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基因药物——医药工业的第四次革命

打针吃药是件很苦恼的事!有没有一种药,可以在体内长期有效,注射一次疗效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这种药在体内受到调控,可以根据人体需要自行调节生产药物?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不是天方夜谭,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生了病,不用再吃现在的药物,而是直接向体内注射基因,在体内形成一个天然的药物加工厂,加工厂会在人体需要的时候生产药物,不需要的时候自动关闭。

自身生产的药物,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一次注射,药效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科学家告诉我们,这就是被誉为医药工业第四次革命的基因药物。科学家发现,人类疾病的根本原因与人体内的基因有关。他们认为,除了外伤以外的所有疾病,都是基因出了毛病,或是老化,或是损伤,或是结构异常,所以根治疾病的最好方法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最彻底的治疗。

近年来,科学家开发了基因工程药,基因工程药是以基因为模版,在体外通过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在体外扩增表达出蛋白质,再经过分离纯化,应用于人体,在人体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基因工程药同传统药物一样属于外源性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体内的干扰大,半衰期短,在体内容易降解,需要每天给药才有效,而且需要大量原料,工厂和成套设备,研制成本高,要求有一定的生产条件。基因药物则完全不同,它是将人体的基因直接导入病人体内,在人体内表达出蛋白质,也就是把具有治疗意义的基因“药厂”直接建在人体内,它不需要“原料”也不需要成套的工厂和设备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基因在体内受到病情的调控,需要的时候就产生治疗的药物,这样可以把毒副作用降低,使药效持续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

目前基因药开发限速因素是基因的运载体系。如何把药物工厂建到人体里去?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此绞尽脑汁。国外有科学家用病毒作为载体,把病毒里有害的成份去除,保留其能感染细胞的成份,把基因放到这种缺陷性病毒里去,构建成缺陷性重组基因病毒载体,这种方法虽然被不断运用改进,感染效率高,但毒副作用大。也有的科学家采用非病毒作为载体,比如脂质体、多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等等。虽然毒副作用小,但是感染效率低。最近发现应用电渗透和电脉冲的方法可以高效安全的将基因导入体内,科学家预测这将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基因导入方式。

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基因及功能、疾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药物的应用和开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生物高技术和医药工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基因药物是一种简便、生理、经济、安全、长效的新的治疗途径,完全改变了以往建造大型药厂的概念,使人类的基因变成了可供利用的资源。科学家预言,基因药物将是对传统药物的挑战,成为医药工业的发展趋势。

(摘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面对“基因药物”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基因药物被誉为医药工业第四次革命,它自身生产的药物,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一次注射,药效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B.基因药物是将人体的基因直接导入病人体内,在人体内表达出蛋白质,基因在体内受到病情的调控,需要的时候产生的治疗药物。
C.基因药物,是把具体治疗意义的基因“药厂”直接建在人体内,基因在体内受到病情的调控,需要的时候产生的治疗药物。
D.基因药物是以基因为模版,通过大肠杆菌和酵母菌,扩增表达出蛋白质,再经过分离纯化,应用于人体,在人体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的药物。
【小题2】目前“把药物工厂建到人体中”的最好办法是
A.用病毒作为载体,把有害成份去除,把基因放到缺陷性病毒内。
B.用非病毒作为载体,通过基因转移将基因导入体内。
C.应用电渗透和电脉冲的方法高效安全的将基因导入体内。
D.不需要进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直接向体内注射基因。
【小题3】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所有疾病,都是基因出了毛病,或是老化,或是损伤,若是结构异常,所以根治疾病的最好方法是基因治疗。
B.基因工程药同传统药物一样属于外源性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体内的干扰大,半衰期短,在体内容易降解。
C.科学家用病毒作为载体将基因导入体内的方法,虽然被不断运用、改进,感染效率高,但毒副作用大。
D.基因药物是一种简便、生理、经济、安全、长效的新的治疗途径,完全改变了以往建造大型药厂的概念,使人类的基因变成了可供利用的资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15 10:4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将举办各种天文活动,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而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火星是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很近的行星。有科学家提出:火星是人类移民太空的未来家园。因此,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争先恐后地探索火星。2008年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凤凰”号,首次在火星极区着陆,寻找到一些水和生命存在的证据。2009年10月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探索这颗神秘的“红色星球”。
“萤火一号”携带仪器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寻找火星水源和生命迹象。
中俄联合火星探测项目副总设计师陈昌亚介绍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10月将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飞向火星。经过3.5亿公里的漫长飞行,预计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并绕着火星探测。
“萤火一号”主要携带8件仪器,包括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离子探测包以及光学成像仪等。“萤火一号”将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努力在火星上寻找水源,甚至是生命的迹象。此外,还有三项科学任务: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机制,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
火星每15至17年最接近地球,这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时机。此次选择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届时火星距离地球5600万公里。
火星探测困难重重。近4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向火星发射了30多个探测器,2/3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火星上的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都有可能破坏掉原有的计划。
陈昌亚表示,“萤火一号”的寿命暂定1年。它将遇到的最大挑战是7个长达8.8小时的火星阴影,由于“萤火一号”从太阳接受能量,因此在火星阴影中卫星必须进入休眠状态,等待火星阴影结束后重新启动。届时舱外温度是-200℃以下,过低的温度可能将“萤火一号”“冻死”。美国“凤凰”号探测器就在火星的严冬中被“冻死”。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萤火一号”防冻进行技术攻关。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许多年。科学家们预测,像地球一样,火星在诞生之初曾拥有大量水。从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即每隔26个月发射1至2个不载人火星探测器,以便最终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2002年3月,美国“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表明,首次发现火星上有大量结冰的水。
2011年,美国还将发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这种新一代火星车约有一辆吉普车大小,可在60度的斜坡上正常行驶;将依靠核能来工作,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力系统,取代目前火星车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这将大大增进行程和使用寿命,提高其开展实验活动的能力。新型火星车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空间起重机”登陆。“火星科学试验室”能对火星上的一些“死角”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美国计划2014年之前带回第一批火星岩石和土壤标本,以确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随着“取样返回”任务的完成,“火星生命计划”也会宣告结束。此后,美国将为载人火星探索做各种准备,以期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小题1】下列对“萤火一号”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萤火一号”将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努力在火星上寻找水源和生命的迹象。
B.“萤火一号”是将在2009年10月搭乘俄罗斯火箭起飞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
C.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是“萤火一号”将要完成的主要科学任务。
D.“萤火一号”携带有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离子探测包以及其它多种仪器。
【小题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2008年,美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凤凰号”,这个探测器首次在火星上寻找到一些水和生命存在的证据。
B.在火星阴影中“萤火一号”必须进入休眠状态,因为当舱外的温度为-200℃时,“萤火一号”会被“冻死”。
C.火星探测的一个难题,是火星的地表气候并不稳定,只要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就会破坏掉原有的计划。
D.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发射不载人探测器,“取样返回”是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任务。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选择让“萤火一号”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最近时是5600万公里,最远时为3.5亿公里。
B.虽然火星阴影是个很大的挑战,但“凤凰”号探测器如果没有在火星的严冬中被“冻死”,现在一定还在火星上工作。
C.美国将发射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性能较优越。它对一些火星“死角”的考察,可能会让我们有新的发现。
D.火星因被发现有水与生命存在的证据,并与地球最为相似,距离也很近,将成为第一个人类移民太空的未来家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都是基于近代数学的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突出贡献,开启了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大发现时代。该学派最早证明了勾股定理。地理学的“大发现时代”爆发于短短的40年,却影响了世界数百年的格局。十五、十六世纪之交,以地球说为理论指导,借助于指南针和罗盘的发明,地球上不为文明世界所知的地域和航线不断被发现。地理学大发现所引起的观念革命与它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一样巨大,为近代科学革命开启了批判的理性天窗。

二十世纪被称为基因的世纪,“基因”几乎主宰了上个世纪生命科学的神话。1900年,德佛里斯、科林斯、切马克各自独立重现孟德尔遗传定律。1910-1930年,摩尔根发现基因连锁定律,绘制第一个染色体的基因连锁图,出版了《遗传的物质基础》与《基因论》,建立了完整的基因遗传理论体系。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模型,并指出:碱基特异性配对可能是遗传物质复制的基础,碱基排列顺序可能就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密码。这些革命性猜想是DNA双螺旋模型的精要所在,一经提出,迅即带动了生物科学史上最惊心动魄、人类文明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划时代的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它揭示了万古遗传之谜及其遗传密码,揭示了统一万千生命世界的中心法则,产生了比“创世上帝”更伟大的基因工程。这段历史进程,毫无疑问,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组学的发展引领了20世纪末至今的生命科学大发现。“碱基的排列顺序就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密码”,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又续写了另一空谷绝唱。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建立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测定方法,70年代又建立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因此两度诺奖折桂。“序列之王”桑格的卓越成就,使读写基因的信息不再是空想。人类两大先锋科技——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通过序列实现历史性会师!1986年第一代基于荧光测序技术的DNA自动测序仪诞生,26年来DNA测序能力呈指数增长,当前的日数据产量已达Gb级,比肩计算机芯片发展的“摩尔定律”。以色谱-质谱为代表的蛋白质大规模测序技术发展之势同样不可小觑,在生物质普技术获得诺贝尔奖的2002年,一个样本可鉴定到的蛋白质尚不过几百种,而现今生物质谱一次运行可鉴定到的蛋白质竟多达数千种。

过去的20年里,DNA测序能力的迅猛增长和测序费用的急剧下降,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的DNA测序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生物学研究、甚至临床诊断的常用工具。以诞生不到十年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例,目前已完成700多余种疾病和性状研究,新发现了5000余种致病基因和重要性状基因,其产出10倍于此前100年的发现,大发现时代的突出特征由此可见一斑。我国此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建树也是可圈可点。如此辉煌的成就足以证明沃森10年前那句豪情万丈的预言:“未来所有生物学只有以基因组开始才有希望发展!”

(贺福初《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大发现时代”的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现是基于近代数学的发展,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启了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大发现时代。
B.爆发于短短40年的地理学“大发现时代”,借助指南针与罗盘发现了许多不为文明世界所知的地域,开启了航海大发现时代。
C.二十世纪是基因大发现时代,1900年的德佛里斯、科林斯、切马克各自独立重现孟德尔遗传定律并建立了完整的基因遗传理论体系。
D.从摩尔根发现基因连锁定律到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这一段历史进程,成为二十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小题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十五、十六世纪地理学大发现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与引发的观念革命一样巨大,打开了近代科学批判的理性天窗。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碱基特异性配对和碱基排列顺序是DNA双螺旋模型的精要所在,揭示了遗传之谜及遗传密码。
C.弗雷德里克·桑格建立的基因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测定方法与DNA序列分析方法,使读写基因的信息成为现实。
D.沃森和克里克“碱基的排列顺序携带基因信息密码”的观点,是继其DNA双螺旋结构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上一世纪,基因研究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科学家们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典型的大发现时代。
B.第一代基于荧光测序技术的DNA自动测序仪的诞生,使生物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结合。
C.随着DNA测序能力的迅猛增长和费用的降低,DNA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成为生物学研究,甚至临床诊断的常用工具。
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临床诊断与研究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在这领域起步较晚,但是建树也是可圈可点,我们仍需加快步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永远是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的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多达17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人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江苏省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经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由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小题1】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同类题4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钱谷融先生1957年2月发表的《论“文学是人学”》是建国以来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篇历史文献。文章提出了关于文学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和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抵制极“左”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意义,也不仅在新时期之初具有拨乱反正、促使文学回归自身审美特质的功效,而且在新世纪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主义日益蔓延的现实语境下,仍然具有抵御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维护文学和批评独立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钱先生的重大学术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命题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以符合文艺自身规律的方式作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论阐述。第一,批评前苏联文学理论家季摩菲耶夫“人的描写是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的“人是工具”观点,确立了人在文学里的中心地位。第二,从价值论角度论述文学作为人学的思想内涵,首次突破把思想倾向落后的作家创作出伟大作品归因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战胜落后世界观的正统主张,认为与其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成功“说成是现实主义的胜利,倒不如把它当作人道主义的胜利来得更恰当些”,确立了这个命题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质。第三,论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突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中巨大、根本的作用。一是明确区分了作为历史思潮和作为人类普遍精神的人道主义,二是精辟地概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即“把人当作人”,在文学艺术中,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为“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三是高度推崇人道主义精神在文艺发展中的巨大历史作用;四是明确把人道主义作为评价文艺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标准”;五是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文学理所当然地要以描绘和表现普遍人性为己任。
显而易见,钱先生“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核心内涵是以“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来认识、理解、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尊重人、解放人、把人当作人,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并以这种态度来描写人、揭示人性的广度和深度,真正把人作为文学描写的中心。
如果我们回到1957年在极“左”路线的统治下,大批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特别是大批“人性论”的历史语境中,那么,我们可以想象,钱先生提出这个命题需要多大的理论勇气!在“文革”中被作为“黑八论”之一的“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代表论点,承受着更加猛烈的批判。但也正因为此,“文革”之后,钱先生的这个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时期开始阶段人道主义思潮复苏的重要代表观点,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文艺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以其思想的精湛深刻和体现着广大人文知识分子学术良知,而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节选自 朱立元《“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强大生命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文学是人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是文学艺术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也是唯一的原则,这一精神和原则符合文艺的自身规律。
B.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要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即“把人当作人”,要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对待描写人物。
C.评价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要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来认识、理解、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
D.运用“文学是人学”的方法和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纠正某些错误的历史思潮和文学主张,正确评价作家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谷融先生的重大学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以符合文艺自身规律的方式作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论阐述。
B.从价值论角度来看,思想倾向落后的作家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原因并不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战胜了落后的世界观。
C.“文革”之后,“文学是人学”的思想成为了当前时期人道主义思潮复苏的重要代表观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D.与作为历史思潮的人道主义相比,钱谷融先生更强调的是作为人类普遍精神的人道主义。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文学的精神实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和原则,具有抵御新世纪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主义日益蔓延滋生的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维护文学和批评的独立性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新时期之初,“文学是人学”的文艺主张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文艺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是因为体现了广大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
C.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成功理解为人道主义的胜利,这与钱谷融先生明确把人道主义作为评价文艺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标准”的主张是一致的。
D.在文学艺术中,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解放人、把人当作人,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要以描绘和表现普遍人性为己任。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是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声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的感知。这就是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能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发球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小题1】下列对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又发出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庭。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