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
文/罗先哲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20 世纪70 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1993 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士。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画,愈画愈难。”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时常对人们说:“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到创作激情和灵感。
D.“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的。
【小题2】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6分)
【小题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6分)
【小题4】王烈“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文化品格,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也“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7 10:5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选择题每题3分)
“地沟油”上餐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见诸国内报端。十几年过去,虽然我国有关部门重拳频出,但“地沟油” 依然阴魂不散,有专家称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百万吨级。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关键原因是,围绕“地沟油”形成的利益链未能从机制上打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升级到大工厂,产业分工细化为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地沟油”生意不但打而不死,甚至顶风做大。
全世界哪里都有餐馆,有餐馆就有“地沟油”,“地沟油”监管是各国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监管做法可为他山之石,值得我们借鉴。
从源头上管控“地沟油”是最关键的一环。餐馆厨余废油与泔水是整个利益链的首个环节,把好这个“自来水龙头”,剩下的环节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惩罚措施,让不法商人付出“停业”、“破产级高额罚款”之类高昂代价,使他们知罚而退。
在德国,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餐饮企业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矛盾突出。从国外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解决有关部门资源不足,办法之一是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地沟油”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问题,人民群众对“地沟油”深恶痛绝。政府可以通过创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挖掘出民间潜力,缓解有关部门资源不足。比如,重奖举报人员等办法可以鼓励公民成为监督员,形成对于“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不间断的监管压力。
仅有上述“堵”的措施还不够,如何“疏导”也非常重要。建立新兴的厨余废油加工产业链,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燃油、屋顶涂料或者肥皂等产品,让企业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利润,“地沟油”有了自己的出路,自然不会流回餐桌。
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行,在实践中,我国正规废油加工企业生产的生物燃油价格偏高,没有市场竞争力,不少企业经营不景气。这反过来导致正规企业从餐馆收购废油和泔水价格偏低,一些餐馆出于利益考虑会铤而走险,与不法“地沟油”炼制企业“结盟”。
在这个方面,日本兼顾回收、开发与销售“一条龙”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和政府补贴,日本专业回收公司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从餐饮企业回收厨余废油;通过政府支持,回收企业得以在初建时期迅速提高技术能力和生产效率,形成生产规模;通过政策规定,政府部门车辆优先使用由厨余废油再生的生物燃油,为企业提供稳定市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管理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可小视。借鉴而非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少有一些现实意义。
【小题1】下面各项中,对我国“地沟油”的现状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地沟油的制售形成了完整的产销链,产业分工细化。
B.我国的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并且缺少有效地监管。
C.我国缺少正规的废油加工企业,废油回收没有政府支持。
D.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关乎千家万户生命健康的新问题。
【小题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发达国家在地沟油监管中的有效措施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德国,餐饮企业的每一桶泔水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有严格的记录。
B.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和个人,一经发现,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C.在日本,对地沟油的回收、生产、销售有着法律强制规定和配套政策支持。
D.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双管齐下,使他们知罚而退。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如何解决“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突出矛盾。(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北大代理校长时期的傅斯年
①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向来最痛恨不讲民族气节的儒生。他对自己的先祖傅以渐当年不参加抗清复明运动,反而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对投靠日本知识分子更是深恶痛绝。在代理北大校长期间,傅斯年发表声明道:“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坚决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
②1945年11月,傅斯年抵达北平。他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陈雪屏与伪北大的教员有无交往。陈回答说,仅限一些必要场合。傅不满道:“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当场表示伪校教职员坚决不予录用,不但不请他们任教,还要请司法部门将罪大恶极的儒林败类捉拿归案,严加惩处。
③北平的伪教员们私下联合起来以罢课相要挟,并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强烈要求北大录用。为此,伪北大教授容庚还发表了致傅斯年的“万言书”,进行辩护,以示抗议。对此,傅斯年毫不妥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再次声明,表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北平保持一个干干净净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最后,他说:“这个话,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的。”
④就在傅斯年的声明刊出之时,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周作人自视为傅斯年的师辈人物,又同属“新文化运动”阵营中的盟友,遂理直气壮地致信傅斯年,让傅把他作为特殊人物予以照顾,还说:“你今日以为我伪,安知今后不有人以你为伪?”傅斯年看罢,当场把信拍在桌子上,大骂一声:“他妈的,青天白日旗还没落下,难道反了这些缩头乌龟王八蛋不成!”
⑤容庚见傅斯年毫无通融的余地,尾随傅斯年从北平到重庆,继续与傅理论。当容庚来到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找傅时,傅拍案而起,指着容的鼻子大骂曰:“你这个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当场命人将容架了出去,扔到泥泞的马路上。第二天,《新民报》登载标题为“傅孟真拍案大骂文化汉奸,声震屋瓦”的新闻。后来,容再度拜访,表示要谢罪改过,重新做人,傅斯年才勉强与其会面,但仍表示不予录用。此后,容庚到岭南大学任教,终其一生,再也没能迈进北京大学的门槛。
⑥对于处理伪教员的不妥协,傅斯年后来说:“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傅斯年在给夫人俞大彩的信中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迹。实在说在这样局面之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脾气,该说的话要说,该做的事就要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⑦后来,一直到去了台北,傅斯年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并以此维护教育的独立与尊严。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因恐吓而高度警惕,在学校肆意逮捕师生。傅斯年挺身而出,不准军警入校捕人。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他拒绝在台大实行,说:“台大师生由我一人担保。”因此,有人撰文攻击他在台大优容共产党。傅斯年著文反驳,义正言辞地宣称:“我不是警察,也不兼办特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写傅斯年对先祖傅以渐参加清朝科举考试一事耿耿于怀,目的在于说明傅斯年看问题很客观公正,引出下文对伪北大教员录用问题的介绍。
B.从北平伪教员私下联合以罢课相要挟并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等情况可以看出,当时这些教员的势力还在,还有其政治地位。
C.“这个话,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的。”这句话表现了傅斯年斗争的决心,这种决心在傅斯年给夫人的信中也能够看出来。
D.周作人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是傅斯年师长一辈的人,但因为他担任过伪北大教员,傅斯年坚决不同意周作人再次进入北大。
E、无论是在北大担任代理校长拒绝录用伪北大教员,还是在台大拒绝联保制度,都体现了傅斯年维护教育独立和尊严的追求。
【小题2】伪北大教育容庚为了能够被北大录用做了哪些事情?(6分)
【小题3】文章第五自然段是如何刻画傅斯年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你认为傅斯年做北大代理校长时所做的事情合理吗?请简要探究。(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表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党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选,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速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摘编自百度百科《中国制造2025》)
材料二:
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各国不断加大投入,中国和韩国实现了10%写以上的高速增长,美国研发经费继续位居首位,占全球研发经费总额的30.8%。
2011—2014年主要国家及全球研发经费
单位:百万美元(当年价)
 
国家及全球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
134443
163148
191205
211826
16.4
美国
429143
453544
456977
--
2.1
日本
199795
199066
170910
164925
-6.2
德国
104956
101993
109515
109941
0.16
法国
62594
59809
62616
63826
0.1
韩国
45016
49225
54163
60528
10.4
英国
43868
42607
43528
50832
0.5
全球
1325026
1368363
1395802
--
5.2
 
(摘自环保网《一组图读懂(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
材料三: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国制造已在世界领先,但各个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且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长白晓光代表说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制造业企业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白晓光认为,中国制造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摘编自《中国制造:如何迈向中高端》)
材料四
记者:加快从制逵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怎样的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
徐一平:落实创新驱动,把创新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一是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让科学家的手和企业家的手握在一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强化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集中力量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胡凌云:加快研究以大学集聚区为核心引擎的“知识创新硅谷”孵化器的机制设计与政策建设,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提供水续动力,为传统企业升级换代提供技术创新植入的引擎与突破口,为高科技创新性企业的孵化、成长提供土壤。
高美琴: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要给他们提供一切我们能够提供的条件,使他们尽可能释放聪明才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从观念、投入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学习制度,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水平,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
(摘编自《“中国制造2025”如何实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制造2025”勾画了中国制造的远景目标,那就是用三十余年的时间,让中国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B.美、日、德、法、英等主要发达国家2011~2014年研发经费虽保持增长,但年均增速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C.中国制造的各行业和企业目前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D.我们通过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就能发展先进制造业。
E.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释放人才的聪明才智,建立职业培训学习制度和创新人才激烈机制。
【小题3】从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我国应采取哪些举措?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国学大师吴宓

李卫

①“虚名未是吾生志,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在清华外文系任主任期间,首倡“博雅教育”。知识唯其广博,学问才能精深;抱负唯其远大,志趣才能高雅;学术思想非精深博大,教育不能培养出高洁博雅之通儒。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条件下为我国培养出诸如钱钟书、季羡林、曹禺这样一大批高精尖的各类专门人材。

②吴宓创办了清华国学院,冯友兰先生谈及吴宓时说:“雨僧(吴宓)一生,一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 、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很快,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格相继被聘为教授。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当时的吴宓年仅32岁。

③仁与义是吴宓性格的两大特点.吴宓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两人曾共著《两昊生诗集》。吴芳吉早年去世,吴宓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吴芳吉遗属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

④他生活简朴、乐于助人,对学生经济上的求助,他有求必应。他自云:“宓就是乐于助人,并无其他目的,亦不望人报答。在西南师院的岁月,发工资那天他最忙,忙于填写济助亲友、学生的汇单,自己却所剩无几。

⑤吴宓崇尚学术,热爱教学,治学严谨.1956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稀有的外文图书全部捎赠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他临终的前一年,那时的他已是双目失明,卧病在床,而当他听说本地许多中学因为缺乏外语教师而无法开设外语课时,他还疑惑地说道:“他们为何不来找我?我还可以讲课。”

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乃一国立国之本,万民养性之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园和民族脊梁。如果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它将面临灭顶之灾。吴宓一生视传统文化为生命,以生命维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表现出他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⑦吴宓最赏识的弟子钱钟书这样评价他这位恩师:“吴宓先生很勇敢,却勇敢得不合时宜。他向所谓‘新文化运动’宣战,多么具有堂吉诃德跃马橫剑冲向风车的味道呀!” 他的主张使自己处于新运动的风口浪尖。但吴宓不惧不让,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③现在回过头来看,吴宓在强大的新文化运动潮流面前,不人云亦云,明哲保身,而是以冷静、理性的学术精神、独立不倚的思想和先觉前瞻的洞察力,指出“五四”运动的偏颇之处,实属难能可贵。这正如吴宓先生写的:“热肠濒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

⑨吴宓的学问空前绝后,逃不脱曲高和寡的厄运,一生的寂寞常人难以想象.在“文革”中,吴宓受到批判,但他依然不改耿直性格。对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他宣称“宁可杀头,也不批孔”,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

⑩吴宓胞妹吴须曼老人曾回忆到:重庆兄妹重逢,相见泣不成声。见他连最低的生活水平都达不到,衣服只有两三套,被子单薄,唯一的财产就是布满书架和箱、桌的中外书籍。一件蓝布面的棉袄,上面多处缝补,可见年月之久。回西安时吴宓怀中抱着一 个红色小木箱,里面装满了他的日记。由于十年“文革”期间对吴宓的批斗、殴打、凌辱和恐吓,从身心上对吴宓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痛,“胫折目瞽”。回到泾阳半年多后, 其左目视力也极弱,但仍坚持记日记,直至生命最后。

⑪翁维嫌在《哭吴宓教授》中写道“少壮峰嵘老倔强,辞幸典雅语枝错。中西博学真才子,今古娴通自大方”,正是吴宓一生的写照。

 (节选自《陕西日报》,有刪改)

相关链接:
吴宓(1894 - 1978 ),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 - 192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 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 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格、杨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宓先生耿直勇敢,身体力行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好友的遗属。
B.吴宓先生崇尚学术,1956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稀有的外文图书全部捐赠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C.吴宓先生不忍于民族文化价值的被忽略,以生命维护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表现出他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所坚持的宗旨在今天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的。
D.吴宓先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不人云亦云,明哲保身,绝不随波逐流,体现了他做人、做学问的原则,难能可贵。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吴宓在清华中文系任主任期间,首倡“博雅教育”,认为没有精深博大的学术思想,就不能培养出高洁博雅之通儒。
B.第⑤段末吴宓疑惑地说“他们为何不来找我?我还可以讲课” 一句,充分地表达了吴宓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C.吴宓32岁时,相继把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人请到清华国学院担任教授,令天下学界为之感动。
D.吴宓不是趋炎附势的人物,他的学问空前绝后,但仍然逃不脱曲高和寡的厄运,一生的寂寞常人难以想象。
E.“文革”期间对吴宓的批斗、殴打、凌辱和恐吓,从身心上对吴宓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痛,但他仍坚持学术研究。
【小题3】吴宓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除了参与创办清华国学院外,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而射电望远镜(FAST), 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
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1609年, 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 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几乎很难了。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一-喀斯特地形的注坑中。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熔岩地形,排水畅通。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西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王启明说:“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至少会达到几千吨。这样重的大家伙挂在空中,成本相当大了。”他说,中国“天眼”用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馈源舱只有30吨重。
(《都市快报》2017年9月23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天眼”是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该工程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学生。
B. 随着卡尔。央斯基和格罗特.伯雷这两个天才小伙子的发现和发明,由光学望远镜进阶到射电望远镜,世界天文学向前迈进一大步,由此步入现代天文学。
C. 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这种追求使得抛物线天线直径从最初的9.45米到后来的305米口径再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望远镜的灵敏度也由此实现了大幅提升。
D. “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已经到了单口径的极限,如果还想增加望远镜的探测力,就需要使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就是运用了这个构思。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早年的电视,胖幕上有时会出现密密麻的雪花闪烁,这是因为电视机没有收到外界。
B.无论是射电电远晚还是平方公阵列望远德,选址尤为重要, 当初南仁东为了给“中国天眼”寻找理想地,亲自考察了多个候选台址才得以最终确定。
C.美国阿雷西沃中远镜100多吨的债源平台 几乎固定在半空,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会是阿雷西沃的好几倍。
D.FAST“镜面” 有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 元由铝合 金背架和反射面面板这两个部分组成。
【小题3】根据文章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为“中国天眼”下一条定义。字数不超过8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