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1946年,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立叶分析专题讨论。从两者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1948年到1956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切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超豪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1956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瞩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术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分方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中。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谷超豪说。

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字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句讲的是微分几何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教”,经常把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的教学中。

1959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与超音速流密切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及数值计算的研究。他边学边教,开设了空气动力学和差分法的新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力学和数值计算方面的新生力量,现为中科院院士的李家春、郭柏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每当他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并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后,他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推上这一领域的前沿,而自己又去开拓另一更新的领域。上世纪60年代初,谷超豪率先解决了空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平面超音速机翼绕流问题,比美国著名数学家Schaeffer等人的相应结果早了十几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李大潜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建立和发展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局部解理论,并在美国出版了专著。

“当年我的老师苏步青对我说,我培养了超过我的学生,你也要培养超过你的学生”,谷超豪说:“如今回首,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大学期间,谷超豪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从他那里谷超豪不仅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B.在学术研究方面,谷超豪具有的独特、高雅、深入和多变的工作风格受到国际科学界人士的赞誉,他被认为是很有成就和影响的数学家。
C.谷超豪在数学方面有创造性的才能,他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的独到研究使他很快成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骨干。
D.谷超豪在导弹研究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他将数学应用于导弹研究,为导弹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技术精英。
E.本文通过记述了数学家谷超豪数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几个片断,着重表现了他严谨治学、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和悉心培育新人的精神品质。
【小题2】文章说谷超豪学术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请简要说明其理由。
【小题3】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他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小题4】结合谷超豪的认识,谈谈“学理”为什么不能“轻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8 02:0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周小燕使欧洲乐坛为“中国之莺”所倾倒。
回到祖国以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自己的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不懈地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数次作为国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缅甸等国去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对歌剧艺术精益求精的周小燕更懂得:要培养高雅艺术的知音,必须从学生抓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无数声乐人才: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刘捷、廖昌永、顾欣、魏松、雷岩、李彩琴、万山红、杨小勇、殷桂兰、李秀英、朱秋玲、王丰、王歌群、张峰、方琼、郭森等。他们以自己的歌声和艺术实力,在国内外的声乐比赛及歌剧演出活动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为普及高雅音乐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相当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及时施肥,难以茁壮成长。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活生生的“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一连串佳话。
1998年岁末,周小燕亲率11个弟子奔赴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三场普及歌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演出的晚会上,时年82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她用通俗、生动、诙谐的言语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外歌剧和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演唱风格。周小燕朴实、高雅的讲授风格感染了观众,经她点拨,高校师生们品味到了高雅音乐的醉人之处,冬日的校园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在两次公开教学中,有二十多位宁波大学的教师上台接受周小燕的指导。周小燕善于抓住每个歌唱者最关键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运气、换气、发声。在她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分钟里,演唱者就由紧张到放松,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干净漂亮起来。目睹此景,台上台下顿时喧哗了。
“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周小燕充满活力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使对歌剧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难以领会到歌剧之美。娇小瘦弱的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周小燕永远是一脸乐天的灿烂笑容,她爱说一句话:“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的幸运在于,她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她创造出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人们之所以用“德艺双馨”这个词评价艺术家,就是敬仰他们这种高贵的人格。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小燕能用多种外国语言原文演唱欧洲一些作曲家的代表歌曲,然而为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在各种演出中坚持安排演唱中国曲目。
B.周小燕年轻时在欧洲被赞誉为“中国之莺”,使欧洲乐坛为她所迷倒,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还希望做“中国籍的世界之莺”。
C.周小燕利用寒暑假带领一些获奖的高年级学生到各地巡回讲学,还举办“教学音乐会”。她的学生们的精彩演唱,拉近了当地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D.周小燕身材娇小瘦弱,因此她在运气、换气、发声上十分讲究科学,从而使她原本干涩的声音经过训练变得干净漂亮。
E.周小燕执着地追求艺术理想,创造出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2)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周小燕爱说自己是“幸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原文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宣纸
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被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纸寿千年”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检测纸的耐久性可用人工加速老化的“达比”法:把纸样置于105摄氏度的热恒温箱中,烘72小时即相当于纸样在自然条件下老化25年。7种纸样经过126天的老化试验,其中3种宣纸完好,其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而另外4种纸样全部损坏。试验表明:宣纸“寿命”的下限可达1050年。
“墨韵万变”是指宣纸润墨性良好,墨色在宣纸上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宣纸落墨时,纸面会产生“发洇”的效果。普通纸“发洇”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而宣纸的“发洇”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为什么宣纸具有如此良好的耐久性和润墨性呢?研究发现,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青檀皮纤维的规整度好,相同长度的纤维约占总体的88%,纤维柔软适度。经自然干燥以后,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这些“皱纹”中有不少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因为这些碱性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吸附水墨的能力,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其润墨效果和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生宣能够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宜于山水、人物、花鸟、虫禽等写意国画和书法。但是,生宣的水墨渗透性强,尤其是刚出厂的生宣,浆性未脱,着墨于纸或浓或淡,较难掌握,加上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所以工笔画一般不用生宣。熟宣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加工制作的宣纸。将生宣加工制成熟宣的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书画家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洇染,从而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熟宣不易渗透水分,尤其适宜于工笔画。
宣纸不仅用于书画创作,而且还可以用于书籍印刷。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其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
【小题1】下列关于“宣纸”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纸寿千年”是对宣纸的生产历史悠久而且保存时间很长的赞誉。
B.宣纸作为传统书画用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人工加速老化试验证明有4种纸样不能达到宣纸“寿命”的下限。
D.宣纸落墨要避免“发洇”才能产生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宣纸主要原料中含有的碱性碳酸钙微粒会对宣纸特性产生影响。
B.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干燥工序有利于提高宣纸的润墨性和耐久性。
C.生宣是直接从纸槽中抄造而没有经过自然干燥的渗透性强的宣纸。
D.用宣纸印刷使得我国纸质古籍中的宣纸线装书大多数保存得很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宣纸润墨性的优劣与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中碳酸钙微粒的数量有关。
B.木材、稻麦草纤维中相同长度的纤维占其全部纤维的比例低于88%。
C.使用存放多年的生宣作画容易把握宣纸的墨韵变化而取得良好效果。
D.在生宣上创作山水一类写意国画比在熟宣上创作工笔画的报废率低。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记者韩秀)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大年三十,可能很多听众已经准备好了春节的红包,给父母,给亲人,给朋友。当然了,在我们看来,红包,只给认识的人。有一个人,和我们一样,过年了,也包红包,但他的红包,却是包给了许许多多他不认识的人,而这些红包加起来的数目是:1.1亿人民币。这一次,他发红包的地点选在了宝岛台湾。这个人,就是陈光标。
陈光标捐款捐到了台湾,尽管他把此行称作低调之旅,但是当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他聚焦的时候,他还是和以往一样高调,陈光标于26号离开南京,带领50多名大陆企业家前往台湾,27号他开始在台湾9个县市发放1.1亿元人民币,算起来这是他第七次向台湾捐赠款物。但却是第一次亲自赴台布施。
陈光标:这两天之后要跟600名“莫拉克”台湾受灾的灾民一起,我们大陆爱心企业家跟他们一起吃个年夜饭,跟他们在一起红红火火的过个年,给他们送上新春的慰问金,每个人至少是一万。
记者:现在您知道已经由于很多媒体采访过您了,这么多媒体采访您,您觉得有没有对您某一个特性过于放大,或者对您的某些初衷有些曲解呢?
陈光标:我对于媒体的报道,来弘扬中华文化这种爱心,表示敬意和感谢;对于有极少部分的媒体的认识、歪曲的报道,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都是一种正常的观点的认识和碰撞。但是这两天看来,宝岛台湾的人民群众90%见到我都是翘起大拇指,都是非常欢迎,满大街打着“热烈欢迎中国首善陈光标”,我看到以后都非常的感动。
“高调慈善”,已经成为陈光标的标志之一。而“高调”背后的每一次“义举”,都会引起一片“作秀”的指责之声。“当面发现金”的慈善方式引发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息,种种争议与指责,这一次,陈光标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大陆首善”陈光标昨天(1日)结束为期6天的“感恩行善之旅”,在离开台湾接受记者提问时,滔滔不绝地发表超过40分钟的演说。现场有许多热情的台湾民众,赠送陈光标匾额、围巾等感谢他的善心。陈光标宣布,今年5月还会再赴台湾,大家都知道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但是世界首善的位子还空着,他身为“大陆首善”,回去之后会更加努力行善,以做到世界首善为奋斗目标。
据报道,陈光标受访时,还秀出西装内里口袋,上面绣着“富而有德,德富财茂”8个大字。陈光标说,每天的绣字都不太相同,这样做是要提醒自己背负的责任和重担,要为地球美好的家园和解决人类贫穷而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陈光标在西装口袋上面绣上“富而有德,德富财茂”是一种作秀行为。
A.从“今天是大年三十”这句话可以看出这篇新闻报道是非常及时的。
B.陈光标把分发红包的地点选在宝岛台湾就是一种高调慈善的行为。欣
C.文中插入记者与陈光标的对话,直接展现了陈光标对媒体报道的态度,更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D.身为“大陆首善”的陈光标,以超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奋斗目标。
【小题2】(小题2)“在我们看来,红包,只给认识的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4分)
【小题3】(小题3)有报纸评论说“陈光标慈善之举留给人们的思考,似乎远比他捐款的数字来得丰富”,你是怎样理解这个“丰富”的(6分)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琼瑶的泰坦尼克
萨苏
为琼瑶的小说流泪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琼瑶书中的恩恩怨怨,多少觉得是“小女子心态”,和我不大相关。
直到看了她的《我的故事》这本自传。书中,记录了一段我们早已忘记的历史,也颠覆了我对琼瑶的看法
琼瑶的确出生于教授之家,书香门第。1944年,六岁的琼瑶,随着全家开始了逃难的历程。
那一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琼瑶家的祖屋所在地衡阳,是两军决战之地。中国军队第十军在这座城市死守了四十七天,终因援军不济,力竭城破。
逃亡中,琼瑶第一次目睹了死亡。“山沟外面,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平凡的农人,腿上滴着血,一跛一跛地飞跑着逃走,然后,就是一阵日本人的呼喝声,又一排枪声,那农人倒了下去。我呆住了,第一次了解死亡是怎样突然就能来临的,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逃难中,琼瑶几乎同时失去父母:他们又被日军围住搜查,一切财产都被抢去,连琼瑶的母亲都险些被日军掳去。“一向文质彬彬的父亲,立即爆发了,他陡然间冲过来,抱住母亲,对那日本兵大吼大叫:‘放手!你这禽兽!放手!’一切发生得好快,我看到那日本兵举起木棒,对父亲拦腰一棒,父亲站立不稳,那山沟又是一个往下倾斜的斜坡,父亲摔了下去,顺着斜坡,就一直往下滚。我们三个孩子,这一哭哭得惊天动地,我们边哭边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
只是因为琼瑶的弟弟恰好和带队日本军官的孩子同岁,使他产生了恻隐之心,一家人才逃过此难。
写下这样文字的,是我们所认为自己熟悉的琼瑶吗?
在这本书中,琼瑶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处处都是那双六岁的眼睛亲眼所见——为了避免大家被发现,表叔伸手去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悄然将与琼瑶每天抱着睡在一起的小妹丢弃在旅途中;父母赴水自尽又被琼瑶的哭声唤回;生死辗转中祖父却固执地在口袋中留着自己抗日救国的诗歌;宁可被枪毙也不让汉奸侮辱……
弱国子民的血泪,尽在于此。
琼瑶在书中写到——“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是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常说,别人童年的教育来自学校,我童年的教育,却来自战争。”
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琼瑶阿姨为反台独在网站上发表公开信:
“亲爱的朋友啊!从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有一点淡淡的疑问——有着这样经历的琼瑶,成年后的作品中为何却只有温柔婉约,而没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之气呢?
直到看到《泰坦尼克》中的一段,我忽然若有所悟。《泰坦尼克》的结尾,罗丝是怎样对杰克喃喃自语的呢?她没有说我是多么地怀念你,在心底爱你这些话。她说,我结了几次婚,爱过几个人,生了几个孩子,走了世界多少个地方……她的一生怎样的快乐和有价值。
杰克的死,是为了罗丝的生。而他让罗丝活下去,假如她从此只是忧伤地怀念自己,我想并不是杰克所要的最好报答。那最好的报答就是罗丝自己所说的——她是那样珍爱杰克换来的生命,所以让自己的一生都快快乐乐,轰轰烈烈,一直到九十岁。
她的生命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快乐了,他才快乐。我们的先人在艰难时刻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却不是为了把我们变成冰冷的钢铁,而是为了让我们按照和平与善良的本性生活。
在读琼瑶的书时,我居然落泪了。从此,也不可以笑话那些读琼瑶落泪的女生了吧。
【小题1】简述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本文写琼瑶一家逃难经历时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童年的逃难经历给琼瑶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琼瑶的泰坦尼克”为题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文后小题。
开复的中国心
“浓郁的中国情结”,这是描述李开复时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李开复在清华演讲,当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回中国工作时,他回答说:“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有位同事后来说:“开复终于把这句话说出来了。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我能够感觉到,他心里有这句话。”很多人不明白李开复为什么“不务正业”,对中国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的关注,其实答案就在这里。是对自己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觉,让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吁,不厌其烦地演讲、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很多人还说,李开复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的父亲,他是“背负父命前行的人”。的确,有一些影响是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就悄悄渗入了内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父亲把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房中的钱穆先生题写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条幅留给了李开复。这些年来,这幅字陪着他往返于中美之间,他一直在用心体会着这幅字的内涵。
在待人接物上,李开复有着典型的中国表现:温和、含蓄、不卑不亢。但有一次,当凌志军在一本书里用“这个美国人”来描述他时,他在这几个字的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线,又在旁边画了一个问号。“他的强烈的反应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心境:他显然不喜欢别人把他当作‘美国人’。”凌志军如是说。
在微软总部,李开复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那里的华人学习怎样在一个跨国公司里最快成功。提出要整合中国的研发队伍,但是多位资深副总裁只知为了自己的地位斗争,而不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李开复多次对公司领导提出对中国要言而有信,要有诚意,要先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但是他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2005年7月5日,李开复结束休假,走进了顶头上司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
李开复说,如果1998年微软不是让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而是让他待在总部,他肯定不会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说这话时,李开复的情绪有些激动。他对中国已经思念得太久,好不容易可以回来了,没有任何犹豫,他便偕妻挈子来北京安了家。妻子和幼小的女儿跟他一样感受--美国再好,感觉也是人家的。而在中国,他们感觉是在自己的地方。5年前调回美国工作后,李开复一直在寻找再次回国工作的机会。今年5月的一天,他打开新浪网,看到了Google要建中国公司的消息,就主动联系了他的旧相识、Google CEO 埃里克。
七八月间,开复学生网上有一封信:“我最喜欢Google的一点就是Google相当支持我继续帮助中国学生。我最喜欢回到中国的一点就是我可以面对面地帮助中国学生,不必只靠一个虚拟论坛。”如今,李开复重又回到中国,正式就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他的其中一个打算是,招收50名“关门弟子”,亲自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开复”浓郁的中国情结”,主要是指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学人的性格:温和,含蓄,不卑不亢。
B.从文章相关内容可知,1998,李开复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时,给微软提出的条件,是要对方答应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
C.文章结尾处写李开复重新回国正式就任谷歌中国区总裁,照应了文章标题,使传主人物形象更加清晰,强化了文章主题的表达。
D.文章中”其中的心境”是指李开复显然不喜欢别人把他这个纯粹的中国人看作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
E. 李开复”不务正业”是指李开复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不知疲倦的奔走呼吁,不厌其烦的演讲、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小题2】分析文中李开复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说的“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3】文章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现李开复“浓郁的中国情结”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小题4】李开复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心,其中必有原因,请结合文本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角度做探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