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朱自清与“有信仰的教育”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受夏丏尊邀请,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当时校长经亨颐在春晖尝试推行教员专任、教学自主、学制改革,同时聘请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到春晖任教,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走向春晖……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映在湖里。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觉得自己小了。”这种美的感受让朱自清领略到“真正的生活温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醇厚的情谊更使他觉得这是“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都是朱自清在春晖结成的莫逆之交。
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让教师先找学生谈话。教师责备自己有负于自己的职责和学生家长的托付,学生则更痛心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老师的教导、家长的期望,流下悔恨之泪,因而当即作了深刻检讨。教育目的既已达到,就将处理的全权交给学生协治会。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朱光潜教英文,与朱自清身材相似,性情相投,许多人以为他们是兄弟。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就是在朱自清、夏丏尊的鼓励下写成于春晖。朱自清极力鼓励朱光潜在学生中作讲演。朱光潜起先不肯答应,恐怕讲得不好,但经不住朱、夏的一再鼓励,就在春晖中学规定的“五夜讲话”时间里向全校学生作了演讲。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主要是被演讲时谨严的逻辑、连珠的妙语和强烈的论辩力所慑服。就效果而言,此后学生中吵吵闹闹的现象减少了,因为他们觉得“无言之美”是一种大方之美、静穆之美,是美的至境。
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中说:“我只照我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可这世界上哪里又有世外桃源呢?随着校长经亨颐长年奔波在外、校务由代理校长掌管后,校方和学生、教师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春晖神话破灭在一个冬天的早上。1924年深冬的一天,春晖中学的学生黄源在出早操时戴了一顶黑色的绍兴毡帽。体育老师认为不成体统,勒令除去,黄源不肯,师生由此发生争执。校方坚持要处分黄源,舍务主任匡互生力争无效,愤而辞职。全体学生罢课,校方开除了为首的28名学生并宣布提前放假。此举激起教师的公愤,教员集体辞职以示抗议。朱自清与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先后离开了白马湖。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丰子恺在春晖如诗如画的岁月留下了这幅作品,既像是写实,也像是预言,而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怀想和叹息。
相关链接:
①他奔波于两校之间,从来没有误课的情形……匆匆赶到学校,顾不得稍事休息便开始备课、改作业,一直到深更半夜。他的课堂教学组织得非常周密。他常问自己,“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么?有人说话么?有人在桌子底下偷看别的书么?——今天讲的,他们曾如你所嘱地预习过了么?昨日讲的,他们上自修班时曾复习过了么?”(严禄耕《朱自清在春晖》)
②《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丰子恺最早公开发表的漫画,它取材于宋代词人谢逸的《千秋岁•夏景》。郑振铎说:“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王九成《丰子恺漫画中的人文关怀》)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叙述朱自清与他在春晖中学的同事教育指导学生的几件小事,勾勒了一组视教育为事业信仰的教育家群像。
B.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教育的目的如若落入了名和利,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教育者自己也将深受其害。
C.春晖中学白马湖畔美丽的校园环境,让朱自清领略到生活的温馨。
D.学生王福茂的作文,对朱自清多有丑化、揶揄之处,但朱自清不以为忤,反而赞赏他描写细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小题2】在春晖中学,朱自清与他的同事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实践他们的“有信仰的教育”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春晖中学成为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有哪些因素?请依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8 10:4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科技文阅读。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题。(9分)
大脑中的时间机器
构想未来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脑里的海马状突触,对于记忆来说,海马是大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脑海马部位受损的患者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构建未来的详细图景,他们的思维似乎被静止地定在了现在。而我们其他人的意识则不断地在时空中来回移动,我们的思维可能一时会想起昨天夫妇间的谈话,下一刻却突然飘移到今晚的晚餐计划。
人的大脑中有两个特殊的区域——杏核体和rACC,掌控着我们的“乐观神经”,我们的积极心态都于此。
但大脑的时间旅行并不以随机方式进行,它往往涉及某种特定类型的想法。我们想象我们的孩子如何过得更好,我们想象如何获得一个好工作,如何攒到足够的钱买套像样的房子,如何找到完美的爱情,我们想象我们的球队会赢得一场关键性的比赛,我们想象如何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们想象自己如何在牌桌上连连获胜。当然,我们也会想象如果失去亲人怎么办,工作失败怎么办,我们还会想象是否会死在一场可怕的飞机坠毁事件中。但研究表明,我们大多数人花在想象乐观未来的心思要比花在想象不幸后果上的心思多得多。当我们想象失败和不幸时,我们往往还会将重点放在如何避免之上。
夏洛特在几年前与杰出神经学家伊丽莎白·费尔普斯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导我们乐观地想象未来的是前额叶皮质与大脑深处皮质下区域沟通的结果。前额叶皮质是人类大脑中最近进化的部分,人类大脑这一部分比其他灵长类动物都要发达得多,是人类大脑拥有许多复杂功能的关键,如语言能力和和目标设定能力等。
研究人员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记录志愿者想象未来特定事件时的大脑活动,包括高兴的事(如某个重要的日子或赢了一大笔钱),或不愉快的事(如丢失钱包或恋爱关系结束),根据志愿者们的叙述,对高兴之事的想象图景显然比不愉快事情的想象图景来得更丰富更生动。
这一结果与对大脑另外两个关键区域的观察结果相符合,一个是大脑的杏核体,也叫脑扁桃体,是大脑深处处理情绪的一个小结构,另一个是前扣带回皮质喙部(rACC),是前额叶皮层中调节情绪和动机的一个区域。rACC就像一位交通指挥员,调动和强化大脑中的乐观情绪,越是乐观的人在想象未来时,这些区域的活动越是活跃,这两个大脑结构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这一发现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正是这两个区域,杏核体和rACC,是抑郁症患者大脑内活动异常的地方。健康的人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往好的方面想,而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却往往偏向于悲观,他们的预期比实际情况更糟,而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对未来的预测却相对比较接近现实,他们看到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大脑神经机制中没有这么一种偏离现实的乐观倾向,可能所有人的大脑都会出现轻度抑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会比周围的同事都更成功,这种能力完全依赖于大脑里的海马状突触。
B.我们眼中未来为什么总是绚烂缤纷如玫瑰花般美好?因为大脑中的杏核体和rACC掌控神经。
C.如果人的大脑海马部位受损,那么他就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畅想未来,思维似静止到现在。
D.尽管人类自认为是理性的生物,比如遇事会权衡利弊等,但研究表明,乐观倾向超越了现实。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语言能力和目标设定能力等大脑中拥有的复杂功能,是由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决定的。
B.当想象自己即将考入北大或落榜北大两种情形时,落榜时的悲痛伤心超过了考入时的兴奋愉快。
C.听到成功事例,我们就会产生我们也能成功的想法,但在听到失败的事例后却觉得自己可避免。
D.研究表明,人灰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神经机制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乐观情绪和倾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rACC是前额叶皮层中调节情绪和动机的一个区域,人的情绪越乐观,这些区域的活动越是活跃。
B.乐观的情绪对于人类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它能让我们放松大脑,舒缓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C.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对未来的预测往往相对比较接近现实,因此这些人头脑常比健康人要清醒。
D.科学证据表明,人类的乐观倾向可能在进化中已经固定在我们的大脑中,成为我们的本能反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马祥林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 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由于兴趣和爱好,他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刚开始学拉小提琴时,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学习。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曾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就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高薪的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回国后不久,他便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里,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从此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在场的***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才5元。冼星海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他去世后,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小题1】冼星海的音乐道路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请作简要概括。(6分)
【小题2】文章结尾如果到“(冼星海)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处就结束,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原文又增加了部分文字。试分析这样结尾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6分)
【小题3】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多音乐“人”而少音乐“家”的时代。请你结合文本,探究冼星海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的“人民的音乐家”。 (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克里米亚的光明使者
1820年5月12日,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对英国贵族夫妇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因为她出生的城市繁华而文明,她的妈妈就为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佛罗伦萨·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从小聪明伶俐,心地善良,招人喜爱。她家里养了许多小动物,她每天仔细地照料它们。如果小动物们欢蹦乱跳,她就跟着高兴;如果哪个生病受伤,她就愁得吃不下饭。小猫的腿受了伤,她轻轻地给小猫包扎伤口;小狗的头破了,她又仔细地给小狗涂药;小马生病了,她精心地给小马调料、喂水,就像照顾亲人一样。
她最喜欢的游戏是扮演护士。有一回,布娃娃的手被铁钉勾了一个洞,南丁格尔看到后,马上穿针引线,模仿医护人员的样子,一针一针地修补缝合,还在歪歪扭扭的缝合处,涂上一层药膏,然后,再把布娃娃抱到床上,盖上被子。母亲看她做得有模有样,开玩笑地说:“我的女儿长大以后,如果当护士,一定很优秀。”但她心里却希望女儿能够在文学和音乐方面有所发展。
长大后的南丁格尔,精通英、法、意、德4国语言。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后,在选择职业时,她放弃了豪华的生活,去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当时,护士这个职业是让人看不起的,她的选择遭到全家人的反对。
然而,南丁格尔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她认为,一个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劳动去减轻别人的痛苦,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她忍受着歧视,坚持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她一生中照顾过无数的病人,为众多处在病痛中的人们带去温暖、爱意和美丽。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大批伤病员因无人照料而悲惨地死去。南丁格尔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组织了一个有38名妇女参加的志愿队,离开伦敦前往克里米亚担任战地救护工作。当时,前线医院的条件十分恶劣,所有的走廊都开设成了病房。病床一个挨一个,拥挤不堪,墙壁与地板沾满血迹和污渍,臭气熏天。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满地泥浆,老鼠成群,到处流窜。伤病员每人每天只能得到500毫升水。
南丁格尔拿出自己积蓄的3万英镑,添置药品和医疗设备。她克服了许多困难,改善医院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她协助医生做手术,为伤病员清洗伤口,替士兵写信,安慰重伤员,调整饮食,清洗衣物……她把伤病员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她常常一天工作20来个小时。夜幕降临后,她还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病区巡回,逐床査看伤病员。她那修长美丽的身影映照在墙上,许多士兵以亲吻她的身影来表示对她的敬意,并尊称她为“提灯女神”。
由于她的出色工作,前线伤后的死亡率由40%下降至2%,使全英国的人大为震撼!南丁格尔的业绩传遍了前线的各个战场,士兵们尊她为“克里米亚女神”。他们说:“如果有南丁格尔挂帅,我们就无往而不胜!”很快,国内舆论界也轰动了。但她本人却不以为然,她拒绝报刊登载她的事迹,也不向任何人提供自己照片。她认为,除了拯救英国士兵的生命外,她的使命还在于向公众证明:妇女可以在救死扶伤的护理工作中起重大作用。
1856年4月29日,恢复和平的命令宣布了。当最后一名伤病员离开医院登船回国后,南丁格尔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在这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南丁格尔成为英国方面唯一的荣耀。政府准备了最隆重的仪式,但都被她谢绝了。7月28日,她以史密斯小姐的化名,从君士坦丁堡悄悄地登船。当她身穿黑色长裙,突然出现在茵幽别墅时,老管家华生太太怔住了,好半天才认出她来,声泪俱下地扑过去抱住了她。
正是因为南丁格尔的努力,人们改变了对护士职业的偏见,开始用“白衣天使”来称呼这位圣洁美丽的女士以及她所象征的护士职业。南丁格尔还冲破宗教势力的重重阻扰,在伦敦创办了近代第一所护士学校,写了大量关于医护工作的文章和教材,是现代医护学的创始人。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决定设立“南丁格尔奖章”,以表彰那些志愿献身护理学,并做出卓越贡献的各国优秀护理工作者。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公认的护士最高荣誉奖。
南丁格尔在八十一岁时,因操劳过度而双目失明。在1910年的一个夜晚,这位九十岁的疲惫老人在睡梦中安然长逝。她终生未婚,终生忘我地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护士”这项光荣的事业。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南丁格尔组织志愿队离开伦敦前往克里米亚担任战地救护工作,因为在前线医院更能体现护理工作的意义。
B.英国士兵们尊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是因为南丁格尔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为他们点亮了生命之光。
C.小时候母亲开玩笑说“我的女儿长大以后,如果当护士,一定很优秀”,母亲的鼓励是南丁格尔成为现代医护学创始人的主要原因。
D.人们现在改变了对护士职业的偏见,并尊称护士为“白衣天使”,这美好的称呼正是源于南丁格尔的努力。
E.南丁格尔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护士”这项光荣的事业,“南丁格尔奖章”就是国际红十字会专门用来表彰南丁格尔在护理工作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南丁格尔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贵族小姐生活而选择做一名护士?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南丁格尔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光明使者”,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南丁格尔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的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该塔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它的内部有一台功能强大的真空吸尘器,利用电离技术吸入雾霾,滤掉其中的有害颗粒,然后排出净化后的空气。罗斯加德称,这台机器可以在36小时内净化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70%至80%的空气。项目的原型机基于目前在医院和停车场净化系统里使用的技术。同时,这个项目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副产品,它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然而,这座塔却被业内人士认为,它更多的作用是人们对环境的警醒和抗击雾霾“行为艺术”的大胆创新。
与荷兰除霾塔的“行为艺术”相比,用于科学实验的长安除霾塔已经建成封顶。该项目是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的空气治理重点试验项目,总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据了解,该除霾试验装置位居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的PM2.5及NOxSO2等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项目试运行成功后,将通过在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人员聚集区安装小型装置来推广应用此项技术,从而逐步改善局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摘自2016年12月21日《陕西日报》刊文《那些消减雾霾的科技手段》,有删改)
材料二:
整治雾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根本的出路是科技创新,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根据《杭州市大气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预防控制研究》报告,机动车尾气、燃煤、扬尘是杭州PM2.5的主要,而油品升级是降低PM2.5的途径之一。为此,浙江地区的主要油品供应企业中国石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油品升级。2015年12月1日起,全省供应国Ⅴ标准汽柴油。除此之外,还对尾气中的其他有害成分进行技术处理,宁波海越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石油天然气深加工项目,生产的异辛烷高标准清洁汽油添加剂,能有效降低尾气中的PM2.5。
据报道,大数据、“互联网+”,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将用到“智慧治气”上。在G20杭州峰会前,杭州将推出“五气云”环境质量智慧管控系统。比如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不只监测企业最终的废气排放,连整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能监测到。
雾霾治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在产业布局、工厂提标改造、燃煤电厂的清洁排放等方面进行科枝创新,进行转型升级。
(摘自2016年3月24日新华网《科技让我们走出雾霾》,有删改)
材料三: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研制的“治霾”科技新成果——陶瓷基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这个黑龙江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已成功抢占润滑油产业技术制高点,并远销国外市场。
“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存德介绍:“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发动机出现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等现象,而这些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炭,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进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
(摘自2014年11月23日《黑龙江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能把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压缩做成黑色宝石,但是因为除霾效果一般,人们认为它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品”。
B.杭州欲推出的“五气云”系统,不只能监测企业最终的废气排放,甚至能监测整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节点,这是“智慧治气”的先进发明。
C.机动车尾气、燃煤、扬尘是杭州PM2.5的主要,浙江地区的中国石化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油品升级,成为该地区治霾最有效的手段。
D.“发动机医生”是我国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是润滑油产业技术的排头兵,是治霾的利器,畅销国内外市场。
E. 长安除霾塔,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影响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这项除霾试验装置目前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小题3】荷兰的“无霾之洞”与长安除霾塔都是人们自发研制的治霾发明,两者有何异同?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伍连德:永远的防疫战士
慕景强
几年前,我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记得在校部图书馆和分子生物学馆之间,矗立着一座半身人物石雕像。雕像不算高大,人物面容平和。由于座基周围有一个圆形的花坛,在花坛外流连的人们并不容易看清楚雕像的介绍信息。
有些来图书馆办事的人,看到雕像总会好奇地问一句:“这个人是谁呀?”在场的老同事便会直言相告:“伍连德。”如果提问的人一脸茫然,老同事便会加一句:“哈医大的老校长。”提问的人多半依然一脸迷惑,然后若有所悟地走掉了。其实,这也多少体现了伍连德在当代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要说普通人,即便身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了解甚至知道伍连德的也为数甚少。
真实的伍连德是个什么样子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伍连德,东北三省不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甚至可以说,没有伍连德,中国历史的轨迹也会改变许多。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骇人听闻的瘟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数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一时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当时有“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千人,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的记载。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很快,伍连德便探明传染病源来自于旱獭,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在回忆录中,他如此生动地描述自己的角色:“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这场可怕的疫情方才告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31岁。
之后的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起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于当年4月在盛京(沈阳)召开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著名鼠疫专家。伍连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冠以“鼠疫斗士”的称号。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后在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onald Ross门下学习。1903年,他又前往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在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Elie Metchnikoff 教授指导下研究破伤风。24岁时,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先后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学校20余所,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等10余个学会,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在他的倡议下,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他曾在1914年积极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进言,要求在北京地区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伍连德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对于预防医学,伍连德也有独到的见解。在1928年给国民政府的建议中,他首先对国内公共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我国倡行公共卫生的障碍、前景及办法进行了论说。他认为,对于医界中人,不能只一味地专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观念即便现在提起,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我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60年,与瘟疫搏斗一生的科学家伍连德永远地安息了。回顾他的生前语录,其中鲜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科学家伍连德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而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B.在作者看来,伍连德不仅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
C.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型瘟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D.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兴办都与伍连德有关,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北平中央医院就是在伍连德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办的。
 
E.伍连德认为医界中人不仅要专注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指导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伍连德在回忆东北鼠疫防疫的经历曾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请结合传记内容,概括伍连德为东北鼠疫事件所做的工作。(6分)
(3)作者认为“伍连德是永远的防疫战士”,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4)伍连德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示?请联系结合传记内容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