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小题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22 04:0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这次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共享单车的起源。现今,共享单车在全球遍地开花,但是发展得都不尽相同。
有数据显示,西雅图市的斜坡道路是该计划夭折的重要因素;纽约市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在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又比如,巴塞罗那的Bicing每年赤字竟高达1200万美元,与Bicing同属难兄难弟的还有伦敦公共自行车系统……
与众不同的是,法国成了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共享单车项目的国家。最为著名的案例应数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便宜,当然,该系统运转良好还离不开资本及政府的配合——通过与德高广告公司合作。
(摘编自《共享单车在中国很火热在欧美日子并不好过》,新浪综合,2017-03-22)
材料二
只有共享的旗帜,没有共治的思路,“骑得更远”只会是一句口号。从媒体报道来看,共享单车的管理涉及到两个职能部门,交通部门大多持开放心态,城管部门大多是谨慎口吻。共享单车的管理乱局,其实也是新的“公地困局”。反正道路是公共资源,企业可以乱投放,骑者照样乱停靠。当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管理上,大家,包括骑行者,也应该为文明骑行做些什么。要共享,得共治。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是社会治理共识的形成。
(摘编自《商报评:如何让共享单车骑得更远?》,深圳新闻网,2017-3-23)
材料三
近日,深圳蛇口湾厦山公园出入口,出现了大批被人为破坏的共享单车。面对堆积成山的共享单车,从事此领域的企业,显然难逃其责。无论是提供共享单车的企业、参与享受共享单车便利的个人,还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面对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享单车,反思的视野目前尚停留在那辆街头的单车上,倘若承认我们共享的不只是一辆单车,而是一种社会运转的思维,那么就需要将反思的视野放得再宽阔一些,去关注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信任、规则与秩序。
(摘编自《共享单车应真正体现共享思维》,《人民网·观点》,2017-03-19)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起源于荷兰、推广到全球的共享单车已经出现两极分化:不是亏损严重而夭折,就是发展良好大赚特赚。
B.材料二提到,交通和城管两部门面对共享单车管理难题持有不同态度,反映了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现实。
C.材料二认为要共享,就得共治,共享的旗帜和共治的思路缺一不可,共享单车持续发展必须在社会治理共识形成之后。
D.材料三认为如果缺乏社会良性运转所需要的信任、规则和秩序,共享单车当前面临的管理难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小题2】西方国家共享单车现状对我国共享单车发展有哪些启示?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
【小题3】材料二和材料三一致认为,要突破共享单车的管理困局,这个领域的企业、公共管理者和享受此便利的市民都有责任。针对“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分别从企业、公共管理者、市民这三个层面你能想出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请分条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有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钏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钏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钏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钏,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钏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了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做的最有影响的工作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也成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这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进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有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被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去给俞平伯送钱。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那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1期)
【小题1】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一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第③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哪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请联系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3

押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北京时间2014年3月18日宣布,他们发现了被爱因斯坦称之为“时空涟漪”的宇宙原初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进而可以有力证明暴涨理论的可靠性。早在几年前,就有科学家预言,由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可能会作用于宇宙微波背景,并且留下暴涨的证据。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宇宙大爆炸理论早已站稳了脚跟,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可靠性。宇宙是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原初宇宙的直径只有10-35米,经过138亿年的膨胀,直径已有800多亿光年。然而,从无穷小的尺度到无穷大的尺度变换,如果以目前宇宙膨胀的速度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物理学家阿兰·古斯最早提出了宇宙暴涨的假设,从大爆炸之后的10-36秒开始持续到10-33秒到10-32秒之间,宇宙空间膨胀了至少1078倍,可见这次瞬间的膨胀有多么剧烈。

暴涨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宇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主导理论,理由远不止于此。宇宙自其诞生后大约38万年以来便充满辐射,这种粒子背景被称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在对CMB的测量中,科学家发现原始光温度几乎是均匀的。在非暴涨模型下,宇宙不同部分的温度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达到均衡。然而,目前宇宙的年龄被锁定在138亿年,在宇宙学中,这个年龄实在太年轻了。因此,目前为止宇宙空间是无法达到光温度的均衡的。暴涨理论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所有的物质最初都从相同的地方以相同的温度开始,由于突然加速膨胀,因此不同部分之间只有微小的温度差异。

根据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宇宙从一个很高的温度下降之后,应该有大量的磁单极子,然而我们始终没有观测到它们的身影,即便存在,也可以想象它们非常稀少,这又产生了一个悖论。可同样,暴涨提供了一种说法,因为暴涨可以把原本存在的磁单极子稀释掉了。

此外,暴涨理论还能表明,为什么今天观测到的宇宙是近乎平直的。想象一下,宇宙就像一个被吹得无穷大的气球,它的表面看上去就像一个非常平坦的平面。甚至宇宙形成的内部结构也可以用暴涨理论来解释。所有星系形成之前的种子于暴涨时期的量子涨落。那个微小到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涨落后来被万有引力放大,从而出现了恒星和星系。

早在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他同时指出这种现象将极其微弱,人类恐将永远也无法探测到它。微波背景辐射是光子,光子具有偏振性,它分为两类,一类就好像有源,比如一个电荷引起的电场,是向外发散的,也叫E模式;另一类则没有源,呈旋涡状,这也被称为B模式。而暴涨时期产生的引力波会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旋涡,也就是B模式的特殊偏振。因此,只要找到引力波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的特殊印迹,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暴涨理论存在的直接证据。研究人员在适合观测宇宙大爆炸微弱余波的南极,发现了比预期中要强烈得多的一个B模式极化信号。用三年多的时间检验这些数据,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证实是由引力波留下的。

仅仅看到暴涨理论的优势,也就不存在物理学家对此的争论。事实上,暴涨理论自身还存在重要的谜团没有解开。

(选自胡珉琦《“时空涟漪”力证宇宙暴涨》)

【小题1】下列对“时空涟漪”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空涟漪”指的是宇宙原初引力波,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它的存在是为了证明宇宙暴涨理论的可靠性。
B.100多年前,爱因斯坦预言 “时空涟漪”现象将极其微弱,人类将永远也无法探测到它。
C.科学家基于爱因斯坦的假设,最终在南极发现“时空涟漪”的存在,只是其存在的强烈程
度远不如预期。
D.科学家预言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引力波有作用于宇宙微波背景的可能并留下暴涨的证据,这为人们寻找“时空涟漪”提供了便利。
【小题2】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暴涨理论“能成为宇宙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主导理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原初宇宙的直径只有10—35米,而现在宇宙的直径已有800多亿光年,以目前宇宙膨胀的速度来看,138亿年的膨胀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而宇宙暴涨的假设能解释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宇宙膨胀是多么剧烈。
B.在非暴涨模型下,宇宙不同部分的温度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因而目前年轻的宇宙空间是无法达到光温度的均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暴涨理论给出了不同部分温度差异很小的解释。
C.微波背景辐射是光子,光子具有偏振性,暴涨时期产生的引力波会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漩涡。
D.宇宙从一个很高的温度下降之后应该产生大量的磁单极子,但是科学家始终没有观测到,暴涨理论认为这些磁单极子在暴涨过程中被稀释掉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暴涨的假设增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可靠性,而“时空涟漪”的发现又有力地证明了暴涨理论的可靠性。
B.所有星系形成之前的种子于暴涨时期的量子涨落,这样的涨落后来被万有引力放大,从而出现了恒星和星系。
C.今天观测到的宇宙是近乎平直的,因为暴涨使得宇宙像一个被吹得无穷大的气球,使它的表面看上去非常平坦。
D.微波背景辐射具有偏振性,因此找到引力波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的特殊印迹,就可以找到暴涨理论存在的直接证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开放包容中培养理想、抱负和情怀
——访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历史上由陈嘉庚先生捐资始办的厦门大学经过发展、积淀,如今学校特色鲜明,还被誉为我国最美丽的几所大学之一。日前,记者到厦门大学,就培养高质量人才等问题专访该校校长朱崇实。
记 者: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怎样认识并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朱崇实: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追求并保持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同时,尊重、理解、接受多元文化。厦门大学从办学伊始就是开放、包容的学校,就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和行动。建设一流大学应该以一流学科为抓手,大学的基本元素是学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强势学科,把学科办出特点,才能把大学办出特色;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的理念要先行,中国的大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应该有世界眼光。在此基础上,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做出大学应有的贡献。
我们学校积极走向世界,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一个占地900亩的分校,成为我国第一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学校已经在今年2月正式开学,目前有1300多名学生在读。我们将全力办好马来西亚分校,把分校建成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教育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11月3日,在北京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来西亚联合新闻声明》称,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新的里程碑,将为当地社会培养急需的优秀人才,夯实中马关系的民意基础,深化中马两国友谊。
记 者: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的基础是什么?
朱崇实:我们的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健全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自觉奉献精神的人。当年陈嘉庚先生捐出所有的家产兴办厦门大学,其背景就是祖国贫弱,受人欺负,他以自身行动倡导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提倡培养“伟大人格之人”。我们学校办学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校歌中“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的歌词,就是引导青年学子要有大爱之心。
青年学生有理想、有追求的基础在于有本事、有本领,特别是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从抓好每一堂课、每个学习环节入手,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记 者:我在厦门大学校园的林间道路边,看到几名学生在弹钢琴,这为美丽的校园又增添了亮色。您怎样看待校园文化建设?
朱崇实:一所一流大学仅仅有美丽校园还不够,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美好校园。“好”体现在内涵上,就是和谐、友爱、充满活力的校园,我们积极为学生们提供体育和艺术设施,让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
记 者:在电子阅读风行的情况下,您认为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读书?
朱崇实:在学校一有机会,我就提倡学生们多读些纸质书,多读些中外经典类的书。读书不只是系统地读,还要认真地读,坚持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面对知识爆炸和电子读物,一些学生学习采取实用主义,结果知识碎片化、零碎而缺乏系统;一些学生对知识浅尝辄止,只知其一,不想知其二。这些都是读书人最忌讳的。虽然摄取知识的渠道多了,青年学生仍然应该坐得下来,多读几本书。
(2016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董洪亮)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陈嘉庚先生捐资始办的厦门大学,创办之初就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即在开放包容中培养有理想、抱负和情怀的有用人才。
B.朱崇实认为,厦门大学要有世界眼光,有一流的办学理念才能建设出一流的学科,办好了一流的学科才能建设一流的大学。
C.培养学生的理想、抱负和情怀的基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宏阔的国际视野,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D.建设一个美好校园,不只在于校园环境优美,更在于其内涵发展,就是要创建一个和谐、友爱、充满活力的美丽校园。
【小题2】作者说“厦门大学经过发展积淀,如今学校特色鲜明”。那么,厦门大学有哪些鲜明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关于读书,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有哪些主张?你是否同意这些看法?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