀下来形成晶体。这就可以通过为海藻提供数量较多的钡来让海藻吸收和沉积更多的锶。
C.念珠新月藻还能清除原油污染,能吸附碘、铯、钚等放射性物质。
D.因为这些吸附和包含了锶的念珠新月藻有可能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食物,而这些海洋生物也有可能在后来成为人类的食物,所以这些念珠新月藻可能造成另外的污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事故造成的核污染正在通过大气和海洋向世界各地蔓延和扩大,这种核污染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B.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辐射破坏了当地鱼类的繁育能力,放射性原子取代了动物体内的其他原子,造成动物的畸变。
C.锶在性质和原子大小上与钙特别相似。因此,利用生物方法很难将这两种元素分离出来。
D.锶在念珠新月藻中能以晶体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晶体形成的亚细胞结构被称为液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锶90是一种特别危险的同位素,渗透力很强,它的辐射最终可致癌。虽然锶90的半衰期只有30年,但其释放到环境后还会持续对人、生物和环境造成破坏。
B.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的材料学家米娜·克雷西等人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向核废料中加入钡来分离钙和锶。从而回收利用钙和去除有害的锶。
C.由于钡的需要量可能很大,向海洋环境中提供钡来让海藻吸收更多的锶可能有困难。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海藻所处环境中硫的浓度以改变海藻液泡中硫的含量来让海藻吸收和沉积更多的锶。
D.利用海藻清除放射性锶是一种有益的思路,但现在科学家还在研究实验,还未到实用的程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徐百柯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父母均信封天主教,故出生即受洗为天主教徒。耶稣会神学博士,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
  从一场战争到另一场战争,这就是马相伯的个人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马相伯出生;1939年,抗日战争仍在持续,马相伯逝世。
  百年间,他从容游走,留下一所享誉中外的大学和一个高山仰止的背影,正如柳亚子诗云:“一老南天身是史。”
  当年风靡中国的《良友》画报,历来凭借时髦的封面女郎吸引读者,却在马相伯百岁大寿那一期,以他的照片作为封面。此刻,这位老人俨然已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
  作为教育家,马相伯“毁家兴学”的故事,已成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1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3000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
  1902年,他以“中西大学堂”理念,创办震旦学院。“震旦”为梵文,“中国”之谓,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而震旦学院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梁启超曾著文祝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此后,耶稣会干涉震旦学院办学,违背学校的民主自治传统,引发“震旦学潮”。马相伯明确表示同情学生,并于1905年在吴淞另立复旦公学。“复旦”之语,出于古诗《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且含“恢复我震旦,复兴我中华”之双重寓意。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复旦大学。
  如果仅有一所复旦,马相伯或许不会作为一种象征,赫然出现在中国最流行刊物的封面上。举国上下对他的关注,还在于他年近百岁,仍一次又一次进行抗日广播演说,一次又一次参与组织抗日民主集会。正如他的弟子、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所言:“相伯先生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相伯先生所以能享大年,中国所以永久存在于世界,都在此。”
面对如此尊荣,马相伯却有些落寞。寿辰之后不久,一日,胡愈之来访,交谈中马相伯沉痛地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胡愈之听后,感慨唏嘘,无以为言。
  人们当然不会忘记他的这些“叫声”。1906年,马相伯赴日,在日华学会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勉励留学生:“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
  “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他慷慨激昂发表抗日言论:“噩耗传来,天地变色!国家危难至斯,诚达极巅……虽自顾老迈,亦愿勉励负一部分责任”。从1932年11月起,他连续4个月发表12次国难广播演说。他在上海土山湾的居所“绿野堂”,已成为国人抵抗意志的著名象征。“七·七”事变后,他发表《钢铁政策》广播演说,呼吁国人立即行动,誓死抗击日本侵略。
  马相伯逝世后,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成为一代名联。
马相伯另一幅照片似乎更加有名:1936年,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入狱,马相伯多方营救。次年七人获释后,前往看望马相伯,合影留念。沈钧儒在照片上书题“惟公马首是瞻”。
  这张照片被收入包括中学教科书在内的大小历史著作,为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照片上,马相伯在众人簇拥下,端坐正中,尽现人瑞之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马相伯的一生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他生于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死于抗日战争之际,历经民族多难,他本身就是一段中国历史。
B.1900年,马相伯“毁家兴学”,捐出松江、青浦等地3000亩田产的全部家产,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创办了“中西大学堂”。
C.马相伯心忧国事,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他为中华复兴呐喊奔波,虽年近百岁,仍积极进行抗日广播演说,参与组织抗日民主集会。,_
D.作为一篇人物小传,本文对马相伯的叙写,除了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之外,
 
写了众多人物从侧面来衬托他身为教育家的高大形象。
E.本文讲述了马相伯办学和抗日的感人事迹,叙述曲折有致,评点要言不烦,语
言平实自然,并大量引用了名人的评价来肯定马相伯。
(小题2)文章写到马相伯与“七君子”的合影照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马相伯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一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这句话具有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