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从玉华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三回工资。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都曾坐过那个沙发。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进入晚年后,她创办了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高的“中关村大讲坛”。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中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
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赶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在烧焦的尸体中有具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年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先生是其中唯一的烈士。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重515克——大家感慨,“确实沉得吓人”。
4年后,李佩把这枚奖章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钱、年龄对李佩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她在北大念书,北平沦陷后,她从天津搭运煤的船到香港,再辗转经过越南,进入云南西南联大。她在日本人的轰炸中求学。她曾代表中国,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她和郭永怀放弃了美国的三层小洋楼,回国上船时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
“文革”刚刚结束,人才匮乏。李佩找到那些曾被打成右派甚至进过监狱的英语人才,让他们从事教学工作。事实证明,她的眼光很准。她请出山的许孟雄,后来成为邓小平同志1979年1月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
她还和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到1988年该项目结束时,美国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  
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她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大胆地让学生读《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英文书。所有毕业生论文答辩,她都要求学生用全英文陈述。
1987年,李佩退休了,可是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出——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前年,郭永怀104岁诞辰日,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在李佩90多岁的时候,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了《钱学生文集》中文版。
曾有人把这对夫妇的故事排成舞台剧《爱在天际》,有一次,李佩先生去看剧,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但人们从她的脸上,读不出任何表情,那似乎在演着别人的故事。
“不老”的李佩先生确实老了,曾经在学生眼里“一周穿衣服不重样”、耄耋之年出门也要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还别上卡子的爱美的李佩先生,已经顾不上很多了。
那个她曾趴在窗边送别客人的阳台落满了灰尘,钢琴很多年没有响一声了,她已经忘了墙上的画画的是她和郭永怀相恋的康奈尔大学。记忆正在一点点断裂。
早些年,有人问她什么是美。她说:“美是很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如今,她直截了当地说:“能办出事,就是美!”
很少有人当面对她提及“孤独”两个字,老人说:“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似乎越来越黏人,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下助听器,李佩先生的世界越来越安静。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但每一个踏进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会努力记住这个家的每一处细节,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2016年1月13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狭小的客厅里灰色布沙发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都得坐小马扎,表明李佩平等待人、从不媚上的正直品格。
B.李佩先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把丈夫所得515克重的勋章捐给中国科技大学,又给力学所和中科大各捐30万,还给保姆一月发三次工资。
C.李佩晚年的世界越来越安静,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着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这一笔写出了她晚景的孤独和内心的悲凉。
D.文章从写李佩99岁起笔,以其高龄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再追溯其一生坎坷而光辉的人生历程,结尾又回到晚年现实,首尾照应,浑圆一体。
【小题2】老年的李佩对“美”和“孤独”有怎样的理解?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小题3】题目为“湍流卷不走的先生”,你如何理解?全文表达了她哪些优秀品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6 04: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艺术欣赏范国和审美趣味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我们便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化则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样样都让人兴奋。受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世界正在失去其丰富性。以中国为例,二十几年前各大剧院人山人海,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开始凋零,曾经为中国各阶层普遍爱好的戏剧,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流行艺术。我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在二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渐渐地,去剧院欣赏戏剧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活动,甚至变得可能让旁人感觉怪异。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不再像以往那样支持它的发展。这种现象与全球化有关,但它与以往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同,其背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起着作用。
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视角。假如世界各地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及对文化艺术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世界也就成了文化沙漠——只有一种色的沙漠。人类文化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类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一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些生活与思想内容可能会激发其它相关文化圈的灵感,并给后者注入活力。
艺术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而呈现出差异。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可能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中国戏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剧种组成、剧种悠久的历史与完整的音乐、表演、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均具有特殊的价值。且由于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族群的大迁徙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都有可能通过戏剧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留传下来。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文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感与民众的文化自觉。面临全球化这一背景,我们应该重新认知中国戏剧的价值与意义,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戏剧的现实与未来,正是我们作为当今文化传承者应该持有的立场。
(摘编自芦柳源《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戏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化使各国民众都可能分享到其他国家的艺术,但与此同时,各国民众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或相似。
B.不同的文化圈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视角,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是各自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
C.我国历史上有无数次族群的迁徙、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这些复杂的经历,都可能以戏剧方式留传给后代。
D.中国戏剧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文化形态上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但现在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却不再支持其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布局谋篇,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B.文章认为应该保持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侧重阐述了保护不同的文化圈、各地艺术尤其是中国戏剧的意义。
C.文章阐述中国戏剧的问题,却从中国到世界,从中国戏剧到艺术到文化,彰显出立足世界文化格局的宏阔视野。
D.就中国戏剧的命运问题,文章开篇交代全球化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解决中国戏剧问题的基本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全球化的影响,民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消费观念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戏剧也就不会面临当前的困境。
B.如果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圈,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就可能会激发灵感并注入活力,进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C.民众全力批判、抗议并抵制全球化,同时又具有文化责任感与文化自觉,中国戏剧就可能得到保护与继承。
D.戏剧活动对人类的过往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仅因此,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也应坚持保护与继承的立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缘木求鱼”,这是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对美国此次贸易保护措施的普遍看法。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交往,美国自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任性地玩弄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本行不通。而企图通过打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更是误入歧途、错上加错!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因果颠倒。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而是要扩大美国出口。贸易是两国企业、消费者在自愿基础上做出买卖选择的结果,放宽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才是增出口、减逆差的正解。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却始终不愿卖给中国。人家想要的,你捂着不卖;人家不想买的,你却强买强卖,自然就会扭曲市场交易,造成国际贸易不平衡。美国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如果出口管制放宽,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不放松出口管制,反而一再加强进口限制,美方的套路无异于扬汤止沸、火上浇油,只会进一步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罔顾事实。近些年,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成果有目共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严格遵守规则,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下降到去年的1.7%左右,同期美国的经常项目贸易逆差占比,则一路降至2.3%。面对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和努力,面对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美国却搞选择性“失明”“失忆”,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简单归罪于中国,挥舞着贸易保护的大棒,粗暴要求中国减少千亿美元贸易顺差,这完全是不讲事实、一厢情愿,办不到、达不到,已被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抵制。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是非不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决定了美国在全球贸易上必然有逆差,且这种逆差不仅对中国有,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与此同时,美国又必须保持比较大的贸易逆差,才能向全球输出美元,维持美元的国际支付货币地位。一边享受着世界各国贡献的廉价优质消费品,一边又在责骂别国占了便宜,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早已为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不问贸易失衡的对错黑白,一味迁怒中国,美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败得很难看。
(摘自《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06日 02 版,吴秋余《美国为逆差大打出手是缘木求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普遍认为美国此次玩弄的贸易保护措施是“缘木求鱼”。
B.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只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误入歧途。
C.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有效的办法不仅是限制中国出口,更是要扩大美国出口。
D.各国要增出口、减逆差,必须自由选择,不受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敏锐眼光、理性思维,驳斥了美国企图挑动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
B.文章从中美角度,以总分议论结构,深刻批驳了美国挑动贸易战的三大错误。
C.文章在驳斥中以事实论证、反证、对比论证,指出美国挑动贸易战定会惨败。
D.文章针对问题,论述的层次分明:美国错在因果颠倒、罔顾事实、是非不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美方放松出口管制,减少进口限制,就不会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B.美国政府不限制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才是扭转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最明智选择。
C.如果能正视并加强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不搞贸易保护,美国贸易逆差占比就可能下降。
D.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储蓄率较低、消费率较高,在全球贸易上必然出现其他国家没有的逆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杰出音乐家德彪西
沈大力
今年是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逝世100周年,法国境内举行了众多纪念活动,突出强调他是一位维护法兰西民族文化特征的杰出音乐家。
德彪西生于1862年,父亲是巴黎公社社员。自幼受父亲的思想感染,他追求精神独立。在就读巴黎音乐学院时,德彪西不受传统的音乐律章束缚,在音符世界的意境和色彩上显出创新倾向,朝印象派和象征派方向发展。1894年他谱写出《牧神午后》,毅然决然与传统音乐模式决裂,像莫奈和塞尚在画坛那样,将“印象主义”运用到音乐中,开创了现代音乐的先河。
比如《牧神午后》,一开始长笛独奏,听众通过领略音群的灵活、色调的强烈、光线的明亮和音韵的柔和,仿佛看到艺苑里开出了艳丽的花朵。《小夜曲三首:云彩、节日、美人鱼》则展示出一种五彩缤纷、充满动感的微观宇宙。特别是1905年完成的“三折叠”大型交响乐《大海》,包括“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上”“海浪的嬉戏”和“风与海的对话”三个乐章,人们耳旁似乎响起了一种新颖的宏观世界的潮音。这首管弦乐组曲带有典型的“露天音乐”风格,整体色彩鲜明、细节縝密、气势磅礴,为交响乐打开了写实与意象融为一体的新创作手法,也充分彰显出法兰西民族特殊的气质,故作曲家在《大海》总谱上署名“法兰西的克洛德”,以表示他对民族性尤为看重。
德彪西旱年对瓦格纳相当尊崇,曾两度前往这位欧洲“歌刷之王”建造的拜雷特剧院朝觐。但是,出于民族自尊,德彪西逐渐觉悟到,法兰西音乐必须从贝多芬、特别是瓦格纳模式中解脱出来,走自己的道路。他生活的19世纪末,全世界的音乐家无不对前两者顶礼膜拜,但德彪西大胆指出:“瓦格纳现象是一种落日,却被人们当作了曙光。”他坚持启蒙纪元的法兰西精神,于1893年开始创作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他笔下表现的神秘大自然与人类想象的契合,实际上抵御了文艺创作中的“救世主”思维。1902年,他最后完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总谱,将其搬上巴黎、布鲁塞尔和米兰舞台,获得广泛赞赏和好评。
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样,德彪西的这出歌剧也脱胎于中世纪古克尔特王传说《特利斯坦与伊瑟》,但德彪西直接取材于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剧作,创意富于拉丁气质。法国文艺界当时评论:“它犹如一个飞碟,引领法国达到神秘的诗意峰巅,澄清了尘埃存积的巴黎歌剧舞台,开辟出一条法国民族音乐剧创新的途径。”
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成为法国歌剧艺术的珠玑,留存至今。今春,法国音乐演奏家让一克洛德·马勒瓜尔在法国北方图尔宽的“抒情剧场”公演此剧,纪念作者逝世百年。巴黎“音乐城”也借此机会,在爱乐乐厅举办了9场学术报告会,研讨这位民族音乐家留下的艺术创作遗产,尤其是对维护法兰西文化特性的贡献。
(节选自201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
(摘自“百度百科”)
②德彪西对音乐、艺术和文化的广泛影响,和世人对他音乐的热烈的喜爱程度,使得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法国民族的骄傲,他也是代表法国文化的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他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可以与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德彪西的音乐中也含有法国传统音乐遗产的元素,但他把眼光和兴趣更多地关注到本民族之外的音乐文化中去。他的音乐中有着西班牙元素、波西米亚元素、阿拉伯元素、古希腊元素、东方元素、美国元素……
(摘编自2017年9月23日“资深文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西自幼受到曾是巴黎公社社员的父亲的熏陶,毕生追求精神的独立,这使他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创新意识。
B.全世界的音乐家都对贝多芬、瓦格纳顶礼膜拜,德彪西也不例外,曾两度前往瓦格纳建造的拜雷特剧院朝觐。
C.交响乐《大海》开创了写实与意象相融合的创作手法,充分彰显法兰西文化特性,故署名“法兰西的克洛德”。
D.德彪西是维护法兰西民族文化特征的杰出音乐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革新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就读时就显出创新倾向,他不受传统的音乐律章束缚,而朝印象派和象征派方向发展。
B.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都取材于比利时梅特林克的剧作。
C.德彪西极力摆脱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而把眼光和兴趣更多地关注本民族之外的音乐文化。
D.德彪西以其在法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地位,堪与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相媲美。
E. 由于德彪西对文艺的广泛影响更因为本人对其音乐的热爱,他自然成了法国民族的骄傲和法国文化的名片。
【小题3】从德彪西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请自选角度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视人生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中国诗人看来,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变化规律。“自然和人处于同一规律之下……这是中国哲学所包含的一个方面。”从自然的变化,可以推测人生的变化;从人生的变化,亦可以推测自然的变化。因此,在中国诗歌中,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常常伴随着自然变化的描写;而通过自然变化的描写,更加深了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自然的变化常常被与生命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比如古诗《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诗人看到了自然的变化,便联想到了生命的同样过程。在这里,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同时,生命的变化也因与自然的变化同步而更显出其不可逆转性,相似的表现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李白的《古风》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团圆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认为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是同步的,它们都同样处于“变化”的规律的控制之下。
不仅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具有同一性,而且一般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亦具有类似的同一性。比如古诗《明月皎夜光》先描写了自然的变化:“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然后又描写了人事的变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在其他国家的诗人看来,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之间的这种衔接似乎有些突兀,但在中国诗人看来,其间的过渡却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因为既然自然会有变化,则人事也会有变化,二者原来便是同一的。
不仅在变化方面人生与自然具有同一性,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刘若愚认为:“自然作为人生同类物的观念在最早的中国诗集一一《诗经》中已显然可见。”他并举《关雎》为例,认为“鸟的求偶之声与君子希望娶一位姑娘这两者都作为整个自然现象中的一部分而出现,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在以后的几节中,黄河继续为这场人生的戏剧提供了一个背景”。他又认为,在《七月》中,“自然的节奏清楚地表现为与人生的节奏相平行”。中国诗人以其敏锐的直觉, 洞察了人生与自然的同一性。直到现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生与自然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他们常常在自然的现象中,寻找人生的现象的说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变化的描写加深了诗人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B.古诗《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揭示了人事变化与自然变化的同一性。
C.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从而使诗人于诗作中感悟人世的变迁。
D.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变化等具有同一规律性,所以诗人往往于描写自然中感慨人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在论证人生和自然具有同性时,是从变化的和其他的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证的。
B.在从变化的角度论证人生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从生命的变化和一般人事的变化来论证的。
C.引古诗《明月皎夜光》中的诗句是为证明诗中自然与人事的衔接在中国诗人看来顺理成章。
D.文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观点论证过程充分而具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外诗人对诗歌中自然与人事的关联衔接看法不同,这和中外哲学观不同有关系。
B.李白《古风》由“秋路白”想到“悲岁促”,因为诗人察觉生命变化与自然变化同步。
C.理解了人生与自然的同性规律,就能够充分领会《关雎》这类传统诗歌的内涵。
D.写人生的中国诗歌,常作随对自然的描写,这得益于诗人对自然、人生的认识和联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消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

金庸于1935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书馆。当地教育部门介绍,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海宁校园,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为家乡传递正能量。金庸及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

材料二:

(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文旅观察: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思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

材料三:

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釆。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

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

材料四:

2001年5月,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77岁的金庸先生和90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老友相见格外动情,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江湖。交谈中陈省身说,他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的人物,黄蓉是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听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陈省身先生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相通的。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

(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温润如玉忆金庸大师》)

材料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

我们不禁要发问: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

 (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 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B.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
C.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
D.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APP、微信,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
B.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査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C.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D.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小说的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小题3】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