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布依族民居

杨三山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都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

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轻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
B.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与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C.布依族传统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D.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7000年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C.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
D.布依族整个家庭的中心就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歇山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
B.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放置农具等。
C.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
D.“四大落雁”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4根穿枋,它的上面供奉着家神,年节的祭祀是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幸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3 07:3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冻疗法拯救生命
①登山或潜水运动员都深知寒冷给身体带来的危害。然而,作为一种医学治疗手段,降低体温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在接受使用体外循环机进行的手术时造成脑部后遗症的风险。
②伴随心脏问题产生的是由于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缺氧5分钟就会给大脑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10分钟即可造成神经死亡。美国心脏学会建议,在手术中有控制地降低体温以减少脑部损伤。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地把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因为体温每降1摄氏度,氧气的消耗量就会降低5%—8%。西班牙马德里心脏外科主任恩里克·罗德里格斯指出:“在所有使用体外循环机的外科手术中,我们都会用到适中的降低体温的做法,也就是说,降至28摄氏度至31摄氏度之间,以避免在出现危险时给大脑造成损伤。
③此外,冷冻疗法可以延长手术的安全时间。例如在成人主动脉切断或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中,需要完全断血液循环。为此需要把患者的身体冷冻起来,使接近冬眠状态。当体温降至16摄氏度时,安全时间为40分钟至60分钟。心脏外科助理医师卡洛斯·莫拉莱斯指出:“体温降得越低,我们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④但是,控制体温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冷冻疗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手术后如何使体温回升。按照一般规则,如果身体被冷冻30分钟,那么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就将增加一倍。负责将血液重新灌注到血管当中的医师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使患者体温回升。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恩里克·罗德里格斯说:“尽管这些威胁依然存在,但是目前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可能出现的大脑水肿和血凝紊乱,因为低温破坏了血液蛋白。”重症监护室中的最大难题通常是痉挛和寒热增加的氧气消耗,以及患者免疫系统的改变。因此专家建议给接受了冷冻疗法的患者实施镇静辅助治疗,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冷冻时间长达几天的情况下。
【小题1】文章②③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冷冻疗法用途的,正确的一项是
A.体外循环机的保持 中断血液循环   冷冻疗法存在风险
B.中断血液循环 帮助降低体温   减少大脑损伤
C.减少大脑损伤 延长手术安全时间
D.体外循环机的保持 减少大脑损伤
【小题2】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②③两段之前,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这三段的说明目的都在于说明,冷冻技术在医学治疗上的用途。
B.可以。这三段说明使用冷冻疗法,控制体温的同时有一定风险。
C.不可以。这三段分别从冷冻疗法存在的风险,冷冻技术在医学治疗上的用途进行说明的,有较好的逻辑关系,如果调整顺序,就显得逻辑混乱。
D.不可以。因为②③段说明的是使用冷冻疗法的用途,④段说的是使用冷冻疗法控制体温的同时有一定风险,②③段与④段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如果调整顺序,就显得逻辑混乱。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术中,有控制地将体温降低到适中的温度,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的脑部损伤。
B.体温降得越低,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手术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C.使用冷冻疗法,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较长,产生心室纤维颤动的风险很高。
D.目前,低温对血液蛋白的破坏是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克隆人与人类,之间还有多少距离?

有寓言说,一个国家有一口泉叫作“狂泉”,人只要喝一口就会变成疯子。这个国家的所有臣民都喝了狂泉之水,唯独国王没喝保持着清醒。结果全国的疯子反倒觉得国王精神有问题,想方设法“治疗”他的“疯病”。最终国王被迫喝下狂泉之水,与民同疯。

在一个简单的细胞中,也有可能上演这种“民逼官反”的乱象。细胞核是整个细胞的最高控制中心,一般来说,细胞要进行活动,都得先向细胞核“申报”,细胞核“批准”以后,会调动相关的基因,让信使——一种叫RNA的分子将遗传信息带出去,以便让相关细胞器执行自己的命令。可以说,在细胞里,细胞核就是国王,而其他结构和成分就是臣民。只有“国王”与“臣民”齐心合力,细胞才能运作得井井有条。要是“臣民”跟“国王”翻脸了会怎么样?20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对一种叫做爪蟾的蟾蜍的卵细胞来了一个“狸猫换太子”:他首先取走了卵细胞的细胞核,将一个爪蟾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这个卵细胞中,还对这个卵细胞用电流和化学药剂进行处理,相当于在卵细胞的“臣民”中散播谣言:你已经受精了,赶紧变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胚胎吧。 “臣民”并没有意识到“国王”被调包,纷纷“请求”细胞核“下达”让受精卵发育的命令。由于“众怒难犯”, 细胞核不得不让自己转型成一个卵细胞的细胞核来指导卵细胞发育成胚胎。

这种技术叫做“克隆”。通过克隆技术,一个普通的体细胞也能变得像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各种器官乃至完整生物个体的可能性。

1996年,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羊在英国降生,之后,人们开始纷纷关注起一个新名词——“克隆人”。对于克隆人,与民间的恐惧态度不同,学术界更多的是期待:在不能克隆人类个体的情况下,可以先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理论上,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产生人体绝大多数的组织和器官,一旦克隆技术成熟,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苦苦等待器官配型的岁月也许就将一去不复返了。

生物学家们围绕胚胎干细胞的克隆展开了激烈的竞赛。

然而,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非信手拈来。被转移到卵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属于“赶鸭子上架”,这个细胞核对于自己的新任务、新身份会有诸多的不适应。结果就是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以至“胎死腹中”。

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研究者收集成百上千的卵细胞,进行成百上千次核移植,本着枪打多了总会中靶的思想去尝试,总会有那么几个体细胞核能够“在工作中学习进步”,做好自己的新工作,指挥细胞成为健康的胚胎与动物个体。但是人类一个月才排出一颗卵,加之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灵长类动物的细胞核似乎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专一”,无论怎么进行“培训”似乎都难以使它们胜任新工作,这让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任务异常艰巨。

最先宣布胜利的是韩国科学家黄禹锡。他在《科学》上宣称成功地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然而几个月后遭人举报。核查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黄禹锡团队创造的所谓“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竟是镜花水月。

自此之后,克隆仿佛成了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可是,有那么一批人依然坚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不是死路一条,仍旧在坚持不懈地尝试。他们在极为有限的理论指导下穷举着每一种可能有效的技术参数……很多人放弃了,但是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为后人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而每一点进步都共同铺就坚持到底者的征途。

2007年,黑暗的道路上终于有了第一抹光明,美籍维吾尔族人米塔利波夫的团队成功克隆出了猕猴的胚胎干细胞,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人类胚胎干细胞被成功克隆。但是大家等啊等,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仿佛就是骡子前面的那根胡萝卜,分明近在眼前了,可就是怎么也吃不到。

令科学家意外的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其实一直就放在他们的桌上。2013年,米塔利波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人类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中使用了咖啡因,结果看到了科学家们翘首期待的奇迹:用咖啡因处理过的克隆人类胚胎不但可以高效地完成重编程,而且由此得到的胚胎还有着史无前例的完美形态。

为什么咖啡因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相当于把卵细胞原来的“国王”驱逐,扶植了一个外来的“新国王”上位,而咖啡因就相当于一个“顾命大臣”,它可以在政权交接的时候努力“安定民心”,确保“新国王”顺利即位。

至此,克隆人这项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技术,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克隆人技术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哪些大起大落。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小题4】文章倒数第五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和认识?请结合科学研究的现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 复杂性和艰巨性, 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 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 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 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 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 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 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 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 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 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 对于一些 “环境不友好” 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 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 人门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 仍然表现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 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 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 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 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 不断健全举报、 听证、與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 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 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 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 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生态又明新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高并不能说明其参与生态维护和治理的自觉性高。
B.提升环保认知, 人们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 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只能通过生态治理中的奖惩机制去实现。
D.积极畅通的群众参与渠道就是指健全的举报、 听证、 舆论监督等制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阐述人们在环保认知上存在的矛盾是为了论证提高人们环保认知水平的必要性。
B.文章分别从政府及人民群众两个主体责任者的角度, 论述了生态维护和治理的问题。
C.文章对生态问题辩证分析, 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 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D.对于生态环境问题, 文章先提出观点, 再分析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B.人们生活水平高, 对于周边生态环境尤其是环境污染的关注度就会高。
C.对于生态保护,如果人人提高认知水平,积极参与,就能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
D.要发挥生态环境治理合力,除政府外,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小题1】从结构上说,这段文字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2】关于“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小题3】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
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从唐代开始,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呈现出惊人的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
宋瓷主体可分为十大窑系,相关窑口有百个以上。“窑口”是中国传统的瓷业命名方法,强调地域性和特色性的统一;“窑系”是考古类型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强调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的彼此关联性、互动性。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是文化衰弱之表现。故就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同时,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厂,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宋代几乎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美不胜收,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各具风情和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文明大格局内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与多样性文化能够彼此互动滋养但又坚守各自特色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宋瓷在功能造型上也已经驾轻就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系列,如日用系、茶饮系、宗教系、观赏系等,每个功能系的具体造型及其装饰图案和技法又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极具匠心。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的基础上,瓷器全面进入了人们的创作、生活、信仰、审美、典仪、交友、风俗、经济诸领域,成为中华文明在两宋时代进入高峰期的又一实证。
中国瓷器外销,至迟起于东晋南朝,在唐代,瓷器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的地位。东亚、中亚、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如朝鲜、日本、埃及、伊朗等都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这时,沿海地区都大面积兴起了外销瓷的生产,相关窑口、窑场难以计数,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海港城市及国际化城市兴起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瓷都”景德镇和“陶都”宜兴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机遇并奠立了坚实的根基。
(摘编自贺云翱《瓷器中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但“磁器”这一名称出现得较晚,现在发现的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是明人谢肇制的《五杂俎》。
B.宋朝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出现惊人的进步,宋瓷发展也进入繁荣昌盛时期,呈现特质鲜明的文化特征。
C.丰富多彩的宋瓷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同时这些处于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还有着关联与互动的关系。
D.宋代陶瓷业中各个窑系甚至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内容丰富多彩,各具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在陶瓷工艺的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力。
B.和日用、茶饮、宗教、观赏等功能相对应,宋瓷出现了各种技法、具体造型及装饰图案,体现了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
C.中国的瓷器,从东晋南朝到唐代都是中国外销大宗产品,直到宋代,瓷器才成为中国外销产品最多的商品。
D.宋代,外销瓷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也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瓷器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甚至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
B.宋代瓷业窑口众多,名窑辈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不过窑系对瓷业发展的规范化要求,导致了窑系的“一枝独秀”现象。
C.宋代,中国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瓷器全面进入社会各领域,和书法、绘画等一样,宋瓷成为中华文明进入一个高峰期的实证。
D.宋时陶瓷技术的海外流播,对许多国家的瓷业生产都产生了影响,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都”达到历史高峰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