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服务机器人是庞大机器人家族中的一个年轻成员,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根据其用途不同,可以划分为保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用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及娱乐机器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图表1:服务机器人应用范围(单位:%)

从全球角度看,以智能服务机器人为主的机器人产业在不断发展,产业规模及市场空间持续扩张。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机器人开发,掀起一波服务机器人研发热潮。
(摘自2018年3月12日光明网)
村料二: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資战咯规划分析报告》指出,未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增量会在中国,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广大。中国凭借强大的市场消费力,将成为智能服务机器人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据统计,2916年,中国服务机器入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2.9亿元;2017年这一数字已达到98亿元左右。前瞻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还会持续上升,在2020年有望接近200亿元。
(摘自2018年3月27日搜狐网)
村料三
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基于多种技术融合和实现的产品,其中关键技术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语义解析及交互技术、导航及定位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调度管理技术、电机及舵机技术、多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其中,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相比其余几项技术,发展时间较晚,沉淀还不够深厚。加之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导致部分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不愿过多下功夫在技术研究上,反而是看重产品的宣传推广。
由于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广阔,不少人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商机,加上至今为止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对于产品标准仍缺乏统一规范要求,因此很多企业只是想利用相关的政策扶持,来实现自己的资本运作。这就导致了市场上很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内整个市场的行业水平。普通百姓可能到现在为止,对于机器人都还不是很了解,或许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长得像人,才是机器人。再加上服务机器人细分领域非常多,从保洁机器人到娱乐机器人皆有,因此如何进行大范围有效推广,一直是企业面对的难题。
成本也是服务机器人难以进入千家万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是机器人软件技术还是硬件技术,其开发和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加上这是一门综合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综合性产品,所以本身的生产成本就决定了其吊贵的价格。因此,大多数能进入家庭的服务机器人,主要还是以扫地机器人为主,真正用作护理、陪伴的机器人数量极少。而商用服务型机器人更是只能被各大型商业服务机构所使用。
(摘自2018年4月21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务机器人应用范围广泛,是机器人家庭中的新成员,其用途不同,种类不同,但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B.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数字和图表介绍了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的现状和研究投入情况,说明了中国将成为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的前沿阵地。
C.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用机器人和商用服务型机器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被大范围的使用到各自领域。
D.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广阔,从长远看,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可能还会持续上升,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增量将会在中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机器人开发,说明机器人产业正在不断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B.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广大,这将使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增量发生在中国。
C.由于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广阔,让许多人看到了巨大商机,因此许多企业想利用相关政策扶持,实现自己的资本运作。
D.普通百姓对机器人的认知问题和服务机器人的细分领域繁多,使企业一直面临大范围有效推广服务机器人的问题。
E. 导致服务机器人很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的原因复杂,其中有技术层面的难题,也有企业自身发展中只注重资本发展的问题。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分析,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4 05:0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 “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⑫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

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⑭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

【小题1】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小题2】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
A.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痪。
C.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小题3】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小题4】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小题5】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可思议。项羽是个责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少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这个家庭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作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的,叫作籍,也是有字的,叫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的一个楼烦神箭手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把楼烦神箭手吓得连退十几步オ回过神来,便急忙逃回营中。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斗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官空,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ー门心思地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里,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美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的本色,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列举项羽的名、字,并与刘邦对比,是为了说明项羽是个贵族,出身是相当高贵的。
B.文中写项羽大吼一声就能把楼烦神箭手吓得逃走而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又是每战必胜,胜利后想回故乡,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
C.项羽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表现英雄本色,在“成者王,败者寇”文化中,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D.项羽之所以输给刘邦,是因为项羽杀戮太多,乱呈大英雄本色,再加之历史没有给他称王的机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公正的论。
B.刘邦知人善任,下臣オ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从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因为两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请根据文中信息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想念的是信!”午宴时同桌有人叹口气道,“现在没人写信了。要不是周末电话减费,恐怕我们全会失去了联络。”

“琼可是常写信的。”请吃饭的主人说。

大家都转眼望着我。“是吗?讲给我们听吧!”

我当时还不识字。只认识5个字母:J、O、A、N和X。这就够写一封示爱短柬给圣诞老人了。

“XXXXOOOO”,我在信里吃力地吐露心意,“X”代表吻,“O”代表拥抱。我把这样的感情填满整张纸,再用四种颜色的蜡笔签了名。妈写好信封地址,我贴上邮票,然后我们带着我生平第一封信走去投入邮筒。

那时我对地理、现实生活的范围或邮政局的工作,都一无所知。不过我明白可以把信托付给未知者,它自然而然会到达目的地。那个星期,我一想到自己的信到了圣诞老人手里,就兴奋得透不过气来。

他的回信来了。“阿琼,有你一封信。”妈喊道。

我手颤颤地拆开信,瞠目望着那些既神秘又美的字形。妈来到我身边,我顺她手指点着的地方,听她高声读那封信,一直读到那十分脱俗的结尾:“圣诞快乐,同时XXXXOOOO!圣诞老人。”我们母女俩瞪大着眼互相对望。

“再念一遍!”我说,有点哆嗦。

我就是那样地记住了通信的基本原则:有来才有往。而收到一封信实在是人生至乐之一。

从那时起我一直都在写信;每次听到邮车嘎嘎响转过街角,都引起我激动的期待。我希望在信里发现些什么?或许是二十年来对话的新转折,一段景色的描写,一个发我深思的问题,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奇。或世界还是太平无事,一切如常的保证。

任何一封信都会使我春风得意或改变我的生活。17岁那年,我拆开一封邀请信,就此决定了自己选择的大学。跟着遇到了所嫁的人;住在我后来住的地方;有了子女;而多年来都是按照那天早晨信件中出现的命运①来思想、感受、体验和做人处事的。

信件曾带我横过美国大地,进入外国原野,并且飘洋渡海。我有些极深厚的友情,全是靠信件建立维持的——没见过面,也从没听到对方声音。写信使我进入写作生涯而不感到困难。

但是即使没有这些事情发生,我也会写信,也会等待信件的。我爱信,尤其爱情书——不论什么样的信都爱。

我也爱说话。不过话说完了就忘记。信却是有形的——可以看了再看,传阅共读,或塞在衣袋中加以思索、考虑。

信中有斟酌、回想和沉思的余地。信依赖机智和哲思、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而滋长。信是人类寂寞感和合群性的表现,是我们签署后密封了的承诺,是我们对仪礼庆典和重大事件表示的敬意②

在信中可以夹些额外的东西。钱呀!娃娃的照片呀!飞机票呀!有一次我收到一只大甲虫——僵死得像木乃伊一样,但仍然斑斓华丽。

我年轻时每次收到一封信都很高兴,但是极少保存。后来妈快要去世了,我必须为她料理身后遗物,在沉寂的房子里我进行这桩伤心的工作。有一天我拉开一只抽屉,其中塞满了信——都是我的笔迹。有好几百封!

儿时我在街对面爷爷家过夜,总要写封闲聊的信回家。在家时我会用铅笔写些可笑的短笺给父母,吃晚饭时递给他们。离家在学校住读,我写了好多信。后来猫儿伏在我膝上,自己的三个子女围绕着我跑的时候,我继续不断地写温柔而满纸新闻的信给父母。原来每一封信都在这抽屉里。

我取出第一封来。信上写的是“XXXXOOOO”。那时强忍着的泪水终于使我两眼朦胧了。

破晓时分,我一直看到十几天前的一封信。引起回忆的那些岁月充实了我,也予我安慰。

家信是宝贵的资源。除了家信外,还有哪里能如此生动地记录下谁是我们心爱的人,以及我们是怎样过活的?我们即使没有很多的话可说,也都应该时常写信。

描写星期天的晚餐,学小提琴的情形,夏天的草长得多么长,以及猫儿干的蠢事,就够了。

我承认不容易有空。朋友们和我都是稍微有空不论在什么地方就写信的。信写出去不附带什么义务责任③。没人会记账或暗示说:“你欠我信债!”写信本身就是乐趣,没有别的。收信的人会感动,惊喜,而且会在能够执笔的适当时候作复。有巧运找到值得与人分享的半小时美妙时光而写出许多信,真是快事。我这封信就快写完了,还没有其他赶着要做的事情。你呢?

【小题1】画线句①的含意是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我”写、发、收第一封信的情形?
【小题3】简析画线句②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用倒叙引出“我”的第一封信,表现对书信交往的想念。
B.“我”料理母亲身后遗物时,用插叙回忆了儿时写过的几封信。
C.现在看,“我”儿时写给父母的信虽很幼稚可笑,却极其珍贵。
D.以想收到信开始,以诲人抽空写信结束,深情真挚,循循善诱。
E.作者以“信”为线索,表明写信很重要,并赞颂了伟大的亲情。
F.本文自然而综合地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小题5】从本文看,写信不是一件难事,请简述理由。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在文末说:“信写出去不附带什么义务责任”,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穰垛儿
雷晓婉
①麦香四溢的乡间五月一过,就场光地净了,麦子已经全部颗粒归仓,大地呈现出成片 的暗黄色,莽莽苍苍。
②在村子周围、溜光四平的打麦场上,陆续起了一堆堆圆圆鼓鼓的麦穰垛,一垛一垛, 散落着,比邻而居,像极了大草原上的亮黄色的蒙古包。
③这些蹲坐在村子周围的麦穰垛,静静默默,爬伏在那儿,像一个思想者,思考着乡村 的过去和未来,在五月的暖风中,幽幽地散发着麦秸秆的干香,这就是乡村的味道,让人闻 之欲醉。
④它们的色泽,因为失去水分,早就由青白变成了金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银白、 暗红等色彩兼而有之,但更多的只是呈现出那种富贵的金黄色。一阵风吹来,麦穰垛上直立 的麦秸秆颤动不已,中空的麦秸秆,有时竟被风儿吹得发出细微口哨的声音,吱吱呜呜,汇 成了一曲欢快的乡村天籁。
站在麦穰垛旁边,闻着干麦秸秆的焦甜清香,听着悦耳的吱呜声,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天上的白云在缓缓流动,偶尔可见垛边散落地上的麦穗头儿,见证着曾经有过的热烈的麦收劳动与收获喜悦,充实的情愫在心底盈盈流动。那些悠闲的鸡儿或狗儿,在这圆圆鼓鼓的麦穰垛间,士大夫似的,踱着方步,来回穿梭觅食,鸡鸣狗吠的声音,清晰可闻。
⑥这些守候乡村一生的麦穰垛,在掠过乡村的四季风中,会缓缓地风干、缩小、变实, 成了组成乡村固定风景的一部分。座座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麦穰垛,像城市里的标志性建 筑,成了乡村风景的坐标代表:那金黄的色彩,圆鼓鼓的形状,无论怎么看,都是现实乡村 生活中的好油画,油画中的极美的乡村田园景光。
⑦这些贡献出粮食的麦秸秆,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会再继续贡献出自己的身体。在农村, 麦穰草,被应用的范围极广。它们可以在农家的土灶里,自我焚烧而化成温暖的灶火,偎舔 着锅底,烧熟农家饭菜而四散飘香,营养农人的身体。或者,在农妇的手里,经过细巧编织, 金黄的麦穰草,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些倾注农妇一汪柔婉情怀的工艺品,是那么 恰到好处地点缀、美化人们的生活。
⑧在寒冷的冬季,麦穰垛,昂首挺胸,抵挡着西北风的侵犯,阻挡住逼人的寒冷,而把 温暖与舒适,留给村庄里的农人。那些日间倍感闲松的老人,常背靠着麦穰垛,晒着太阳, 拉着闲呱;更有贪恋麦穰垛温暖的人,会在麦穰垛的下部,掏挖一个能容下一人大小的洞儿, 躺在里面,松软、避风、温馨,嗅着麦草的干香,而酣然入睡,一直到夜幕降临。我们这些 孩子们,有时,在做捉迷藏的游戏时,也会躲进事先掏挖好的洞中,让同伴遍寻不到。这个 时候,麦穰垛,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容纳了所有依靠它的村人。
⑨这些紧靠村子而垛起的麦穰垛,随着流年岁月的侵蚀,慢慢地,就由金黄变成了暗黑 色,而麦秸秆,则干枯发脆,清香尽失,但是,它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历经 的历程,待到来年的芒种时节,接替自己的,将又是座座圆圆鼓鼓、崭崭新新的麦穰垛儿。
【小题1】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请概括作者笔下“麦秸秆”“麦穰垛”的作用。
【小题3】请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寄托在“麦穰垛”里的丰厚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沪两地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C.“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D.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