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京华:学者决战于千年之后
接触张京华久了,你就会感觉到他是一个有点“不合时宜”的人。人往高处走,而他偏要水往低处流。张京华出生在北京,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留校,因研究庄子哲学、燕赵文化卓有成效而被北大破格评为副救授,那年他刚过30岁。
对于诸多“北漂”来讲,梦寐以求都想在京城拥有自己的一块小空间。生活在皇城根下,是身份也是荣耀。可是,学术已经触入了张京华的生命,在哪里生活都无关紧要,最萦要的是便于学术研究。
张京华读书时是研究上古、中古的,这也就影响到了他的人生足迹。如果研究近代史,可能呆在北京更有利,毕竟它是元明清三朝古都。可是,他学的是唐史(中古),廷伸到了先秦(上古), 认为北京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没有什么帮助,于是在2000年到了在他看来遍地是文物的唐代东都洛阳。
在洛阳呆了三年后的一天,他发现了湖南科技学院的招聘启事。在他眼中,上古时期,舜帝南巡来此,之后,史学家司马迁也到过这个地方。唐宋时的永州文化很繁荣,柳宗元在此任职,宋明理学始祖周敦颐也出生在这里。为了做好上古学术研究,他又南下永州。
还记得2003年7月的那个凌晨,张京华夫妇坐火车抵达了永州站。出站之后,上了汽牟,越行越荒凉,仿佛驶向岑寂。一路上.张京华想象过永州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文化丰富,但万万没有想到学校是如此的偏僻。好在他“出京不是为了过日子来的,生活上的事情可以不计”。他喜欢岁月静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这样他一路南下到潇湘,在永州一呆就是十二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
提起妻子,张京华满脸愧色。结婚这么多年,自己没有陪她逛过一次街,没有陪她看过一场电影、一部电视剧。夫妻俩没买一件像样的衣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自己有条穿了10多年的牛仔裤,妻子在网上给他买了条新的让他换下,也被自己以“好好的,还能穿”指责她乱花钱。
很多人都这样说,只要你见到张京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名词:书生。他办公室有10个书架,家里也有10个书架,满满的都是书。如果把这些书比作桑叶,那么,张京华就是一条蚕,日夜啃着桑叶,默默吐出蚕丝。他不喜欢各种应酬,最大爱好就是读书。
张京华对学术十分专注.把不到2000字的《鬻子》做成10万字的《鬻子笺证》 。他治学产谨,一字一句阅读了明末清初大学者、思想家顾炎武的30多万字的《日知录》原著,还认真阅读了历代名家500多万字的批注,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写出了120万字的《日知录校释》出版。古典文献专家栾保群看了张京华的著作后专门给他写信,认为在所有校注本里,张京华的“做得最好”。来永州十二年,张京华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种,古籍点校10种。《新译近思录》、《庄子注解》、《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 、《湘楚文明史研究》等国学、诸子学、湘楚文化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读书著书而外,张教授致力于永州地方文化的研究和开掘,有效地弘扬地域文化,使之迅速进入学界。
张京华不但自己痴迷读书,也引导学生读书。他力排众议.成立了国学读书会,谆谆教导学生:做学问不必在意“短平快”的眼前利益,将军决胜于千里之外,学者决战于千年之后。同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学术信息、揭示学术问题、指示学术方向,指导学生发表论文认为大学不能仅仅以就业、找好工作为满足,而应以研究学问为目的。湖南科技学院2002年升为本科,此前就有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张京华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仅朝阳岩一项,学生就出了《朝阳岩小史》、《朝阳岩辑注》两部学术著作,在永州学术界产生了巨大震撼。有数十位同学经张京华的指导而走上科研的道路,并撰写和发表了100篇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出版了11部学术书籍。让很多名牌大学的专家教授都感到惊讶。
张京华认为永州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少资源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做研宪比较有优势,采取“考察与读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带学生从文献入手,对期阳岩进行实地考察、实物拓片和文蔽资料的梳理,悉心指导学生对本地文化如摩崖石刻的研究与探索。
(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光先生评价说:“张京华教授是一位有独立人格、思想超越的学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研究,不仅资料充实,观念也极新鲜,非学舌或人云亦云之作,具有廓清疑古迷雾之作用。”(吴同和《阐扬经典 濡泽潇湘——张京华教授印象》)
②张京华教授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学生的起点是在一个比较低水准的平台上,然而,湘西交通不便的劣势和环境封闭的缺点,却使他们保存了更多的良好道德观念和传统优秀品质,如质朴、勤奋、单纯、安静。这反而有利于读书和思考。
(《“南下教授”张京华:痴迷湖湘文化的文史大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京华让人感觉到是“不合时宜”的人,是因为他放弃了在皇城根下代表身份和荣耀的北京大学,转而奔赴偏僻的永州。
B.张京华平时投注在家庭生活上的精力和金钱都很有限,妻子给他买了新裤子,反被指责乱花钱,这些都让他对妻子充满愧疚。
C.文章第8段列举了多个数据突出了传主学术研究的专注,又引用古典文献专家的书信突出了传主研究成果的丰富。
D.张京华认为“学者决战于千年之后”,指的是学者的治学在目前难于产生影响,但在千年之后定能产生效用。
E.张京华教授离首都到潇湘,倾心学术研究,投身教学科研考察,处处显示埋头苦干而硕果累累的学者本色。
【小题2】张京华教授“一路南下到潇湘”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张京华教授在永州十二年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分析。
【小题4】张京华为什么能够彻底改变鲜有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的现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3:1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国学大师钱穆
钱穆父亲钱承沛是晚清秀才,体弱多病。钱穆七岁入私塾,但是在十二岁时,家庭的顶梁柱、四十一岁的父亲离世,孤儿寡母不胜困苦。所幸母亲节表缩食,坚持让钱穆上学。钱穆在高中尚未毕业之时,1911年,十六岁的他固家贫不得不辍学去乡间担任三兼小学的国文教师,到1927年成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前前后后钱穆担任小学、中学教师达十九年之久。所以这位国学大师的最高学历,是高中肄业。
钱穆“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经过十几年的日夜苦读苦学,他发现大名鼎鼎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竟然“其不可通者二十有八端”!1929年,胡适、顾颉刚来苏州中学演讲,作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三十四岁的钱穆得以与他们相识。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所力主的刘向歆伪造诸经之说不成立。这篇论文于1930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第七期——顿时,钱穆引起了胡适、顾颉刚等北平学术界名流的广泛注意。
当时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的顾颉刚,致函钱穆:“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经顾颉刚推荐,钱穆这位江苏乡间教师在1930年一举成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当时燕京大学校长为美国的“中国通”司徒雷登,他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钱穆应邀出席。司徒雷登询问新来的教师对燕京大学的印象,钱穆直言道:“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司徒雷登很重视钱穆的意见,号门召集校务会议加以讨论,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当时燕京大学的校园,即今日北京大学校园园中有一湖未名,众人提出各种各样的名字都觉得不合适,钱穆建议就叫“未名湖”得到一致赞同。
钱穆来到北平的次年,即1931年,顾颉刚又推荐钱穆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3月18日顾颉刚致函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以我有流弊,而他无流弊也。他所作《诸子系年》已完稿,洋洋三十万言,实近年一大著作,过数日当请他奉览。”胡适亦看重钱穆。就这样,钱穆开始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
顾颉刚致胡适函中提及的钱穆新著《诸子系年》,即《先秦诸子系年》,出版之后受到学术界推崇。陈寅恪称其“极精湛,得极多,至可佩服”。顾颉刚则称“作得非常精练,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胡适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钱穆,字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我。”从此钱穆进入国学研究精英之列,除在北京大学授课之外,还兼课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
1937年,高中尚未毕业的钱穆,出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在抗战的动荡岁月,钱穆在云南宜良北山的岩泉下寺,独居小楼一年,写成名著《国史大纲》。在《国史大纲》开头,钱穆在引论中开宗明义指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乏顶点,而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钱穆正是以这种“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傅斯年主持北京大学校务。由于傅斯年与钱穆在学术见解上相左,未聘钱穆出任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春,钱穆应家;江南大学之邀,担任首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节选自叶永烈《我在台湾寻访国学大师钱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矩,时切其向慕。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
②学者何兆武早年是西南联大学生,曾上过钱穆的课,他在《上学记》中回忆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里面很多见解我不同意,不但现在不同意,当时就不同意。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太深厚了,总觉得那些东西非常之好,有点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只看到它美士亍的一面.而对它不怎么美好的另一面绝口不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郭齐勇)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工作,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继续刻苦学习,他通过这段时间为自己一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B.顾颉刚、胡适、陈寅恪等人对钱穆的欣赏推崇,从侧面体现了钱穆学问深厚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C.钱穆在长期的自学和研究中发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有二十八处是说不通的,这是钱穆国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开端。
D.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在他刚到燕京大学时,就对燕京大学如何中国化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E.钱穆虽出身贫苦但不厄于困顿,他的这种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
【小题2】钱穆从高中肄业成长为国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钱穆在国学研究上有哪些主要成绩?对他个人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表达出对于中国历史“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于这种态度,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1分)
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杜怀超
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
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
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
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
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
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
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
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
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
【小题1】作者写艾草有多个名字,有何意图?(4分)
【小题2】简析文中第五段写“五月洗澡”的仪式中母亲的举动。(4分)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
【小题4】综合全文内容,请概括“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被遮蔽的苦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5】作者在文末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B.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人为加剧了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
D.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它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科学家的观点,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问题。
B.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C.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D.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B.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C.如果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D.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理性看待人机关系,我们会发现人机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題,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摘自教育部网站)

材料二

(图表: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

材料三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完成好这一核心任务,首先需要牢固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这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圈女的心灵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次需要牢固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而实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此外,博大的仁爱之心、勤勉的乐学思想、勇敢的担当精神,都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在失衡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部分孩子在重压之下沦为学习的机器并产生厌学的情绪。有的孩子只知学习,缺乏生活情趣,一旦学业下滑不懂得自我调节甚至消极厌世。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期待更多家长学会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示范,期待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期待更多的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莫让家庭教育成短板》,摘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体上看,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家长教育观念比较先进,而60后70后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
B.60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关注,70后却比其他任何年龄段家长都忽视动手操作能力。
C.90后家长对孩子性格秉性方面的要求比其他年龄段家长都低,对动手操作能力却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看重。
D.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学习成绩,各个年龄段的家长都更为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培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表现的看重度是有差别的。这很可能与家长成长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
B.材料一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侧重家庭教育的意义,并对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C.材料三侧重家庭价值观建设,强调家国情怀、道德风范和精神品质的培养,主张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D.材料四基于家庭教育失衡的现象,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边上 其美如斯
——今天我们为什么敬重杨绛?
黄维 陈苑 唐平 李岩
百岁老人杨绛走了。一时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开始转发吊唁文字,从生平往事到悼念文章,传遍了朋友圈,这一切无不在述说着这位老人的独特魅力,以及她给世人带来的力量。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兰德诗作《生与死》中的几句话,也这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写照。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先生就是温润如玉的慰藉。当我们缅怀杨绛先生时,更多的是想要触碰这个清静如水、淡泊名利的灵魂。
杨绛先生用她的一生,活出了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至高境界”。出生书香门第,从小文笔出众,外语天赋极高,本因是旧时代千金小姐的她,在经历了荒诞年代的苦难之后,和先生钱钟书、女儿钱瑗像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样,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杨绛先生的描述中,阖家团圆的日子安之若素,云淡风轻,金钱的诱惑、名利的光环都被摒除在外,他们甘当一个长期身居陋室、吃苦耐劳、只知埋头做学问的中国知识分子。
如今,浮华与名利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人们纷纷热衷于“上头条”“上热搜”,为了在某热门榜单上夺下一席之地而争得“头破血流”,相比之下,在生活中几近“隐身”的杨绛先生像个“另类”。在媒体们绞尽脑汁想要登门采访的无数次请求中,杨绛先生始终闭门婉拒。每年生日的这一天,杨绛先生也选择以“躲避”的方式,安静度过。九十岁寿辰时,她曾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在百岁大寿时,杨绛曾对比较亲密的几位朋友说,天太热,别来祝寿了,“你们在家替我吃一碗寿面,别麻烦大家了。”
“最才的女”,是钱钟书先生对妻子的最高评价,源于爱,更源于敬重。
杨绛先生留下的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等身的翻译作品。曾在欧洲留学多年的她,留下了许多英法文学译作。为了翻译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精益求精的杨绛先生放弃了从英语、法语等版本转译的途径,选择直接从原文入手,为此,48岁的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耗费十多年心血才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
“她决不拿时间换产量”,著名翻译家叶廷芳曾撰文回忆道,我们这些译者一般每天译2000字左右,杨绛却称每天不过500字。杨绛曾告诉他,“我翻译其实是很慢的,首先要把每段话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个原文句子统统拆散,再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
追求内容传神、译文地道,却不拘囿于字句的方寸之间,文字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读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种审美愉悦感。
在翻译成就之外,杨绛先生创作的剧作、小说、散文也一直是学界持续研究的重要文本。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杨绛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而杨绛却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与她的“认真”密不可分。
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一生节俭。杨绛先生在社科院的助手曾透露,她家里从未装修过,纸要反正面用,还把玻璃罐头瓶带给同事腌制咸菜。
就是这样清贫了一辈子的老人,在90岁那年,拿出了自己与先生共同积攒的72万元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母校清华大学,以“好读书”为名设立奖学金,并宣布,将日后所出版的所有钱、杨二人作品稿酬、版税都投入该基金中。
在出席奖学金的颁布典礼时,杨绛衣着朴素,面带微笑地说,“今天,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一个是去世的钱钟书,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女儿钱瑗,这个奖学金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
“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在一点点慢慢实现。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杨绛先生的所做所言,履行着一名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
先生之笔,于无声处见喜悲;先生之风,绚烂至极见真淳。也许,你我都无法在这个时代活出先生的风骨,所以,我们敬重她,仰望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媒体绞尽脑汁想要登门采访的无数次请求中,杨绛先生始终闭门婉拒。每年的生日,她也总选择“躲避”的方式,安静度过。这些都显示了杨绛先生作为文化人孤傲清高的一面。
B.杨绛先生作为一名翻译大家,每天只译大约500字,而其他译者一般每天译2000字左右,她这种“不拿时间换产量”精神,正体现了她治学严谨。
C.杨绛先生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被公认是她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D.杨绛先生的翻译,都是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原著整段话的愿意表达出来,这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因此读者感受到的是原著之外的一种审美愉悦感。
E.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就是要鼓励和帮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让真正爱读书的孩子,有书读”,杨绛先生生前最大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2)钱钟书评价妻子杨绛是“最才的女”,其才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人生边上,其美如斯”,杨绛先生的“美”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文中说杨绛先生“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又说她“身居陋室,心怀天下”这矛盾吗?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