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齐锡生传略
尽管在海外多年,齐锡生心中念念不忘母国,做的是和中国有关的学问,中年回到香港,回馈的也是华人学术圈。2002年,他从香港科技大学退休,规划中的养老之地包括生活了几十 年的美国,以及巴黎、马德里、伦敦这些方便使用英语的城市。但他却最终选择了上海,一住就是11年。
17岁那年,齐锡生高中毕业,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台湾大学经济系。但是他却宁愿舍弃台大的奖学金,去了私立东海大学,成为首届学生。其时,东海大学尚在草创中,连校舍都还没有 建好。53岁时,齐锡生又放弃美国北卡大学的终身教职,到香港参与科技大学的创校工作,“我一辈子和新学校有缘。”
早年在东海大学和其后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经历让齐锡生感受到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区别所在。“我的教育分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教学型大学)很温暖亲切,师生之间关系非常有 启发性。而芝加哥大学(研究型大学),尽管有众多世界级的学界泰斗和近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冷冰冰的氛围,让人像是进入了脑力训练营,或是士兵入伍训练 基地。”。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里,齐锡生得到的益处完全不一样。他庆幸的是,人生中这两部分教育的时间顺序安排得正好,让他有机会先体会教育中温情启 发的一面。
在芝大取得博士学位 后,齐锡生去了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北卡大学从事教书和研究工作,没等到退休,又被说服去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工作。虽然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与 这些研究型大学紧密相连,但在价值取向上,齐锡生还是认为,教学型大学应该成为学生们的首选。研究型大学则是根据国家需要的一种“战略部署”。
齐锡生出生于1937 年,三个月后抗战爆发,童年岁月是在不断的逃难迁徙中度过的。在政府服务的父亲,对传统国学非常重视。齐锡生特别爱看《史记》中的“列传”,其中,秦朝宰 相李斯从显赫高官到最后走上断头台的命运,对他日后的人生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那时还是个孩子,不懂成人之间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背信弃义,但对一个 政治人物一夕之间从云端摔到尘土的感触却非常深,这影响我后来决定研究政治学,也让我发誓这辈子绝不去碰实际的政治工作。”
草创中的东海大学没有 开设政治学专业,他只好委屈自己读了外文系。即便如此,东海大学留给齐锡生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儒学领域的徐复观、牟宗三、刘述先,政治学方面的张佛泉、 沈乃正都是他当年尊敬的师长,后来闻名海内外的杜维明是他的学弟。“那时学生们经常到老师家串门,海阔天空地谈学术问题。除了老师们来者不拒谆谆善诱之 外,师母们也亲切招待,有时连他们的子女也加入座谈,这是教学型大学的温暖和优势。”我对知识的爱好是在东海大学培养的,在学术研究上的磨练是在芝加哥经历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齐锡生后来写成《中国的军阀政治》和《剑拔弩张的盟友》两部政治学巨著离不开他的大学经历。
齐锡生最初担任科大社 会科学部主任,不久接任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学校筹建过程中,我们得出一个共识,要在华人地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为大陆、台湾、香港的学术发展贡献微薄 力量。”虽然一开始同事们彼此并不相识,但这些已经在美国评上正教授,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担任引领角色的学者,一心所想的就是能为华人子弟办一所好学校, 跟国内进行学术交流。事实证明,教授治校、学术民主、用人唯才,追求教研卓越,和杜绝私人关系的办校理念实施成功,香港科大很快在华人圈和西方学界获得好评。
1990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到2002年荣休,这十余年成为齐锡生珍视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碰到了这辈子最值得尊敬的一群人,大家同心协力做有意义的事情”。
(改编自《中华读书报》)
相关链接:
①除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的身份,齐锡生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创办者。多年孜孜于学术研究,接着又在高校从事教育事业,回头看,老师雅量能容,学生独辟蹊径,成就了自己的治学之路,齐锡生因此感慨:学生无需继承老师的衣钵,这才算是忠于学术。
(凤凰网)
②齐锡生:“我对内地的教育有一个感叹,大家都在说我们要办什么样规模和等级的大学,但是很少人关注我们要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像办工厂一样,先要问想生产什么产品,然后才能决定如何设置厂房和机械。”
(《晶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齐锡生从香港科技大学退休后,选择在上海养老的原因除了他心中对母国的念念不忘以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巴黎、马德里这些城市更方便使用英语而非中文。
B.齐锡生高中毕业,放弃台大的奖学金,转而成为私立东海大学的首届学生。后来到香港参与科技大学的创校工作,他的办学理念是办学就是办工厂。
C.父亲对传统国学的重视影响了齐锡生,他特别爱看《史记》,而书中政治人物的命运也影响了他后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领域。
D.在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求学经历使齐锡生最终认为,教学型大学比研究型大学存在价值更大。
E.草创中的东海大学虽然教学设施简陋,但那里平易近人的师长,出色的学友,融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小题2】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齐锡生一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小题3】作为著名的学者,齐锡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全文,请分别概括“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5:42: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王国维的忧郁
黄学祥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明是个深具“深刻的忧郁”气质的人,她极细腻地分析了这种气质:身体孱弱、性喜沉思、敏感孤僻、行为古板、隐藏的激情等等,并与本雅明的作品及生平对证,文字透出一种让人感伤的宿命色彩。我眼前出现的影像,却是我国一代宿学王国维。
两人的确有一定的可比性,都生在国运飘摇、战火连绵的时代。本雅明身为犹太人,纳粹横行时,仍苦留在他认为是文化阵地的欧洲,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发生后,本雅明自杀在逃亡的路上。而王国维,沿着这气质一路行来,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忧郁沉潜的气质决定了王国维选择研究的方向。
1898年,王国维再次乡试落第后到上海谋生,利用工余学习新学。“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王氏忧郁的禀性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一拍即合,但是最后收获却是“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智上虽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却与中国旧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生方向反而更加彷徨。接下来填词成功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乐趣,遂转向文学研究;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欲为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多而知力寡;欲为诗人,则又苦于感情寡而理性多,所以愈加苦闷,在文学、哲学之间徘徊不定,不能决定专攻方向。1909年,转向戏曲研究。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打破了他怡情弄性的生活。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京都之后,处在漂泊异乡、家国无望的时期,内心之苦闷显而易见。罗振玉此时起到了精神导师的作用,他坚定地告诉王国维:“士生今日,万事无可为,欲拯此横流,舍返经信古未由也,期与子共勉之。”王国维如闻雷击,觉得自己从多年的蒙昧中苏醒。以前觉得济世无门,才灰心于文学戏曲研究。现在罗振玉指出道路,让王国维看到了他一直苦苦追索的人生价值所在,为了道统(儒家传道系统),他毅然抛弃哲学、文学、戏曲,坚定地转向经史考证。
性格忧郁的人喜好译解神秘的事物。王国维沉入甲骨残片的破译中后,著《殷周制度论》,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流露出怅望周孔的感伤。他努力在断瓦残片之中辨认着中国文化的昔日身影。在上海时,曾与学生庄敬严肃地演习古礼,亲自设计搭盖“芦殿”,叹之为“极美之事”。“五四”以后,王国维面对文化无法挽救的陨落,蓄起了辫子,摆出世人皆废我独特的悲壮姿势,这与他最后走向死亡已不远了。
忧郁的人行事刻板,他们是自剖的大师,毫不宽容、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惩罚。
王国维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用自己迷恋的悲剧形式遽尔撒手,让后世之人去深哀痛惜和费心猜度其由。1923年,王国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由一个秀才荣升为“帝师”。他深感溥仪的知遇之恩,寄望于溥仪励精图治、重振朝纲,但天下共和大势浩浩汤汤,溥仪自己也旦夕不保,这使得王国维思想上陷于绝望。1924年,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先藏于日本公馆,后又移居天津张园,苟安一时。此时王国维作为溥仪册封的命臣,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便约罗振玉等同沉神武门御河,后因家人极力阻拦、严密看守未果。中国士大夫自古名节观念极重,王朝更替时,必有一批士人眷恋旧朝,甚至以死相抗,传统价值观往往使这样的士人青史留名。既然没有死成,王国维在心理上便觉得名节有亏,遗书中说“只欠一死”,应当是指此次自杀行动。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天将变色,王国维眼看溥仪不保,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自杀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苏珊•桑塔格说:“他带着所有残篇断简、他的抗议态度、他的沉思和梦想、他的无尽的忧郁,和他向下望的双眼,将在最后审判面前,对他所占据的全部位置和一直到死对精神生活的捍卫,作出辩护。”这同样适用于王国维。这些忧郁的天才总是过分敏感,莫名地痛苦,最终为他们的忧郁气质和天才的某种偏蔽所累,走着一条近乎宿命的长道,直至上苍收走了他们。而这也是注定了的。
(节选自《书屋》1997年第0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王国维和本雅明生在同一时代。本雅明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爆发后在逃亡中自杀;王国维自杀,跟传统中国士大夫极为重视的名节观念有关。
B.罗振玉认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想要救世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重返经典古籍研究。这对于王国维触动极大,于是他决定为了继承儒家道统而考证经史。
C.王国维选择研究西方哲学是由他的气质决定的。然而,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法割舍,理智与感情形成激烈冲突,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人生方向更为迷茫。
D.作者认为王国维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因为性格中的忧郁气质,过分敏感与天才的某种偏执,进而导致了他的自杀。
E.王国维沉迷于甲骨残片的破译,实际上是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的衰落和无法挽救的现实,他蓄起辫子,以这样一副悲壮姿势反抗新文化。
【小题2】文章主要写王国维,却又从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王国维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理解。(6分)
【小题4】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哪几次转变?结合实际,谈谈王国维治学道路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活趣事
口述/田际榕   文/何立庠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老师的中国梦就是粮食增产,让十几亿中国人有饭吃,吃得好;进而让全世界七十多亿人有饭吃,吃得好。从他的梦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里来认识袁老师,就能理解这位老科学家为什么总是精力充沛、锲而不舍地追求杂交水稻增产的新高度,就能理解国际水稻专家们为什么最先给他取名为“杂交水稻之父”,就能理解湖南省近两届省委书记为什么称他为“80后”,就能理解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总是身不离田间,被农民尊称为“米菩萨”。
带者中国范儿的“米菩萨”,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至于他的外语水平,有人误认为不过是“二两棉花——弹(谈)不上”,其实不然。1992年,我随袁老率领的代表团赴菲律宾参加第二届杂交水稻国际研讨会,并应邀在会上作报告。报告后留有十分钟时间给专家们提问。刚开始我回答还比较顺畅,但当一位日本专家问到中国防治稻瘟病使用哪些农药时,我有点接不上。农药的名称有化学名、商品名、通用名,难记且不好发音。袁老师看到我面露难色,立即小跑着登上讲台,帮我“救场”。事后,我很感激地说:“我还没来得及喊‘救火’,消防员就跑过来了。”
早在1999年,经专业评估事务所评估,仅“袁隆平”这个品牌,市值就为一千亿元。可以说,袁老师早已是中国的名义“首富”,另外还拥有“隆平高科”百分之五的股份。足够多的钱,不入口袋,不图享受,而是用于培养、奖励杂交水稻研究的人才,显示出袁老师的人梯精神和人格力量。1994年6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的庆典活动上,袁老师将他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的1.5万美元奖金全都捐献出来,设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首届颁奖评选出24人,他们是在艰难的开创年代大力支持杂交水稻研究和为推广杂交水稻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20世纪90年代,我曾陪他去北京出差,在国家计委、科委、农业部等机关奔忙。付的士费时,如果跑的这趟车和杂交水稻项目有关,袁老师会争着付钱;倘若无关,任凭我怎么赖着他掏钱,他都是“冷水褪鸡——一毛不拔”。我笑着说:“都是办公事,何必泾渭分明。”他嘿嘿一笑,不予回答。
“文革”期间,袁老师还在安江农校教书,春播季节指挥生产的上级领导不顾寒潮南侵,命令限期完成稻谷播种任务,结果发芽的种谷全部烂在泥里。袁老师深感惋惜,就此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还应加一个“时”字,让生产领导者明白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这是何等科学合理的建言,可就是这个“时”字,差点儿被视为篡改“最高指示”。幸免这场大祸之后,袁老师自嘲:“只怪自己不关心政治。”
长期的工作劳累,特别是水稻杂交试验与推广中要熬受日晒、风吹、雨淋,再加上饮食不定时,袁老师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肠炎。而他又最怕在医院耽误时间,好在他有个特殊单方:胃病发作时,吃糯米饭或糯米粑粑;肠炎发作时吃杨梅罐头,颇有临时性的疗效。袁老师的爱人邓哲随时为他备着这些“私家秘方”,连出国时也备以急用。我们都笑说:“袁老师用糯米粑粑向疾病抢时间啦 !”
袁老师既是一个分秒必争忘我工作的科学家,又是一个喜乐善玩的乐天派。他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游泳、打麻将、下象棋、拉小提琴、打气排球、打乒乓球、开摩托车、驾驶汽车等,他都是行家里手,袁老师家住长沙市东湖街道,近年来,他年年参加社区的气排球比赛,特别喜欢与独居、空巢老人竞技,切磋球艺。他襟怀豁达,爱开玩笑,和蔼可亲。大千世界对他来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不但选材有趣,语言也很风趣。比如“冷水褪鸡——一毛不拔”“二两棉花——弹(谈)不上”等歇后语的运用,使文章显得生动诙谐。
B.袁隆平被尊称为“米菩萨”“80后”和“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的梦想是粮食增产,让中国人有饭吃,吃得好;让全世界人有饭吃,吃得好。
C.“文革”期间,袁隆平提出“农业八字宪法”还应加一个“时”字,这一科学合理的建言差点儿被视为篡改“最高指示”,说明袁隆平一心埋头搞科研,不关心政治。
D.本文最后一段说袁老师“分秒必争忘我工作”,又说他“喜乐善玩”,看似互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袁老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小题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概括。
【小题3】文中写了袁隆平的哪些生活趣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科学家发现,引起此次“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目前人类发现的流感病毒大约有1万种。令人吃惊的是,最常见的病毒携带者是禽类。鸭子身上就携带有多种流感病毒,(   1  )自己却从不得流感,当鸭子被送到市场上时就会把流感病毒传染给鸡,鸡群会引发禽流感进而殃及人类。

科学研究表明,事实上抗生素对于大部分病毒并不产生作用,因而病人只有依靠自身的抗体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对于陌生的病毒,任何人体内原本并不存在抗体。新病毒的产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而大多源于变异,“非典型肺炎”病毒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变种其实是病毒所犯的错误。遗传物质的复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病毒自己也很难把握,而其因的甄别和修补能力又不足以纠正错误,所以就产生出了变种的病毒。

【小题1】文中( 1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所以B.但C.关于D.就
【小题2】根据文章“殃及”的“殃”是下面哪个意思?
A.植物的幼苗B.祸害
C.讨厌D.央求
【小题3】不属于“科学家发现的”一项是:
A.“SARS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B.鸭子自身携带多种流感病毒,所以自身易得流感
C.新病毒的产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
D.遗传物质的复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6年11月,浙江乌镇如约迎来了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江南水乡的千年古镇,成为全世界读懂中国网络强国梦的重要窗口。开幕式精彩而意义重大,明确勾勒了中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轮廓:以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推进建设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的全面实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
三届乌镇峰会的背后,是蓄势待发的中国网络强国梦: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搭起了中国的主场,融合古镇风情与信息时代气息的乌镇,预示着中国必然在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事业中走出独具特色的道路;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系统描绘了中国视野中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蓝图,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预示着中国设立了一个体现新型大国战略雄心的宏伟目标;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如新闻发布会上所公布的,将实质性地启动“乌镇进程”,意味着在建设网络强国的新长征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从全球网络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2016年标志着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传统意义上单一或者少数优势行为体独占话语权的模式成为过去,政府、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共同参与并制定治理新秩序的多方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现实。
这便是变革,注定到来的变革。身处这种变革的年代,身处这样的大时代,一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如果用于适应、面对和迎接变革,这将是最好的时代;如果相反,答案也将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要想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在互联网领域,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望。中国做过大量的探索,刚过去的“双十一”一天的成交额让世界惊叹,而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打造农村电商等,可以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2016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从一个单一主题的大会,变身成为全方位展示如何迎接变革的平台,演绎的是多姿多彩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生态。2016年乌镇峰会将让历史的车轮在千年古镇悄然转动,世界也将因此读懂中国的网络强国梦。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2016年进入互联网的一个全新阶段
B.从乌镇读懂中国的网络强国梦
C.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
D.说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吴春燕季轩
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论·论文》时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惠及后人——梁同寅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黄德鸿曾以黄远之、黄乙平等笔名,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那都是我人生转折的好机会。但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把脉工业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着如梦似幻的经济风云,黄德鸿挥手拨开迷雾,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黄德鸿十分重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1992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的成为商界巨子,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
相关链接:
20世纪40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50年代起,他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年,他参加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德鸿自幼便有报国之志,在广雅中学读书时,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很深,从某种程度上说,梁同寅是黄德鸿的学术启蒙老师。
B.20世纪40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这一时期,他出版了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集《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C.新中国成立前,黄德鸿主要从事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学校,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D.中学毕业后,黄德鸿带着对学术的憧憬,对“社会学”的清醒认识,怀着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报考了中山大学社会学。
E.改革开放初期,黄德鸿就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四大因素,又具体提出了提高工业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解决了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小题2】黄德鸿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分条概括。
【小题3】黄德鸿作为一个成功的“学者”,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小题4】黄德鸿在教学育人方面有哪些理念?请你就其中的一点,谈谈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