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百岁杨绛亦芳华
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年满百岁了。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魅力。我们习惯说杨绛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这出“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的话剧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但即便如此,在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1958年,年已47岁的杨绛下决心“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她无师自通,锲而不舍地完成了这项庞巨的翻译工作。未完译稿历尽磨难,“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九死一生”,总算逃过劫难。1978 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向75岁的杨绛颁授“十字勋章”,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
其后,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风雨生活的《我们仨》,到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在杨绛先生住宅小区的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这一家。杨绛拒绝封起阳台:“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很多人都为此感叹,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活着时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
家里一切都保持钱钟书在世时的旧样。客厅即书房,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钱钟书过去坐这里,他走后杨绛继续在此伏案,坚韧地写出《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近作,百岁老人的她如今仍天天读书,笔耕不辍。
钱、杨二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酝酿将他们的全部稿费收入捐献给母校。奖学金给谁呢?给考上清华的贫寒子弟。叫什么名儿呢?绝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就叫“好读书奖学金”。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信托协议书》。当时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到了2008年8月,已累计到630万元;到了2010年春,已是800万元出头了。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在她自己,低调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待自己的作品,她也是如此。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她谢绝出席研讨会。
事实上,杨绛的低调,也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杨绛深知,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要学会享受做一滴清水的快乐。
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摘自《深圳特区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世纪40年代,杨绛创作的《称心如意》等剧本的艺术成就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相比,还是要略逊一筹的。
B.杨绛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聪颖,历经20年翻译并最终出版了《堂·吉诃德》这一外国鸿篇巨制,其面对磨难的隐忍与顽强,令人敬佩。
C.文中划线句表面上是以“居所”为陈述主体,实则是点明了居所的主人孤傲没有朋友却拥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和地位。
D.钱、杨二老酝酿设立的奖学金“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杨绛以全家三口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信托协议书》,捐献巨额现金,都体现了杨绛淡泊的人生追求和充满大爱的人生境界。
E.本文通过对杨绛先生的治学、为人、处世等经历片段的记述,展现出了老一辈大师级学者们自强求索、勤勉钻研且低调淡泊的共同精神面貌。
【小题2】请简要概括杨绛才华横溢的具体体现。
【小题3】文章中说“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魅力”,请结合全文内容,对这句话进行简要阐述。
【小题4】杨绛的低调,的确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彰显着她所秉承的人生哲学,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种“智慧”或“哲学”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2:1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肖莹
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呆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事。
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
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
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
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来到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
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聂华苓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
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时的聂华苓,因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只好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那时,她常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和各路军阀。
B.到达台北后,聂华苓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受到雷震的赏识,开启全新的生活。
C.《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后,聂华苓受安格尔之邀来到爱荷华。两人结婚后,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便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D.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都是各国优秀的作家,这些作家可以在这里完全自主地写作,但因经费问题,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困扰而几近停止。
E. 聂华苓对创作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她从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成长的土壤等角度思考问题,认为真正好的中文作品还是大都出自本土。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
【小题3】请谈谈你对“漂泊与归属”这一标题的含意的理解。
【小题4】文章结尾处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对此,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传记,完成下列各题。

史树青:可爱至极的鉴藏泰斗

史树青,与启功、徐邦达、扬仁恺被称为我国权威四大鉴定专家。一件文物,到了他手中,过目即知真伪,他被称为鉴定国宝的“国宝”,启功虽是他的老师,却始终以兄弟相称,因为他们都是前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的高足。

中学毕业时,老师作诗赞扬他懂得书画曰:“书画常叫老眼花,鉴藏年少独名家。”据说,迄今经他之手鉴定的文物及艺术品至少有一两百万件。

屋内洒满阳光,木制地板加一式的木制简洁桌椅,沙发旁一株娇艳欲滴的蝴蝶兰,绽放着生机。精神矍铄的史老,对襟藏青大褂,鹤发童颜,小细长眼睛,厚嘴唇,声如洪钟,底气十足,越发像一尊慈祥福态的弥勒佛,史老做了一辈子的文物鉴定工作,在严肃细谨的工作环境中,却养成了乐观单纯的生活品质。

史老喜见人,喜聊天,喜展示。

喜欢聊天,聊则聊过去,聊宝物,聊鉴定,聊史实;展则展宝贝,前代的画,瓶,字,剑。作为鉴定专家,史老除了每日不可中断的读书,在冷摊儿上捡漏儿也是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长期实践加上深厚的文献历史知识,使他在地摊上屡有斩获。去年他在大钟寺文物市场花1800元淘到一把越王勾践剑。这把长56厘米的剑上嵌有鸟篆体“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两行共8个金字。剑身纹饰为菱形暗格纹,剑格两面一面镶嵌有绿松石,另一面镶嵌着青金石,剑首饰有12道同心圆,握在手中,仍有凌厉厚重之感。史老介绍,这样装饰在先秦古剑中常见。可贵的是,整把剑全身至今不锈,锋利依旧可以裁纸。

史老的老伴儿夏阿姨说:“目前这把剑还不能鉴定真伪。”史老立刻接茬,语气肯定:“能定!”那急不可待之势,让人觉得真是个可爱率直的老小孩儿。

此剑的历史也有源头,鉴定为春秋越王勾践自用剑后,史老把它捐赠给历史博物馆,但那边觉得是赝品,遂送回。但是老人始终认为是真品,于是做诗一首,以抒情怀:越王勾践破吴剑,鸟篆两行铜错金;得自冷摊预献宝,卞和到老是忠心。

史老认为鉴定一个宝物最需注意三点:一是文物要和文献相结合,不结合那就是古董商;二是传世的文物要跟出土的文物相结合,叫比较研究;三是眼学和科学相结合,文物分析要观察和科学相结合。

史老对这把剑是相当自信的。其实我们大可以摒弃真伪的辩论,这毕竟是物质繁华。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史老宽阔忠诚的胸怀。他说:“国宝性的东西我不要,这是职业道德。”

老人有心脏病,却不想体息,言谈期间,接到央视预约采访电话,他立即说:“欢迎,欢迎。”

史老真是个很可爱的人,言语之间,话锋所到,即立刻有所行动。我们把《人物周刊•收藏版》给他看,史老即刻拿—枚高倍放大镜,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读出来:“康乾盛世,人们都喜欢收藏……”读到这儿,他说:“我有一小人儿,给你们看一小人儿,是康乾时候的。”

说着手已经伸到桌上,桌上放着一个白瓷蓝色小官人,头戴清朝红顶官帽,龙纹马褂,龙云小袍,手拿折扇,上书“康乾盛世”四个字。

在此期间,谈到收藏的宝贝,他一边嘴里说,“给你们看个宝贝”,一边臃肿福态的身躯随着小碎步直奔书房,我们急忙去搀扶他。他轻盈翻移着手里的宋窑瓶儿,让我们欣赏并注意瓶底的刻字,史老丝毫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他那边长袖善舞,我们这边却悬了一颗心,生怕这手中的宝贝万一拿不稳掉在地上。

时间不早了,我说:“有时间我们再来欣赏您的画儿。”史老却一面转身向里屋走。一面说:“我让你们看我的画儿。”随即又拿出几卷立轴,一幅幅打开,让我们大饱眼福,其间有齐白石、郭沫若、沈从文等大家的,史老点评中颇有兴奋之态。

最后不得不回去了,我们祝福老人每天心情愉快。老人立刻答茬说:“我快乐着呢,过年孙家正还给了我一个两万块钱的红包呢!”

唉,史老真是可爱得让人怜惜,我们想笑,却有点笑不出来,都被感动溢满了。

耄耋之年,不失纯真的童心;无欲无求,却功力愈发深远。我们见到了许多宝,更见到了宝中之宝的史树青老人。

没有心机,回归童心;秉承历史厚重,心如童年;好奇,善良,快乐。真正的大家,思想定都到了大境界;愈是对世俗无所求,愈是有大作为。

出门时再回头看,老人坐在阳光里的沙发上,闭着嘴唇,没有看我们出门,似乎陷入了沉思……或许正回忆当年一个雀跃的少年跟在父亲身后,在琉璃厂的地摊上寻宝……

【小题1】标题中史树青“可爱至极”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事例简要分析。
【小题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传主形象,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
【小题3】史树青向历史博物馆捐赠的越王勾践自用剑被认为是赝品而送回,但他始终坚持剑是真品并写诗抒怀,对这种坚持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旧体诗的补课
肖复兴
旧体诗的写作是一种游戏。这种游戏的快乐,首先便在于其严谨的格律。格律,让平仄和对仗有了音乐般的韵律,有了词与词、字和字之间细致入微、紧密非凡而奇特无比的关系。这种韵律和关系,则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所独有,有旧体诗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美学系统和价值系统。
在这里,可以真切地触摸到、并可以学习到,对于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古人是如何体味、追寻、处理和表达的。由此观照现今的社会和自己,那种流失的古典情怀以及它们的表达方式,常让我在这些旧体诗里面生发感喟,甚至羞愧。
面对现今纷繁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这样带有古典情怀的诗性的营养。同样,现今存在的一切,以及我们内心所思悟和情感所需要的一切,在旧体诗中都可以找到诗性的对应,非常的奇特,而且,非常的准确,又非常的含蓄蕴藉和浓缩。
阅读和写作旧体诗,寻找这种韵律和关系,寻找这种古今心思与表达与抒发之间的奥妙与微妙,则大有曲径通幽之乐趣。而且,它特别适合独自一人的思索、品味和探寻,可以不必打扰任何人,将自己的心情和感情、一瞬即飞的回忆、擦肩而过的思绪,在中国独有的方块字,而且是有限的方块字之间,其实也是在无限的想象天地之间,逐渐显影。在这有限和无限之间,在节制和限制之中,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有着咫尺应须论万里的魅力和诱惑。我称之为我自己的智慧体操,是我常常操习的八段锦。
正如布罗茨基所说:“除了少数例外,近代几乎所有有些名气的作家都交过诗歌的学费。”我没有多少名气,却一样也是在交诗歌的学费,在为自己补课。
【小题1】为什么格律能让写旧体诗充满乐趣?
【小题2】文中的“智慧体操”指的是什么?
【小题3】根据材料,概述如何补旧体诗的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吴春燕季轩
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论·论文》时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惠及后人——梁同寅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黄德鸿曾以黄远之、黄乙平等笔名,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那都是我人生转折的好机会。但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把脉工业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着如梦似幻的经济风云,黄德鸿挥手拨开迷雾,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黄德鸿十分重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1992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的成为商界巨子,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
相关链接:
20世纪40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50年代起,他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年,他参加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德鸿自幼便有报国之志,在广雅中学读书时,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很深,从某种程度上说,梁同寅是黄德鸿的学术启蒙老师。
B.20世纪40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这一时期,他出版了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集《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C.新中国成立前,黄德鸿主要从事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学校,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D.中学毕业后,黄德鸿带着对学术的憧憬,对“社会学”的清醒认识,怀着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报考了中山大学社会学。
E.改革开放初期,黄德鸿就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四大因素,又具体提出了提高工业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解决了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小题2】黄德鸿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分条概括。
【小题3】黄德鸿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4】黄德鸿在教学育人方面有哪些理念?请你就其中的一点,谈谈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