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启功的治学与创作
吴艳丽
启功先生自称“姓启名功”,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1913年,父亲去世,随祖父生活。家道已经败落得一贫如洗,以致启功无力求学。在曾祖父门生的帮助下,他才勉强入校学习。1933年,21岁的启功虽说没有读完中学,而笔下的书画文章却有了佼佼之色。
20世纪至今,中国艺坛中诗、书、画以及书画鉴定兼擅且多真知灼见者,启功赫然在列。他在鉴定家、书画家之外又有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和诗人之誉,这一切得益于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启功的广博在于他是一位屈指可数的“杂家”。在文艺界受到现代文艺思潮冲击而冷落中国传统文化之际,他坚守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研究,涉足艺术史、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敦煌学、碑帖学、考据学等多个领域。这种广览博取的建树,一方面在于他个人的天赋和功夫——虽然他经历了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毅力未变;另一方面在于家学的浸润,其翰林出身的曾祖父溥良开启的向学家风、祖父毓隆对翰墨书画的沉浸,都潜移默化地打开了启功向学、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心境。
启功是一位踏实的学者,所以他的“杂”非流于浅表而是深入其中并自有方法。例如,他对《红楼梦》的注释,凭借其对满族历史文化、风俗掌故的熟知,对其中扑朔迷离的年代、地点、官职、服装等进行了细致考据和梳理,贡献甚大;对明清两代兴起的碑帖学,他有着开拓性的研究,既重视研究书法形式,又不忽视文辞内容;对于敦煌学,他从字体学、书法史角度研习敦煌写本,并于20世纪中叶与王庆菽、周一良、曾毅公等一起编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唐代敦煌变文作品总集——《敦煌变文集》。而他的自作诗词,也多抒发人生感悟、生活意趣,并融入传统诗词之音韵格律和寄托、比兴等手法。
中国文化讲究圆融通会,艺术亦然。启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并非拘泥于“习得”,更多是“悟得”,这不仅拓宽了他的眼界心境,更将其深化于他的书画艺术之中——舍形似而求神契。
书法创作是启功最大成就之一,其动人之处有二:个人面貌突出与内容多是自创。前者于他在临帖中的得悟。他自幼便刻苦临习各家名帖,如陆机、王羲之,智永、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米芾、宋徽宗等。临习中他不求笔画全似,而求神气活现,在领悟中自得其法,终自成一格。后者源于他在古典文学和诗词上的积累。他的书法作品多书写自作诗词,表达心意、心境,故知晓自己为何而书、书的什么。因此,学界评价其书法:“典雅而具有古韵,饶有书卷气息;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赏者觉得很有余味。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
启功的绘画能很好的体现诗书画境的结合。从小以学画为志向的他,年少时便曾先后拜书画名家贾羲民、吴镜汀、齐白石为师,并受同宗远支的溥心畬、溥雪斋等大师亲传。他的绘画,尤其在其擅长的山水、花鸟中 ,并未过多承袭老师们的艺术面貌,而保持了自己的那一股“文气”——接续元明清传统画理之髓、笔墨之趣、皴染技法,构图严谨、细笔设色,虽拘谨之端倪,但也可见“南宗”之空灵、雅洁之诗意,或“北宗”硬朗刚健之雄浑,再加上自己的诗词款识,富有传统文人之意趣。
如果说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润泽了启功书画创作的底蕴,那么书画创作实践又助他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创性探索。
广博而丰厚的文化积淀、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擅长文献考据,是启功在书画鉴定中的优势。因为有书画实践经验和对书画史的深入研究,他对历朝历代特别是一些著名书画家的风格、构图、笔墨乃至着色特征都了如指掌;因为擅长文献考据,他也能从墨迹之外,诸如题跋、称谓、避讳、背景、史料等文献考据中,综合运用各方面信息做出判断。
在启功书画鉴定方法的背后,还应看到它在学术上的意义——不止于真伪判定,更注重从整理、充实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高度,以及用文物考经考史的角度,有目的地去考证研究。如《〈兰亭帖〉考》《论〈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考》《戾家考》《古代字体论稿》等,这些启功着力数十年的研究和著述,都是其围绕着为书法史、绘画史建立丰厚的材料基础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他还总结出在书画鉴定实践中容易使鉴定不公正的七个方面:皇威、挟贵、挟长、护短、尊贤、远害、容众,前三者来自权威的压力,后四者源于鉴定者的私心,以告诫世人。
启功还着力于书法理论及其他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如他的著作《论书绝句一百首》以诗的形式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研究书法的理论系统,其中包含了他在实践中总结的对书法结字、用笔的独到见解。
如同他的斋号“坚净”,启功不仅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也在开创中拓展着中国文化的研究,同时传统文化的素养又对他人格和性情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启功身上,所应感佩的是其于文化中的静静耕耘,是融会贯通处显示出的文化眼光和力量。
(选自201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启功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家境十分贫寒,没有钱上学,他后来能勉强入校学习,是靠着亲友的资助。
B.在青少年时期,启功学习十分刻苦,尽管没有读完中学就辍学了,但他笔下的书画文章已经初显佼色。
C.启功博采众长,他的研究涉及书画、教育、文学、戏剧、艺术史、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敦煌学、碑帖学、考据学等多个领域。
D.涉猎广泛并非浅尝辄止,而是用广博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内功,启功从事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都卓有成效。
E.启功还着力于书法理论及其他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并指出书法领域不公正的七个方面,有些来自权威的压力,有些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小题2】启功的书画创作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传记,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这篇传记作品是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8 06:0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 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 6.4 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 1.8 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 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 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 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 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 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 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 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 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 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 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 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 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 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 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 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法制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 6.4 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 说明受访者会严格执行政府政策。
B.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C.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 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小题3】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l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通而后专门。”
B.***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到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学士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本文选取***在湖南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现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小题3】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卢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权主义作家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从1921年2月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起,庐隐真正从事文学创作不过13年。但仅就小说创作而言,她便有近80个中、短篇及4部长篇问世,堪称“五四”女作家中的第一高产作家。

遗憾的是,因为早逝,庐隐的文名渐渐被后人遗忘,作品多散佚于各种媒体中,难见全貌。重温她的文字,将她的人生与作品进行联想,渐渐地,一个鲜活的庐隐向我走来。正如书集封面上穿着旗袍的庐隐,年轻聪慧,目光深邃,想象着未来,却在眉宇间留下人生问号,让后人去解读、去品评。

站在女权主义潮头

“妇女解放的声浪,一天高似一天,但是,妇女解放的事实,大半都是失败。”庐隐是“五四”时期最早的女权主义作家,她对女权的认识超越了时代。

对于当时流行的各种“妇女解放”,庐隐有异常犀利的批评,“拿我们妇女运动过去的事实,和人家欧美对照看,我们简直是耍猴戏,模仿人家的样子,耍耍罢了”,“女权的学说尽管像海潮般涌了起来,其实只是为人类的历史装着好看的幌子”,她更倾向于实际的解决方案,即“解放二字是空洞的,必定要想出具体的方法,使解放的理论,进到解放的事实”。

正是这种认识,使庐隐的写作超越了同时期陈衡哲、冰心、凌淑华、苏雪林等,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精神独立的礼赞

在现代文学史上,庐隐的名字是和爱情小说相连,她的率真带着浓郁的自我色彩和爱情底色。她在小说《海滨故人》中,勾勒了五位女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婚恋态度:有的渴望爱情却害怕婚姻,摇摆不定;有的爱情受骗后,遁入佛门,一蹶不起;有的嫁得如意君,就放弃理想,“小鸟依人”,成为男人眷养的“金丝雀”。而书中主人公露莎即庐隐的“影子”,她始终坚持做自己的,思考着人生未来,“十年读书,得来的只是烦恼与悲愁,究竟是知识误我?我误知识?”

茅盾评价它是一部“反映了当时苦闷彷徨的站在享乐主义边缘上的青年心理”的小说,既折射了女大学生在五四退潮期因为封建礼教、家规、世俗对女性不公平并造成不幸遭遇的隐忧和苦闷,同时也是现代文学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小说中言及的女大学生爱情困惑依然在当今社会延续,庐隐倡导爱情自由,为爱做主,追求自我和“精神独立”,仍在当今有其现实意义。

一路燃烧才是真的人生

在作家谢冰莹眼里,庐隐是一个很痛快的人:“高兴起来,就哈哈大笑;烦闷的时候,就痛饮几杯;伤心的时候,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毫不顾到什么环境不环境”(谢冰莹:《黄庐隐》)。

庐隐的“痛快”还表现在她“行云流水”的语言风格,她写作时把读者当作倾诉的对象,有一说一,实话实说。她说她自己“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因为一切的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而也是我写文章唯一的对象,但在实际生活上,我却是一个爽朗旷达的人。”“只要我什么时候写文章,什么时候我的心便被阴翳渐渐遮满,深深的沉到悲伤的境地去,只要文章一写完,我放下笔,我的灵魂便立刻转了色彩……(《庐隐自传》)”。

于是,庐隐坎坷多舛的命运,与坚韧倔强的个性,以及温婉中蕴含浅愁的文风,在与社会抗争的过程中,她一路高吟,一路呼啸,一路燃烧,走完其不平凡的一生。纵使时光流逝,她这朵盛开在民国时期的野蔷薇,依然引人注目。

历史不会忘记真的庐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事( )
A.卢隐堪称五四时期第一高产作家,近80个中、短篇及4部长篇问世,其作品和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B.针对妇女解放问题,卢隐批评打着幌子的各种女权运动,她支持妇女解放要有具体的解决方法,让理论得到实践。
C.《海滨故人》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反映女大学生生活的小说。表现封建礼教、家规、世俗给女性生活造成的不幸遭遇。
D.卢隐在女权方面所倡导的爱情自由的精神,以及追求自我和“精神独立”的理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卢隐于1921年2月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仅仅持续了13年文学创作后便英年早逝。
B.卢隐以爱情小说为主,用爱情故事来思考人生和未来。她的小说《海滨故人》描写五位女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婚恋态度及人生抉择。
C.卢隐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高兴就哈哈大笑,烦闷就痛饮几杯,伤心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无所顾忌。
D.卢隐的作品中具有“行云流水”的语言风格,她写作时把读者当作倾诉的对象,在文章里表露自己的伤痕和痛苦,温婉中蕴含浅愁。
【小题3】文章末尾说“历史不会忘记真的庐隐”,结合文章分析“真的庐隐”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墨西哥发现提及2012预言的玛雅文字新记录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古玛雅人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公众都对这一预言予以极大关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承认,他们发现了第二个提及2012年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字记录。这一记录是在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刻在一块砖块上。
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在此之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一件提及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物,即在墨西哥湾塔巴斯科的托土盖罗发现的一个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发言人阿托罗-门德兹表示,这个砖碎片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这件文物一直保存在研究所,并未对外展出。在一些网上论坛,专家们对这个被称之为“科马卡科砖”的古玛雅人文字记录进行了讨论。
很多人仍旧怀疑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提到2012年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玛雅铭文专家大卫- 斯图亚特表示:“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提及2012年世界末日的文物,但我仍持怀疑态度。”砖块上的铭文记录了所谓的“历法圆”,这是日子和月份位置的一种组合,每52年重复一次。
砖块提及的日期为第13个Baktun末期。Baktun是一个大约394年的周期,13是一个重要数字,在玛雅人心目中拥有神圣地位。玛雅长计数历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但斯图亚特表示,砖块上的日期同样与过去的一些类似日期相符。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古代的另一个日期,与古典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实际上,砖块上的第三个象形文字似乎是动词 huli,意为他/她/它来了。与托土盖罗发现的石板不同,这个砖块上没有采用将来时的记述,更多的是讲述科马卡科的历史,而不是预言未来。”
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可能是在1300年前刻上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隐含意义。托土盖罗石板提到了可能发生在2012年的事情,这些事情与玛雅人心中的神秘神灵——掌握着战争和创造的Bolon Yokte有关。石板上的腐蚀痕迹和一道裂缝导致一些象形文字几乎无法辨认,最后的一段已经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似乎可以解读为“他将从天而降”。
科马卡科砖刻有文字的一面朝内并且上面涂以灰泥,说明不想被人看到。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一再表示2012年12月末将是世界末日或者将发生改变世界事件的传闻不过是西方人对古玛雅历法的一种曲解。他们一再重申西方的救世主想法歪曲了玛雅等古代文明的宇宙观。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一系列圆圈,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一个圆圈的结束并不代表任何末日灾难。
鉴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将于本周在墨西哥南部的帕伦克考古遗址举行圆桌会议,邀请60名研究玛雅的专家出席。他们将在会上为消除人们对玛雅长计数历中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种种疑虑而展开讨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对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预言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并且人们都相信这一预言的真实性,并且为之不断验证和探索。
B.不论是托土盖罗的象形文字石板,还是科马卡科废墟上的文字砖块,都出自墨西哥,所以墨西哥人在“古玛雅文明”以及“2012世界末日”研究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拥有最权威的研究成果。
C.科马卡科是墨西哥现存的最完好的古玛雅人砖结构寺庙,它出土的雕刻有古玛雅文字的砖块,为当代人研究玛雅预言和文明提供了帮助。
D.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砖块意义重大,它为我们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信息,但这不是研究玛雅文明的唯一。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历史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已经发现科马卡科废墟砖块很多年了,之所以没有向世人公布,是因为其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未获得有把握的结论。
B.关于玛雅人预言,人们莫衷一是,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大卫- 斯图亚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支持“玛雅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
C.大卫- 斯图亚特对科马卡科砖块上铭文所记录的“历法圆”是非常认同的,但同时他又提到砖块上记录的时间也可能与过去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日期有关。
D.斯图亚特表示:科马卡科砖块上提及的日期Baktun或许可以作为证明“世界末日论”的证据,但动词huli在暗示我们它讲述的是历史而非预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专家们认为,由于缺少研究资料,再加之学术思想的偏狭,西方学家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存在着曲解。
B.依据石板上已几乎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为“他将从天而降”的解读,我们可以判断,科马卡科砖块是在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历史往事,而不是在预言后世。
C.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的一系列圆圈的观点可以印证砖块提及的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
D.在帕伦克举行的会议旨在对玛雅长计数历进科学论证,将会平息互联网上对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需要自身的坚持和创新,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形式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趣味。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  )
A.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B.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C.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D.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E. 三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更具鲜明时代特色。
【小题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