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般师生此般情——金岳霖与殷海光

陈远

1935年,经过与家人的据理力争,做了一段学徒的殷海光重新回到了学校。爱与人辩论的性格,让他对逻辑学情有独钟,他认为逻辑可以使他在辩论时立于不败之地。同年,年仅16岁的殷海光在清华大学出版的一套逻辑学教材上知道了金岳霖的名字。当时,两个人的地位可说是天壤之别:金岳霖是名满天下的大教授,殷海光是寂寂无名的中学生。然而在1935年之后,这两个名字就产生了联系。

原来殷海光在读了金岳霖的书之后,产生了和这位教授“讨论”逻辑的想法。他直截了当地给金岳霖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对于逻辑的一些看法,并向这位教授请教。金岳霖对于这个叫“殷海光”的中学生非但没有不屑一顾,反而感到欣赏并很快回了信。金岳霖回信告诉他,有哪些书,可以寄来借给他读。这种做法的激励作用可想而知。不久之后,殷海光以一己之力翻译了一本厚达四百多页的《逻辑基本》(查晋曼、亨利合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可以说与金岳霖的鼓励有很大的关系。

1936年,殷海光打算到当时的学术中心北平求学。对于他的这一决定,家人并不热心:他随心所欲的学习方式使家人对他的学业不抱希望,同时,家境的困难也难以负担他的生活及学习费用。此时,殷海光再次写信请求金岳霖帮助他到北平学习。金岳霖当即回复他:可以到北平来。对于一个与自己素未谋面的青年,金岳霖是热心的,而他的理由,却只是“一个青年要学问总是好事”。后来,情势变化,他就负责了殷海光的生活费用,并约好每周见面一次,一边吃饭,一边谈学问。

此时的殷海光,从与金岳霖“讨论”的小朋友变成了他的弟子。不过,这位弟子与乃师的性情大为不同:金岳霖性情温和敦厚,与人谈话总是“如果这样,那会怎样”,“或者……”,“可能……”,诸如此类。而殷海光却是盛气凌人,说话喜欢用“我认为一定如何”之类的语气,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跟随着金岳霖,殷海光在那段时期结识了北平学术界的众多名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清华大学对在校学生进行疏散,又是金岳霖自掏腰包,拿出50元作为殷海光回家的路费。

1938年,两人再次相逢在西南联大。“在一个静寂的黄昏”,殷海光同老师金岳霖一起散步,“那时种种宣传正闹得响”。殷海光问老师:“究竟哪一派才是真理?”金岳霖答:“凡属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的人的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殷海光又问:“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金岳霖又说:“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如说,休谟、康德、罗素等人的思想。”这番对话,对殷海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之后的生涯里,殷海光一直以做“这一类型的思想工作者”自勉,在说到金岳霖对自己的影响时,他说:“我碰到业师金岳霖先生真像浓雾里看见太阳!……昆明七年的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吸,现在回想起来实在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

在西南联大选读金岳霖课程的学生当中,殷海光喜欢金老师的逻辑,另外一个同学喜欢的则是黑格尔。期末,两人各就自己喜欢的领域写了读书报告,结果殷海光的分数却低于写黑格尔的那个同学。他气冲冲地跑去找金先生,问他这分数是怎么打的。金岳霖告诉他:“你的思路虽和我相同,但你的功夫没有他深。”殷海光认为,这种客观和公平“在中国文化分子中是少有的”。

然而,作为弟子的殷海光,并没有在学问上继承金岳霖的衣钵,而是走了与他完全不同的道路。1949年之后,殷海光在台湾成了传奇般的启蒙人物,而其师却在大陆此岸接受思想改造。1952年,金岳霖迫于政治上的压力,全面检讨自己的学术思想,并顺便批判了自己的学生。在台湾的殷海光读到相关文章,“思绪起伏不已”,黯然神伤。但当别人撰文批评其师行为的时候,他却立即撰文提出反批评,认为他们是在说风凉话,没有设身处地看待大陆学人的境况。

1973年,金岳霖听说了殷海光在台去世的消息,感到惊愕、悲伤。看来,两岸的阻隔和政治上的不同选择并没有消减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

相关链接:

殷海光,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戒严时期的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他以把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介绍到中国为己任,撰写了《思想与方法》《论认知的独立》《中国文化之展望》等论著。

(选自搜狗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殷海光起初对逻辑学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他热爱辩论,认为逻辑可以使他在辩论时立于不败之地。
B.殷海光与金岳霖先生的充分交流促成了他根据自己的想法翻译查晋曼、亨利合著的《逻辑基本》的事实。
C.殷海光家人对其前往北京求学并不热心的原因是担心他学习方式随心所欲,并且家中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D.金岳霖与人谈话总是“如果这样,那会怎样”“可能……”,而殷海光说话喜欢用“我认为一定如何”,这说明他的哲学观和老师有根本区别。
E.当殷海光得知金岳霖对他进行批判的时候,他虽黯然神伤却并不支持别人撰文指责他的恩师,因为他知道老师批评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小题2】作为学术界的一位优秀导师,金岳霖先生有哪些突出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殷海光为什么能在学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小题4】金岳霖先生在文中谈到了“什么才是比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7 11:2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博学大师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侍医。公元前367年,迁居雅典,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院生活学习了许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与者。
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得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院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地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后来,在马其顿统治希腊期间,亚里士多德又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那时他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拥有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的资助。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费用,他还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它的资料。
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63岁。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而且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成为第一个专门而又系统地研究思维和其规律的人。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主要指出了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事物的本质,即“形式”在事物之内。他提出四因说,认为具体的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而构成,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主张认识的对象是外在的事物,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重要性,思维依赖于感觉。这里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他又认为,理性的知识是“高贵”的知识,纯思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理想,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除了哲学,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他认为最外层的恒星球层是由处于宇宙边缘的原动天或者不动的推动者推动的。原动天或不动的推动者统率着一切天体和整个宇宙。
在生物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考察过小鸡和其它动物在胚胎成长期中形成的发展。动物初生的成熟程度,是他的动物分类法的一个重要标准。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鲸鱼是胎生的。他还认为,各种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序次,从植物到人,逐渐完善起来。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保持运动,否则物体就会停止。这种推动者或在物体内部,如生物;或在物体外面,如物体受到外力推动或拉引那样。均匀的物体,只能靠外来的推动而运动,因此,任何运动,都是通过接触而产生的。
对于知识,亚里士多德并不盲从于先师,对于先师的研究成果从不轻易地认同,而是看重实证,尊重真理。他的著作基本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二是助手们为他所作的调查,三是尊重真理,表达不同于先师的独立见解。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句名言也是令人称道的,那就是:“柏拉图是可敬的,但真理更加可敬。”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全方位地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详细地展示了亚里士多德在学术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彰显了他的学术水平。
B.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同时,他还认为理性知识是“高贵”的知识,纯思辨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C.如果没有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学术研究的支持与帮助,亚里士多德根本就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D.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说:“柏拉图是可敬的,但真理更加可敬”,是因为他发现柏拉图的学说根本是错误的。
E.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之前,人们试图通过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在他之后,许多科学家则将目光投向具体问题。
【小题2】为什么作者认为“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概述,除哲学之外,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小题4】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原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高睿
1907年10月15日,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浙江湖州的中医世家,一个男婴呱呱诞生了,他就是赵九章。幼年的赵九章,在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少年赵九章不仅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以“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为己任。
1925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这里,赵九章与一些进步同学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赵九章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终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出来。
赵九章虽然出狱了,但大革命失败后,进步势力遭到严重挫折,革命形势十分严峻。有戴季陶这么一个有权有势的亲戚做靠山,而且本身还曾做过戴季陶的机要秘书,以这样的资历,赵九章若要走上仕途,前程自然不可限量。但他却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时常与戴季陶发生矛盾。1930年,他毅然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7月,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海洋学等课程。1937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同年,他在整理大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带高压到赤道途中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受到国际专家的瞩目。
1938年,赵九章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大半个中国都成了抗战区,当时,凭赵九章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他若要继续留在国外,完全不在话下。可赵九章念念不忘的是用自己的学业报效祖国,因此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1945年,赵九章针对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著名气象学家C.G.Rossby等首先创立的大气长波理论的不足,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1946年,赵九章正式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职务。新中国临近成立前夕,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要赵九章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但赵九章决不屈服,他顶住国民党当局的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持不撤离大陆。
身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洞察到世界大国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并敏锐地意识到,新兴的空间物理研究将在国际上兴起,新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1957年春,赵九章向国家提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能性和提交技术实现途径的分析报告,成为我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第一人。针对当时国际上对中国技术封锁的现实,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因此,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赵九章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1959年,当国际磁层物理和太阳风研究刚起步,他就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创立了以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他抓住当时空间物理的主题——辐射带、太阳风、日地关系等,带领他的研究集体,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取得一批接近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60年代初期,在赵九章的领导下,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发射了气象火箭,研制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还研制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这些踏实的工作,为以后成功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九章20世纪初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上过私塾,五四运动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
B.赵九章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来。
C.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气象学等课程,他的论文《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
D.赵九章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E. 赵九章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在该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
【小题2】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小题3】为什么称赵九章为“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为一位取得了丰硕成果的科学家,赵九章充满了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就赵九章的人格魅力,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
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⑨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   ,但   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链接材料】
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
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据此,“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
【小题1】第③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 ”,与《诗经·卫风·氓》中“      ”的“徂”意思相同。(3分)
【小题2】第⑥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完整。(2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小题4】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4字。(4分)
【小题5】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4分)
【小题6】.按照文意判断,《清史稿》“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中的“霾”属于哪种霾?(2分)
【小题7】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名牌陷检测恐慌引几问
本报今天消息 记者汪令来、许悦报道:为什么一个地方的合格产品,却在另一个地
方被检出“不合格”?最近,针对凉果、奶粉、月饼、饮料、方便面等的各种市场检测,正让企业不知所措。一些知名企业自称“坐在火山中上”,不知负面点名何时会降临。
淮南之橘、淮北为枳?
上周,乐百氏、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知名饮料,被天津市工商局抽检为不合格。但这些企业都表示异议,强烈要求复检。
9月中,广州莲香楼月饼某批次菠萝馅料,被北京卫生局检出“含有违禁成份苯甲酸”。而两天后,同样属权威的广东省、广州市两级质监部门均表示,经过抽检,莲香楼馅料中没有发现苯甲酸。
9月上旬,著名品牌雅士利先是被国家工商总局公布某批次中老年奶粉中的铁和维生素B1的实测含量与商品标签不符;但同样是国家工商总局,紧接着又出面解释称,实测值虽与标签不符,但仍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并非质量问题。
而此前数月,广东凉果在北京频遭封杀,添加剂的争议愈烈。虽然这些产品都由权威部门检测,但每每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和解释。而就在这“冰火两重天”之间,“企业的品牌和市场已遭受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广州某大型食品企业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表示。
检测结果发布应否完善?
“我们成天像坐在火山口上!”广东某大型饮料企业市场部的程小姐,在其博客中如是说。她透露,一旦有同行的大品牌被点名,大家就会草木皆兵。她直言,时下一些知名企业,在所谓“问题产品”处理上,遭遇了“不公正待遇”。
首先检测程序是否公正。按规定,政府部门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必须知会生产企业,待15天的异议期过后,不合格的商品才能予以曝光。但事实上,包括莲香楼、农夫山泉等企业均表示,到曝光时也没收到天津或北京方面的“任何通知”。
其次执行标准是否统一。在此地为合格产品,怎么到彼地却成了“问题产品”?各地区的标准执行尺度是否一致?某些异地抽检的“不合格”是否存在质量以外的原因?……这对知名企业的杀伤力尤其大,因为名牌产品的销售范围广,“出问题的几率大得多”。
最后是媒体报道是否公正。比如有的产品本身是被假冒的,媒体不经证实就匆忙报道;有的产品被点名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质量,有的是包装,有的甚至只是标示不合格,但在报道中统统被贯以“问题”二字。更要命的是,在同时公布的一大批产品中,越是名牌产品越是容易被挑出来重点报道。最后的结果是,那些不知名产品的问题可能更大、更多,但却因名字不为人知,反而躲过了公众惩罚。
“问题产品”亟须科学对待
现在,浙江、北京等地,是国内“问题产品”曝光集中区域。对此,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任小铁认为,北京每周公布那么多不合格产品一点也不奇怪,广东质监部门上半年抽查了全省4万多批次产品,不合格达6128批次,如果都公布,势必引起市民恐慌。但事实上,有些问题并不是非得曝光不可,比如标签不合格等等。立足于目前的生产现状,广东质监部门目前是有选择性地公布质量特别差、容易造成危害的产品,是以整改为主,而非一味打击。
【小题1】对这篇新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最近,媒体对一些产品的市场检测报道给一些暂未被点名的名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B.正如“淮南之橘,淮北为枳”的道理一样,名牌产品在异地被检出“不合格”是很正常的。
C.对企业不实的负面报道容易对企业的品牌和市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名牌企业尤其如此。
D.媒体对不合格产品的报道应将重点放在不知名产品上,因为不知名产品的问题可能更多。
E.对不合格产品产并非都需要予以报道,就算对曝光产品采取以整改为主的措施也未尝不可。
【小题2】名牌陷检测恐慌的现象,引发了记者 的“几问”,从这“几问”中可以看出记者对这一问题持怎样的态度?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正是新闻的主要特征。这则新闻发表以后,有读者认为记者编辑明显在这这些企业喊冤,报道不够客观公正。但也有读者认为,这篇新闻不仅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事件,而且通过“几问”表明了立场,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的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奋、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在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难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哈佛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射线方法测定出了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被沿用了十多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到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里,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了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1925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他的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叶企孙之邀,住北园7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5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7号饭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1929年 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华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唯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相关链接

①统计显示,从1929年到1938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69人,研究生1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6人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摘自中国改革网)

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3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摘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订“清华科学会章程”,其中提到的研究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等。
B.在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和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C.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E.叶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小题2】叶企孙具备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基本条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叶企孙能创造“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这是个遗憾;也有人说,叶企孙成为著名教育家,这是他的幸运。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