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小题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2 04:0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
(节选自2010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C.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小题2】(小题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C.“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D.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
【美】约翰·洛克菲勒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或许都会愿意重拾记忆的片段,讲述那些大大小小的耕耘与欢愉。我正在变成这样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在本书中,我将记录下一些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和事。在某种程度上,我所交往的是这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我所要记录的事件对我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们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如何把握公开个人隐私的尺度,或者说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攻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过度地暴露自己的经历会有自大的嫌疑;而保持缄默有时更会招致误解,因为人们会认为你没有辩驳的理由。
我并不习惯将我的个人生活公之于众;但家人和朋友认为我有必要对一些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做一些澄清,我觉得我应该听从他们的建议,同时也重拾生命中的一些珍贵记忆。
撰写这本回忆性质的文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如果人们传言的事情有十分之一是真的,我那些能干、忠实的朋友一定会觉得蒙受深冤,他们中很多人已经与世长辞。而我自己本来已经决定保持沉默,相信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真相会昭白于天下,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裁决,但既然我活着,并且可以证明一些事情,似乎我应该澄清这些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我确信它们仍未得到充分的了解。所有这些关乎逝者的声誉以及生者的生活,公众在做出判断之前,有权利了解第一手的资料。
着手写这本回忆性质的文字时,我并没有希冀将它出版成书。我甚至没有把它当成一部非正式的自传,更没有考虑顺序、完整性的问题。
聊起多年来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与同事,我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同时也意识到:虽然这些记忆对我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但是长篇大论会令读者厌烦,所以我只提到了其中一些朋友,正是他们造就了我商业上的成功。
(摘自约翰•洛克菲勒《窥见上帝秘密的人•序》)
提起芝加哥大学这所年轻的学府,威廉•雷尼•哈颇博士的身影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倾情奉献为芝加哥大学创造了前景无限的未来。
芝加哥大学建立后,哈颇博士担任第一任校长。芝加哥大学的目标是聘请最优秀的教授,创办一家完全不受传统约束,遵循现代化的理念的大学。哈颇博士在芝加哥以及中西部民众中筹集到了几百万美元的资金,并获得了当地一些领袖人物的赞赏。这是哈颇博士的过人之处,他不仅获得了物质上的资助,而且得到了忠实的拥护,引发了强烈的个人兴趣——这意味着最大程度的帮助与合作。而哈颇博士的成就远远超过他自己的想象。他在大学教育上的崇高的理想引发了中西部地区推进高等教育的思潮,推动了个人、宗教组织、立法机构的共同行动,做出了行之有效的举措。现在的人们或许再也想象不到目前地区在大学教育上的成就在多大程度上应该间接归功于这位仁士的智慧。
哈颇博士不仅学识渊博,管理才能出众,而且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哈颇博士和夫人时不时会到我家做客,这正是我们家庭生活的愉快经历之一。在生活中,哈颇博士也是最令人愉悦的好朋友。
能为由哈颇博士担任校长的芝加哥大学捐资,我倍感荣幸,然而报道总是将事情描绘成哈颇博士是通过我们的私交才获得这些捐赠。这个话题为漫画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在有的漫画里,漫画家描绘哈颇博士闯进我的办公室,而我正在埋头从报纸上剪优惠券,一看到他,我立刻丢下手头的事情,从窗户落荒而逃落;在有的漫画里,哈颇博士像俄罗斯故事中的狼一样,紧跟在我后面,我想要与他拉开距离唯有丢下一张一百美元的支票,而哈颇博士便会停下来捡。
这些漫画带着调侃的意味,虽然其中一些确实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对哈颇博士来说,这从来都不是一种幽默。这些漫画对他是种深深的侮辱,如果他仍在世,他一定会很开心听到我现在所说的话,那就是,在他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他从未书面也从未口头向我索取过一分钱。无论是日常的交往还是在家中促膝长谈时,我们的话题从来都没有涉及芝加哥大学的财政问题。
(摘编自约翰·洛克菲勒《窥见上帝秘密的人》第七章)
【相关链接】
约翰·洛克菲勒(1839.7-1937.5),实业家、慈善家。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亿万富豪和全球首富。创办了顶尖的芝加哥大学与洛克菲勒大学。其家庭出资建造了联合国总部大楼、洛克菲勒中心等纽约市地标建筑。洛克菲勒坚信人生要“尽力地赚钱,尽力地存钱,尽力地捐钱”。
(摘自维基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写作这本自传主要是为了“重拾记忆的片段”,并未考虑出版事宜,故而写的只是那些让自己“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的一些朋友。
B.洛克菲勒写作时,特别考虑读者的感受,对作者来说,有些回忆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但也绝不长篇大论,一切以读者需要为目的。
C.哈颇博士担任校长的芝加哥大学轻易就能得到洛克菲勒的捐款,根本不需哈颇当面开口索要,主要就是因为两个人的私交很好。
D.从材料叙述的故事中,读者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叱咤商海的亿万富豪形象,而是一个平和、坦诚甚至有些絮絮叨叨的古稀老人形象。
E.亿万富豪和慈善家的洛克菲勒努力践行“尽力”“赚钱,存钱,捐钱”的信条,这也启发了读者创造财富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2)洛克菲勒有哪些动力撰写自传《窥见上帝秘密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者说“长篇大论会令读者厌烦”,但在写与哈颇博士的交往时却不厌其详。请结合材料简述这样写的原因。
(4)材料中,约翰·洛克菲勒讲述的经历中隐藏着成功的秘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他成功原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费孝通:“自将磨洗认前朝”(张冠生)
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一名在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界领跑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健将,跑上最后一段路的时候,费先生说了一句话:八十岁了,才知道八岁的时候该看什么书。费先生认为自己从幼年时就接受新学教育,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训练。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下功夫“补课”,很多内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费先生把《论语》放在手边,带到实地调查的路上。他写怀念恩师的文章,从《论语》中找到了题目:人不知而不愠。顺着《论语》精神脉络的延伸,他读起了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国史大纲》……费先生从精神上感到了钱先生的亲切,感到作者在向他走来。他回忆说,钱先生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自己也正好在这三个地方,但是两人一直没有交往上。
直到进入21世纪,到了暮年,为了补课,费先生看起了钱先生的书,越读越觉察出彼此思想上的亲近、想法上的相通。比如,钱先生是个热衷于“天人合一”的学者。费先生也认为,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他觉得,用钱先生主张的“天人合一”去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费先生想写写钱穆,写自己何以如此晚了才好好读起钱穆的著述,想到的题目仍出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
大体是在同时,费先生又读陈寅恪。费先生表达过对陈先生生性耿直、坦荡的仰慕,称道陈先生继承了旧知识分子“士可杀不可辱”的劲头,深为陈先生没有熬过“文革”而惋惜。费先生说,读陈寅恪的书,想到了一个词,叫“归宿”。他自问:陈先生的归宿是“前朝”,自己的归宿是哪里呢?恍然间,心底冒出了“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诗句。他想再写一篇《学而时习之》。
费先生的“学而时习”之所,在书房,也在田野。他去调查太湖水的污染、治理、开发情况,走到了宜兴。在著名的紫砂村的一个农户家,他饶有兴致地观看紫砂壶的手工制作过程。看着工作台上壶身的旋转,费先生目光里是由衷的羡慕,他轻声问那女工:“你收不收老徒弟呀?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
在无锡,市长拿着费先生赠阅的新著问:费老,您的书里的例子和数据,都是怎么来的?费先生说:“都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
太湖调查工作结束了,回北京的火车上,费先生还在想太湖。他说:
我在想“太湖精神”,想了八个字:汇纳百川,润泽万民。我想多懂一点水……太湖就是这样。过去水多好啊,润泽万民,没有去想让人感激。有时候,不光没有感激,还要污染它。可是太湖并没有因为被污染而停止润泽万民。水的品行多好啊。
有人建议费先生把想法写成文章。费先生谈兴更高,从写文章说到教书:
教授的本领在旁白。写了文章,拿到课堂上去念,不算稀奇。要用旁白把正文里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烘托出来,提高一步。旁白比正文好。正文的写作常受拘束。光有正文,传达不出旁白的东西。有的教授只能上课念讲义,那成什么教授啊。要会旁白才好。
类似的微言大义,费先生有很多。说者有意,也希望听者有心,能听懂那些不宜说破、不想说破、不能说破的话头中藏着的正文和旁白。有机会常听费先生说话,可以体会到一种智慧的快乐,是上好的课堂。正文精彩,旁白更妙。
费先生的绝妙旁白,来自他的聪明,也来自他的用功。出门调查一圈,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就多出好多题目:新城加旧城;生态循环;效应交织;垃圾处理;农民要读书;现代化的负效应;做人之道;为别人着想;调适自己的感情;感受别人的感受;规矩与出格……一个个题目活跃着费先生的脑细胞。不久,就有新的正文、新的旁白。
费先生有个特殊的本领,晚上躺下后,能把白天里写的文字在大脑“屏幕”上很完整地过上一遍,琢磨哪里欠缺,需要补充;何处不妥,有待修改。同时,他也能把尚未落笔的腹稿显示在大脑“屏幕”上。在这个天地里,他劳作,他快乐,他年轻,他灵动,他左右逢源,神思如涌。精神上可以为友的贤者,一个个向费先生走来。孔夫子、钱穆、陈寅恪、费达生、吴文藻、潘光旦、梁漱溟、储安平、李慎之……费先生也以奉为上宾的心情向他们一个个迎去,倾心长谈。 (摘自《晴耕雨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费孝通和钱穆一样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天人合一”去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B.费孝通把《论语》放在手边,带到实地调查的路上,他不论是写怀念恩师的文章,还是写怀念故友的文章,文章的题目都是从《论语》中寻找到的。
C.“八十岁了,才知道八岁的时候该看什么书”,费孝通从小接受新学教育,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训练,人生最后几年,他专门补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
D.费孝通搞研究的地点,不光在书房,还在田野,他搞实地调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好多调查过程中想到的题目,这主要表现了费先生的聪明。
E.费孝通除了向钱穆、陈寅恪等人学习,还深入民间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不仅体现了韩愈倡导的“圣人无常师”,也体现了一代学者的广阔胸襟和治学精神。
【小题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费孝通谈到教书时提及“正文”与“旁白”,在他看来怎样对待这两者才算是好课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费孝通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悼朱光潜先生 李泽厚
朱光潜先生逝世了,我应该写点什么,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凌晨四点钟,我坐在屋里发呆,四周是那样的寂静。
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五十年代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意他的美学观点。这大概好些人知道。但是,我和朱先生两个人一块喝酒,朱先生私下称赞过我的文章……这些却不一定有许多人知道。那我就从这写起?
我那第一篇美学文章是在当时批朱先生的高潮中写成的。印出油印稿后,我寄了一份给贺麟先生看。贺先生认为不错,便转给了朱先生。朱回信给贺说,他认为这是批评他文章中最好的一篇。贺把这信给我看了。当时我二十几岁,虽已发了几篇文章,但毕竟是言辞凶厉而知识浅薄的“毛孩子”。这篇文章的口气调门便也不低,被批评者却如此豁达大度,这相当触动了我,虽未对人常说,却至今记得。贺先生也许早淡忘了,但不知那封信还在不?当然,朱先生在一些文章中也动过气,也说过重话,但与有些人写文章来罗织罪状,夸张其辞,总想一举搞垮别人,相去何止天壤?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朱先生那半弯的腰,盯着你看时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带着安徽口音的沉重有力的声调,现在异常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因为自己懒于走动,我和朱先生来往不多。在“文革”中,去看过他几次。我们只叙友情,不谈美学。聊陈与义的诗词,谈恩斯特·卡西尔……虽绝口不涉及政治,但我当时那股强烈的愤懑之情总有意无意地表露了出来。我把当时填的一首词给朱先生看了,朱先生却以“牢骚太盛防肠断”来安慰、开导我。并告诉我,他虽然七十多岁,每天坚持运动,要散步很长一段路程,并劝我也搞些运动。朱先生还告诉我,他每天必喝白酒一小盅,多年如此。我也是喜欢喝酒的,于是朱先生便用酒招待我,我们边喝边聊。有一两次我带了点好酒到朱先生那里去聊天,我告诉他,以后当妻子再干涉我喝酒时,我将以高龄的他作为挡箭牌,朱先生听了,莞尔一笑。
“文革”后,朱先生更忙了,以耄耋之年,编文集、选集、全集,应各种访问、邀请、讲学、开会,还要翻译维柯……于是我没再去朱先生那里了。最近两年,听说朱先生身体已不如前,但我消息既不灵通,传闻又时好时坏,加上自己一忙,也就没十分注意。
如今,一声惊雷,先生逝去。回想起当年情景,我真后悔这十年没能再去和朱先生喝酒聊天,那一定会痛快、高兴得多。但这已经没有办法了,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复。只是记忆和感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活在人的心底。而这也就是死亡所不能吞噬的人类的有活力的生命和生命的活力。
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晨五时匆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和朱光潜先生曾有过激烈的论争,学术见解也不甚相同,但在作者心中对朱先生却仍充满了崇敬、爱戴之情。
B.作者年轻时知识浅薄、牢骚满腹,写文章也是言辞凶厉、傲慢自大,他为自己对朱光潜先生造成的伤害懊悔不已。
C.本文采用倒叙手法,抓住典型细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朱光潜先生崇高的品格,表达了深沉的悼念之情。
D.“文革”中作者与朱光潜先生会面时只叙友情,不谈美学,既有当时政治气候的原因,也有两人观点相悖的原因。
E.作者认为朱光潜先生的人品、人格以及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学术风格,并最终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美学大家。
(2)在这篇悼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
(3)作者与朱光潜先生曾经激烈地相互批评过这一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朱光潜先生对“论敌”的态度给你哪些启迪?请你结合文本分条陈述。(8分)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
①杜维明:其实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特色,比如像经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乃至美学、文学批评、画论、文论、诗论,还有中国的史学,波澜壮阔。各种研究都跟国学的特色有关系。所以我觉得,要想了解国学发展过程,我们不要过于狭隘。另外我还想到,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我们要尊重它、理解它。西方的学者对莎士比亚,对圣经,对古希腊的哲学尊重理解,把这当作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条件,这有什么可争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学就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学问。事实上,各国都有它的国学。美国的国学应是美国研究,德国有独特的哲学,英国有深受爱尔兰影响的文学。比如爱尔兰人说英国给我们的是语言,但是我们给英国的是文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国学的观念有相当深刻的现代意义。
②陈来:刚才您举了很好的例子。国学不仅是在现代西学冲击下对固有的知识体系的一个简称,同时也是因为这个固有的知识体系里面它有一些内在的脉络,一些固有的体系结构,而对此并不是可以用西方的文史哲的划分来简单对应的。它有它固有的意义。我想补充的是,国学作为传统学术,是一分为二的。五四以来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从消极的方面,去找它的毛病,想用这个办法去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但是现在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对待传统文化,是要从积极的方面入手,冯友兰先生就讲过这个意思。我们今天提国学这个概念,一方面要把它变成一个象征符号;更重要的是要从里面发扬它积极的成分来结合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来,以发展我们今天的人文智慧,来解决我们今天面对的社会文化课题。所以不是一说国学就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肯定,这是一个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其次,五四以来我们对于国学有过很多的批判,对于其中那些今天看来比较偏激的成分,我们要逐步地把它加以修正,加以反思;但是另一方面今天也有一些狭隘的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提法出现,这一类提法我想我们也要有所当心。
③杜维明:我也有同样的顾虑。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各种不同核心价值之间的对话;还有就是轴心文明的对话。把儒家当做一枝独秀是站不住的。首先,我根本不相信儒家在中国有过一枝独秀的历史。了不起的就是汉代的独尊儒术,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批判以儒学为控制手段的公孙弘是“曲学阿世”。在汉武帝的内心世界里面,方士、阴阳的东西有很多,不能说是信奉儒家的皇帝。即使大儒董仲舒的思想里,也有一种综合,儒、道、法、阴阳家都包括在内。从二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的精神世界中,了不起的大思想家不一定都是儒家。我相信,有史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是玄奘,唐朝对玄奘极为尊重,能够组织三千多人来参加翻译的大工作。第二,我认为儒家的批判精神,必须要成为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我可以肯定地说,儒家任何一个价值,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种理念都可以积极地被批评。第三,再严格地说,儒家没有教条。所以总是要有所争议。
【小题1】(小题1)阅读第1段,下列有关“国学”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A.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乃至美学、文学批评、画论、诗论都是国学研究的范围。
B.要想了解国学发展过程,应该开阔视野,如果局限于某家某派,就会显得过于狭隘。
C.一个人只要尊重民族的重要经典,同西方一样,我们就把他看成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D.从不同角度看,国学就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学问,国学的观念有相当深刻的现代意义。
【小题2】(小题2)(小题2)细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的顾虑”的对象是今天也有一些狭隘的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提法出现。
B.司马迁不是一个独尊儒术的历史学家,这从《史记》这部史书里可以看出。
C.唐朝对玄奘极为尊重,组织很多人翻译佛经,说明唐朝不是一个独尊儒术的朝代。
D.儒家具有批判精神,儒家没有教条,所以儒家只有在自我批评中才能前进。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