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6分)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明。(6分)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7-06 11:4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宫一号”是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为了让航天员感受家的温馨,“天宫一号”的设计团队 ,营造了一个空气成分、气压都和地面相同,温度湿度净度堪比宜居城市的“小家”。
自2011年以来,“天宫一号”已先后圆满完成了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2013年6月,“天宫一号”迎来了搭乘“神舟十号”来访的宇航员。与之前任务不同,作为我国首次应用性载人交会对接飞行,“天宫一号”和航天员承担了更多的使命。“太空授课”“在轨更换地板”“中短期航天员驻留”‘“舱内无线通信”等一批思路新、实用性强、技术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在轨试验项目顺利实施,显示着“天宫一号”由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变成了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在等待与神舟载人飞船相会的日子里,“天宫一号”也未停止探索太空的步伐,“天宫一号”安装的空间环境探测装置 地向地面发送着探测到的轨道大气环境信息和空间带电粒子辐射信息,安装的“三合一”相机 地关注着我国的水文国土,为开展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土地荒漠化评估、水文生态监测以及环境污染成分和污染源头分析提供第一手的材料。
2013年9月,完成基本任务的“天宫一号” ,转入拓展任务飞行阶段。在此期间,技术团队开展了太阳电池翼发电能力测试、备份姿态测量和控制模式切换等一系列拉偏及备份飞行模式试验,(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着“天宫一号”不再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变成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
B.显示着“天宫一号”不再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变成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
C.标志着“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向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的转变。
D.显示着“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向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的转变。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展了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深度发掘了“天官一号”的飞行潜力。
B.为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深度发掘了“天宫一号”的飞行潜力。
C.深度发掘了“天宫一号”的飞行潜力,为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
D.深度发掘了“天宫一号”的飞行潜力,为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诚心诚意   源源不断   无时无刻   任重道远
B.精益求精   源源不断   无时不刻   负重致远
C.诚心诚意   连绵不绝   无时不刻   任重道远
D.精益求精   连绵不绝   无时无刻   负重致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
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在致答谢词时,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而实际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先生就每年回祖国大陆讲学,为当时百废待兴的古老的“诗的国度”注入诗意。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用于奖励师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他们原本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又称叶赫纳兰,与著名的饮水词人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字。在这个早已被汉文化同化的大家庭中,一直信奉的是儒家思想,这对叶嘉莹的影响十分之大。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按时间计算,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同步,同样,她也经历了这个大时代所有的幸与不幸,甚至曾经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而始终贴身携带的便是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在诗词大师顾随的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在叶嘉莹的生活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过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似自问又似自答,伴以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认为最美好的时光也与做研究有关。上个世纪60年代,她来到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在那段时间中,最让叶嘉莹印象深刻的是哈佛大学的总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丰富,少有比肩。“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于是,叶嘉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又是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其实很早之前,叶嘉莹便在台湾的三所大学、两个电台讲学,当时外国汉学家前来“取经”,都能听到她的名字。久而久之,国外大学都请她去讲学。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能以流利英文授课的学者起先并不懂得多少英语。叶嘉莹坦率地说,那是被“逼”出来的。初到温哥华,叶嘉莹每天查英文生词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去教书。也曾有人担心,叶嘉莹会不会因为英文不通,被学生赶下台,但奇妙的是,不只学生喜欢听,连听过叶嘉莹讲演的教授都说她是教书的天才。
红学家冯其庸认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叶嘉莹的成就之高是当今首屈一指的。而台湾的历史学家汪荣祖指出,某种程度上,叶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她不但写出了重要的学院派论文,还像一位传教士,在东西方普及中国的古典诗词,连对幼稚园的小朋友都精心去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她把投身诗词教育当成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她最多时曾同时在三所大学教书。她说,自己现在的身体已经到了衰老的阶段,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可是只要有人希望她教下去,她仍愿意尽力。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在中国。”(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相关链接】①一位晚辈记得,有一次他们几个人送她到机场。进入登机口后,她一个人拎着那么大一个包,身影孤独。这样一个瘦弱老人的身上,担负着一种东西。30年来,她不断往返于中国大陆、台湾、加拿大。(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②先生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先生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温家宝贺叶嘉莹九十华诞)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家祖辈与纳兰性德源出一家。受家学影响,以及父亲、伯父等人的熏陶,叶嘉莹从小就信奉儒家思想,对古典诗词产生了兴趣。
B.虽然不曾丢弃恩师的授课笔记,但在“白色恐怖时期”,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叶嘉莹不得不完全放弃自己热爱的古诗。
C.在哈佛期间,叶嘉莹经常工作到天黑,与她合作的教授被深深打动,因此叮嘱图书馆的人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
D.由于在古典诗词领域的成就,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
E.叶嘉莹尽管最初英文不好,但依然能够吸引学生来听她的课,这固然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但同时也与她的自身素养有关。
【小题2】叶嘉莹先生在古典诗词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把“根”扎在中国的学者,叶嘉莹先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莫言来“对抗语文”吧
伍湖
书店、书摊接连有两本书《对抗语文》、《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在热卖,作者是同一个——叶开,他是作家、评论家,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学刊物《收获》编辑部主任。记者开叶开的玩笑:尽管你也有两下子,但仍显势单力薄,“对抗语文”,校正传统语文教育僵化路子,如此重体力费脑筋的活还是交给莫言同志吧,他挟诺贝尔文学奖之势。
记者:一句话,说说莫言厉害在哪里?
叶开:新时期以来的作家里,莫言是真正触摸到土地灵魂的作家之一。莫言对写作有很高的自我要求,每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结构都绝不重复,都有新发现。
记者:很多人几乎同时看到你的《莫言传》和《对抗语文》,就自然会把莫言等大作家成功和中国语文教育扯在一起,大作家是不是只能在对抗传统语文教育中脱颖而出?
叶开: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体制下,优秀作家一定是对抗语文后才出现的。大作家更不用说了。我在《莫言传》里专门分析过莫言的创作,在创作起步阶段,如何努力地摆脱“文学教材”钳制,以新的思考、新的视角进行反思。优秀作家不是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写别人的情感,而是重返自我,展现自我,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喷涌的灵感之源。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是他开掘出来的一片特殊文学国土——这是通过作家的心灵和想象再度创造出来的世界。
记者:莫言也在追问:“有朝一日高考与中考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语文教材也编订得让人满意,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提高了文学素养,并由此进而提高了人的素质了呢”,你说呢?
叶开:他的批判直入问题核心,高考与中考必须进行革命性改革,语文教材编订要有质的变化。我个人感觉到,在“对抗语文”上,与很多一线教师、有思考力的家长不断互动之后,产生了很多“正能量”效应。教育是立国根本,人人都应该来关心。
记者:莫言说,女儿经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我总是含含糊糊地谈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说法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请你帮我们分析一下莫言的自卑。
叶开:莫言所谓“骨子里的自卑”不是他对语文没有看法,没有研究,而是他没有参加过长期的、残酷的作业和考试训练,没有被这种条条框框洗脑,不懂得这种“正确的思考”方法,所以也无法按照现行教育体制僵化模式来思考问题。别说他了,我是科班出身,身经百考,碰见女儿小学语文问题,照样歇菜。女儿读小学遇到一个题目: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
女儿自信回答:“孔明和庞统”。结果标准答案是“诸葛亮”。老师说: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即使作家、博士,也答不出老师规定你必须答出的答案。——你敢不自卑吗?
记者:《对抗语文》一书,叙述了你和女儿的痛苦经验。抗争成功了吗?
叶开: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不能眼瞅着女儿被中国语文教育的地沟油伤害,在填鸭式教育中被豢养成了肥胖的鸭子。“对抗语文”不全是痛苦,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快乐。因为关心现在的语文,我才有机会深入分析语文教材,研究其中潜藏的各种问题,并与孩子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快乐的阅读。小学低年级时,我每晚在她临睡觉前都给她读书,到她自己能读厚书了,自己就成了很有经验的小读者。她的阅读积累在今后,会成为一种财富——评价标准如果按照现在的考试成绩来讲,她并不是语文成绩最好的,但总很轻松地在前几名。考试我是专家啦,小学初中总不及格,到高考、硕士、博士,几乎都是第一名,还是那么一点阅读积累起作用。莫言虽然没有上过初中高中和正规的大学,但他的有效阅读积累,远超他的同龄人。小学毕业的他在县棉花加工厂夜校给那些中学生上语文,参军后他给高中毕业生战友们上语文和政治。这都是因为读了“干货”,学到了真材实料的知识。
(选自《申江服务导报》2013.01.09,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让莫言来“对抗语文”的理由。
【小题2】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
(1)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体制下,优秀作家一定是“对抗语文”后才出现的。
(2)不能眼瞅着女儿被中国语文教育的地沟油伤害,在填鸭式教育中被豢养成了肥胖的鸭子。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条概括应从哪些方面来“对抗语文”。
【小题4】访谈的最后部分叶开谈到“有效阅读积累”,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创作有赖想象,鉴赏也要靠想象。文学鉴赏时的想象,是缘文驰想,按其不同生想状况,可分成三种类型。
设身处地型。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一定的形象和意境。读者首先要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具体形象,同时想象其具体的情状,使此时此地的读者进入彼时彼地之境。若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强,加之读者思想上又有接受它的因素,也就更容易设身处地想象其内容。读者的身世、心境与作品内容愈接近,那么读者设身处地的主动性也愈大。
□□□□型。阅读鉴赏时,不仅想到作品写的是什么,还会由此诱发想象到它之外与之相关的内容。这种因文生想也就是平时说的“联想”。它也有一定的想象轨道,也能形成种种联想形式。例如,有一种是因文而想及与之接近的事物和作品。作品刺激了读者大脑皮层后,引起原来储存的与之相近的讯息苏醒过来,从而使两者同时亢奋起来。所谓“近”或是时近,或是地近,或是事近。如读杜甫的《石壕吏》,自然联想到写于同时期的其他二《吏》与《三别》。若是为二者某些性质上的相似点触发的联想就又不同了,这种 “相似”或是立意相似,或是感情相似,也可能是手法相似。如读怀人诗,很容易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杜甫的《月夜》或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联系起来。想象又有时会反激到另一方向去,这也是一种思维规律,想象领域也很广阔。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的“怕春”很容易引起人“喜春”、“伤春”的对比思考。想象除形象到形象外,也能由形象上升到理念。即读者将形象抽象化,由个别推及一般。有时只取作品中某些语句,便连缀成另有含意的理语,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段理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段引文原是三首宋词中的妙句,全非说理,但经哲理联想而取之则就不同了……上述种种,都为触境生想。在实验鉴赏活动中却没有这么清晰,常呈多重、交错、变化的状态。
意象加工型。读者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意念形象。鲁迅曾指出,“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驰骋想象的过程,也就是意象加工的过程,它又有着好几种状态。实为鉴赏者在前两种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创作品意境。
【小题1】下面的说法,符合第三段内容的有哪两项
A.如果在段内找一个最适宜的词语填入段首的空格内,这个词语就是“触境生想”。
B.“相似联想”的“相似”指的是作品的内容或手段相似。
C.文中画线的“两者”指作品内容和想象到的与其相关的作品。“二者”指作品内容和与其相近的其他作品。
D.本段提到的联想形式有相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E.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几种联想互不相容。
【小题2】对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理解最贴近的一组是
A.读书研究须高瞻远瞩,不畏艰苦,具有献身精神,最终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重大收获。
B.读书研究会遭到冷落、打击,要不怕牺牲,勇于献身,还得能在喧闹中感到意料不到的重大收获。
C.成大事业大学问一定要高瞻远瞩,不畏艰苦,具有牺牲精神,又甘于寂寞,最终一定能有重大收获。
D.做大学问成大事业者会遭到打击、冷落,要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才能得到重大的收获。
【小题3】从第二自然段看,使读者能主动进入想象的因素有哪几个?试分别标上序号写出来。(4分)
【小题4】作者引用王国维的理论,最终为了说明什么问题?(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空巢老人”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了解,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2007年,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在苏州市姑苏区诞生,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居家生活照料服务。该项目不仅获评“民政部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还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居家乐提供的6大类53项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养老需求。老人们对虚拟养老院的服务非常欢迎,目前在全区内实现了80周岁以上有需求老人全覆盖,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苏州模式”。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路忠书记介绍说,作为民间非企业社会组织,居家乐服务中心主要运营模式是政府采购服务、即他们向符合政府救助条件的老人提供服务,由政府统一结算费用。经过9年探索,这个以社会化形式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中心,创造出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虚拟养老模式”,服务对象覆盖2万多名高龄老人,赢得一片叫好声,如今这个模式正在其他地方复制推广。
(摘编自梁捷《养老不离家——访苏州模式的虚拟养老院》)
材料二

材料三
如何让老年人群体也享受“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政府一直走在深化老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联动共建”的养老服务机制。老年人除了使用”智能手环”,以及微信订餐,还享受根据准确定位的电子地图而得到的探视服务、家政服务等。此外,市南区还成立了山东省首家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40多类、200多项社区服务内容。
(摘编自《“互联网十”助力探索青岛养老新模式》)
材料四
关于养老问题的破解方向,各地、各部门都在深入探索。其中,近年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老年人在机构养老,已被业内人士广泛认同。在这方面,沈阳市人大代表潘利固的观点或许能给予启示。他说,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围绕加强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养老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这样的表述。应时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医疗康复、家政服务等方方面面。
日前,全国超过90%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居家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养老服务设施短缺、服务项目单一等。此外,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化水平不高、社会力量参与少、志愿者服务氛围尚未形成、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等问题也给居家养老带来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破解居家养老难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三、四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围绕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所呈现的内容则各有侧重。
B. 材料一虚拟养老院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诞生的社会背景是“空巢老人”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C. 材料二以图表的方式指出我国养老院现有床位只占总需求的三成,意在提醒政府当前养老形势非常严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姑苏区的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获评“民政部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是因为它是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
B. 材料二中,由于北京是首都,养老机构拥有的床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不过和国际标准比起来,还相差很多。
C. 材料三中,青岛市市南区养老服务的特色在于它有完善的养老服务机制,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幸福感增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就如何解决老年人养老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