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柴静
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国,于清华执教,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
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摘编自柴静《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相关链接]
①1992年5月,叶企孙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校园,一代名师叶企孙的铜像立了起来。
②晚年,叶企孙还作了许多科学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抗战期间自己的得意门生熊大填投身革命队伍,叶企孙先生积极支持他报效祖国的行动。他还想方设法在后方搜购军用物资,师生同心协力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B.叶企孙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经史子集,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始终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C.在那战乱烽火时代,叶企孙先生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独到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
D.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叶企孙先生把刚到校教书,资历年纪都不如他的普通教师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后来又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
E.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中间部分又说到“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最后写到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旨在体现叶企孙先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章记述的是叶企孙先生,作者却从李政道、华罗庚说起,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3)叶企孙先生的铜像终于矗立在清华校园里,表明后人对先生的敬仰和纪念。请结合材料,谈谈先生有哪些值得敬仰和纪念的珍贵品质
(4)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先生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2:5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时,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为短小精约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描绘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出传主的人格精神,是人物传记最常用的典型笔法。
B.第二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了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C.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让司马迁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标尺。
D.“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E.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的性格也有多样性,他也曾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努力博取他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梦想。
【小题2】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小题3】文章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小题4】文章中的评述,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事业大有启发与补益。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8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手机网络游戏是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移动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在线游戏。它还具有以下特点:手机游戏都是互联网游戏,同时具备了休闲娱乐、竞技和社交的功能;色彩丰富、画面精美,游戏人物、游戏背景设计立体、丰满;操作方便,便于携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游戏。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每一款迷人的手游都有一个阶段性目标,人们都渴望把做到一半的事情完成,游戏将人类的这一本能开发到极致。它从不同维度、不同时间去对玩家的能力、成果进行排名,刺激玩家跻身排行榜榜首。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敬佩。游戏本身又有简单的赏罚,即便有无限的任务,只要保证参与者的每一个操作都是有奖惩的即时后果,玩家都会在潜意识里对很多无聊、简单的事情上瘾。

玩家在游戏中对自己的角色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获得资产、房屋、能力、伙伴、装备甚至军团、国家、宇宙,还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职业、角色,去杀人、放火、种地、管理国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往往很难实现甚至没有办法实现。游戏中只要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任何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虚拟中获取,包括头衔、等级和荣誉,甚至成为虚拟世界的大人物、大英雄,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遗憾。

(摘编自《手机游戏的吸引力何在》)

材料三: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通常的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其他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即人只有在低级需求满足后才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

(摘编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材料四:

自从电子游戏出现之后,它就成为孩子的“学业杀手”,游戏不断在变,但孩子贪玩的本性没变。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很差,因此极其容易沉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而手机非常便捷,便于上网,危害甚大。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手游都可以免费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花钱来加强自己的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学生挥霍钱财的恶劣情况。在一项调查中,竟然发现一个小学班级里过半的学生都在游戏里花过钱,有的多达几千元。

在游戏过程中,青少年的视力是极其容易受损的,用眼过度、手机闪屏对视力伤害很大。据科学家研究,一个孩子玩手游只要两年时间,近视就会发展到200度到300度。手机与电脑不同,需要低头查看,还会造成孩子颈椎变形。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和元素更是影响青少年心理正常发育的元凶。

(摘自《电子游戏的负面效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网络游戏是由互联网和游戏移动客户端软件共同完成的,它具有多种目的,可持续性是它的特点之一。
B.手机游戏开发出了人的本能,它通过设置一个阶段性目标给人提供动力,刺激人们把做到一半的事情做完。
C.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各种需要都缺乏的情况下,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显得重要,即物质需要最突出。
D.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的主要原因是游戏者难以控制自己贪玩的心性,这对青少年身心造成的危害很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网络游戏集多种科技于一身,功能主要集中于休闲娱乐等方面,因此它比过去的电子游戏更加让人喜爱。
B.因为人容易对简单、无聊的事情上瘾,所有设置阶段性目标和明确的赏罚就会使游戏参与者沉迷于游戏中。
C.手游玩家从游戏操作中获得的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能够弥补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遗憾。
D.如果青少年领悟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就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沉溺于虚拟的事情,有可能摆脱电子游戏。
【小题3】结合材料二、三,概述人们喜欢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1分)
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杜怀超
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
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
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
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
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
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
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
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
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
【小题1】作者写艾草有多个名字,有何意图?(4分)
【小题2】简析文中第五段写“五月洗澡”的仪式中母亲的举动。(4分)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
【小题4】综合全文内容,请概括“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被遮蔽的苦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5】作者在文末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创作媒介,我们这个时代,定义当下的是科技新媒介,但不是科技与艺术简单的拼贴叠加,如同炼金术,两者融合又转化。技术是个微妙的事,过多强调它,你会失去对艺术创作的把握,如果不会技术,在当下或者今后根本没法创作,因为先锋艺术就是不断扩展人的表现手法,例如中生代明星艺术家黑川良一,他不是画家、摄影师、作曲家,但他都会,作品融合这些,还融合编程,但他也不是学电脑的,这是个典型,今后的艺术家必须掌握更多创作手法,否则会被时代淘汰。
材料二:
任何媒介都能成为创作平台,新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新出来的平台,比如手机是新出来的,但几年后它很可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植入你的手腕,“新”肯定是相对的,电话、打字机当时都是新的,现在就不新了。如果我们说VR是新媒体,那过两年肯定就不是了,用VR这个工具来界定VR艺术其实是不妥的。艺术的分野不在于平台,而在于它的概念取向。做个对比会看得更清楚,你提到音乐,不会说这是钢琴音乐,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可以弹中国小调,可以弹肖邦、电子舞曲等等,这个平台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之所以有一个专业叫作开放媒体系,便是说不要界定一个特定的媒介,只做动画或三维之类,要打破这个媒介平台的限制,随时尝试更好或更有意思的平台。“新媒体”这个词语的消失,其实更符合目前我们当代艺术创作的状态。
材料三:
以赛博格(Cyborg)人机一体这个概念为例(在文化语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式的造型,这个纯粹的内体的力量是通过机械改造达成的。而日本的人机一体,视觉上可能非常传统,里面却是高精密机械。而中国的人机一体,到目前为止,其实就是微信。微信其实是透过一个机械装置,联合一个人所有的人脉和人际关系,事业甚至爱情。中国的人机一体,不是说看到一个长什么形状的机械,而是一个抽象的社会结构,孔子讨论的伦理,就是人际之间的这个结构。当下,如果你要靠艺术为生,还是得通过画廊、美术馆、策展人,呈现给公众一个艺术家的形象。
VR的重要性不在于像微信一样成为一个平台,它可以重新激活观看这个事情。100年前老北京拉洋片:一个人推着车子,街上一堆人围在旁边,争先恐后看热闹。其实现在VR展场就是这样,因为一次只能一个人戴眼镜,边上围着一堆人,就很好奇,这就引起一个观看的强烈欲望,而在当代艺术里,观看的欲望早已消失,我们必须承认,甚至在高度概念化的当代艺术作品里,你也不需要观看。比方说一本画册,你只要看这个作品表达什么内容和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艺术里面的观看,已经到了一个危机状态了,所以VR的启示是,重新让我们有一次观看的欲望。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
【小题1】下列选项对文中“VR”这个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VR”作为新媒体,它的运用正在打破媒介平台的限制。
B.“VR”在艺术上的运用,说明这个媒介作为一种创作平台有很大的价值。
C.“VR”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人们对艺术的强烈的观看欲望。
D.“VR”是科技新媒介的形式之一,它的诞生意味着技术与艺术的成功叠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科技和人文的融合,它的具体内涵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语境有关。
B.中国没有研发出人机一体,是因为中国人有与众不同的人际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微信就是我们的人机一体。
C.当下时代的创作媒介,把各种技术性的创作手法运用于艺术中,同时具备了技术与艺术之外,还能反作用于时代的发展。
D.技术的重要性不在于技术本身,在于对艺术能产生多大的价值作用,比如重新激发人们对于艺术作品在观看上的好奇心。
【小题3】根据选文,概括出文中的“VR”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