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从启蒙到“能自建树”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弱德之美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
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0日第3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B.因为叶嘉莹既精通英语,又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加之接受了西方文学理论,所以她能“信、达、雅”地将中国古典诗词推向西方世界。
C.可以说,叶嘉莹是一位诗人、美学家、哲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她一直在努力践行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弱德之美”,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一种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隐曲姿态的美,其外形虽“弱”,却内蕴“德”之坚强。
E.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2)文章末尾说叶嘉莹“早已找到答案”。她找到了什么“答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7 09:4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学者兼艺术家的饶宗颐
李然
①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从小便有“神童”之称的他,自学成才。他出身于富裕之家,父亲虽然经营钱庄,但一直执着于对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的道路。
②父亲壮年离世,饶宗颐继承其志,不足20岁时已完成父亲的遗志,续编《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③饶宗颐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广,成果之多,在同时代学者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以时间来讲,饶宗颐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从地域上说,除我国本土外,还涉及印度、西亚、东南亚等。从语言工具上说,饶宗颐懂梵文、法文、德文、英文、希伯莱文等。
④饶宗颐既注重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又对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不懈求索。在1956年发表的《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中,他将伦敦所藏的这部早期天师道思想秘籍公之于世,并做出笺注,从而引发了当年欧洲学界对中国古代道教研究的热潮。饶宗颐是第一个把古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与汉语系材料进行比较的学者,他发现古印度这种不明语系的图形文字竟然与中国古代的陶文、甲骨文有着许多相似的迹象,为揭示该古老文化演进秘密和中印文化交流历史开辟了新途径。他又比较屈原《天问》与印度、伊斯兰古文献,发现“发问”文学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进而提出文字人类学和文学人类学的新课题,主张把史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到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上来。因为他了解本民族文化,也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因而他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⑤提起饶宗颐,必须要提到他的艺术,因为在近代学者中,像他这样以学者兼而为艺术家的突出人物极罕见。“我对已经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因为我还有潜力可挖,希望接下来能腾出更多时间发挥我的艺术潜能。”
⑥饶宗颐教授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金农、邓完白之长,自成一格,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息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⑦对于饶宗颐来说,年龄从来都不是绊脚石,90多岁高龄的他对书画艺术探索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2006年,91岁的饶宗颐在《敦煌研究》第100期发表《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即陇坻(今陕甘宁交界地区)以西的大西北地区。饶宗颐通过旷远、窎远、荒远 “新三远”的艺术气魄,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叠经试写,以为可用乱柴、杂斧劈及长披麻皴,定其轮廓山势,然后施以泼墨运色,以定阴阳。用笔宜焦干重拙,‘皴法纯以气行’”。饶宗颐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⑧除了书画,饶宗颐在音乐上也有一定的造诣。音乐文学以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是饶宗颐的重要学问领域,建树甚多。然而,他不仅是一个音乐史方面的学者,还是一个资深的古琴家。也许是早年研究词曲音乐的关系,饶宗颐对于古琴艺术渐渐入迷,20世纪50年代在岭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那里学习指法,终有所成就。他还对琴谱、琴史产生研究兴趣,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此文可谓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发表后为海内外学者和古琴家所传诵。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饶教授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知识渊博,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饶教授为国际汉学界及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之间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与香港本身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所树立的标格,将对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饶宗颐的学术地位及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饶宗颐出身富裕之家,自小声名远播,有“神童”之称,在学问上自学成才,可见一个人的出身和才学资质是成功的两大要素。
B.91岁的饶宗颐在《敦煌研究》发表观点独到的文章,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阐述了旷远、窎远、荒远 的“新三远”的主张。
C.饶宗颐搞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和国内历史文化的源头探寻并重,体现了他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思路。
D.饶宗颐充满“士夫气”, 是当今难得的“学者型”的书画艺术家,他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作品充满书卷气。
E.文章从时间、地域和语言工具三个维度,分析并展示了饶宗颐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广,成果之多,以至于同时代的学者无与之比肩者。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五段的作用。
【小题3】饶宗颐在书画方面有哪些建树?请简要概述。
【小题4】请结合全文,谈谈饶宗颐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寡言君子”梅贻琦
王开林
① 一个人一辈子若能做成一件大事,留下一句哲言,就可算功德圆满。梅贻琦大半辈子服务于清华,将它提升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这绝对是办成了一件大事。他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绝对是一句哲言。梅贻琦主张“行胜于言”,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学者、外交家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梅贻琦,深得要领。
②梅贻琦的“慢”不是傲慢,不是怠慢,不是缓慢,也不是梅贻琦不惜时,不守时,而是指他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在多事之秋,梅贻琦寡言,但并不寡谋,更不寡断,他的“慢”既表现为丰沛的静气,也表现为充足的勇气。
③抗战前夕,北京高校学生的抗日激情空前高涨,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对学生运动警惕性相当高,但他明令部下:巡查清华园,不许动粗。学生对军人入校抱有敌意,竟做出过激之举,不仅缴下士兵的枪械,扣留领队的团长,还掀翻军用车辆。这样一来,事态迅速升级。当天晚上,军队荷枪实弹,进驻清华园。为了应付岌岌危局,清华校务会议的几位成员齐聚梅贻琦家,商量万全之策。每个人都说了话,提了建议,唯独梅贻琦向隅静默,未发一言。最后,大家停下来,等他表态。足足有两三分钟的时间,梅贻琦抽着烟,仍旧默无一词。文学院长冯友兰说话有些结巴,他问梅贻琦:“校长,你……你……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没表态,叶公超忍不住了,用催促的语气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方案而不说话?”这时候,每隔一秒钟,都仿佛隔了半个月。面对几位同仁焦急的目光,梅贻琦从容作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然后他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此人曾是宋哲元的重要幕僚,请他出面说服宋哲元撤退军警。秦纯德应承下来。不久,宋哲元果然下令撤退了包围清华体育馆的士兵。
④梅贻琦说:“文明人类之生活,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而教育的最大目的,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且进以相位相育,相方相苞,此则地无中外,时无古今,无往而不可通也。” 梅贻琦的这番话恰当地阐释了他的“稳字诀”。他寡言,但并非寡人。事实上,没有哪个刚愎自用的孤家寡人能够使群众心悦诚服,得到大家持久的拥戴和尊敬,即使手中掌握强大的军队也不行。谁若在群体中以鹤立鸡群的高姿态突显自己,势必会招致强烈的反感和敌意,一只鹤唯有在一群鹤中表现出领导才能,方可确立权威,稳居其位。梅贻琦被人誉为“寡言君子”,望之岸然,即之也温,待人和蔼之极。开会议事时,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梅贻琦总是耐心地倾听,最后他提出意见,众人莫不折服。
⑤有人说,梅贻琦寡言而慎,无欲则刚,这当然不错。他寡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敢讲真话,不敢讲刺痛国民党政府中枢神经的狠话。在“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纪念会上,他就公开抨击过国民党政府放弃东北的不抵抗政策,“以拥有重兵的国家,坐视敌人侵入,毫不抵抗,诚然勇于内战,怯于对敌,何等令人失望!”
⑥梅贻琦外圆内方,不该通融的事情,他决不会徇私情,开绿灯。抗战前,清华大学总务长某某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海归,办事干练,举重若轻,梅贻琦很倚重他,两人由同事发展为朋友。有一天,这位总务长忽发奇想,请求梅贻琦给他发放教授聘书,以重身价和视听。这个顺水人情,梅贻琦若肯做,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他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职司各异,不可混同,一旦开启方便之门,日后其他人必定以此为口实,也伸出手来谋个学衔充充门面,规矩一坏,方圆难成。梅贻琦不肯通融,那位总务长感觉丢了面子,伤了感情,于是拂袖而去。
⑦梅贻琦曾告诫黉门学子:“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不要追求轰轰烈烈。”这个世界如此奇妙,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持之以恒,终身不懈,就绝对不会平凡,甚至能够名垂青史。
选自《随笔》2011年3期,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两段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 每隔一秒钟,都仿佛隔了半个月。
(2) 一只鹤唯有在一群鹤中表现出领导才能,方可确立权威,稳居其位。
【小题2】这篇文章塑造了梅贻琦怎样的形象?(5分
A.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了梅贻琦的一句话:“要有勇气做一个平凡的人”,结合本文,联系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永在歌唱 周玉明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小燕就在欧洲享有“中国之莺”的美名。当年轻的周小燕以典雅、端庄、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出现在二战胜利后的巴黎舞台上时,当她用意大利学派的圆熟技巧、华丽音色和法国学派的诗意美诠释欧洲经典声乐时,当她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原文演唱欧洲主要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歌曲时,她的身上都流淌出西方人从未感受过的东方气质和东方韵味。欧洲乐坛为“中国之莺”所倾倒。
回到祖国以后,周小燕不满足于自己仅仅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莺”,不愿被自己的父老乡亲视为“中国籍的西方之莺”,她和祖国的声乐家们一起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在频繁的国内外演出中,坚持不懈地在各种公开演唱中安排中国曲目,向世界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数次作为国家文化使者被派到苏联、波兰、南斯拉夫、印度、缅甸等国去访问,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
对歌剧艺术精益求精的周小燕更懂得:要培养高雅艺术的知音,必须从学生抓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无数声乐人才: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刘捷、廖昌永、顾欣、魏松、雷岩、李彩琴、万山红、杨小勇、殷桂兰、李秀英、朱秋玲、王丰、王歌群、张峰、方琼、郭森等。他们以自己的歌声和艺术实力,在国内外的声乐比赛及歌剧演出活动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常人很难想象周小燕为普及高雅音乐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劳。早在1981年,周小燕就热衷于带学生到外省市巡回演出和讲学。她了解到,全国各地盼望能拜她为师的学生中,有不少素质相当好的声乐人才,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好苗子得不到及时施肥,难以茁壮成长。于是,周小燕带着一批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得奖的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每到一地,她便开展活生生的“形象化教学”,同时为当地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师上课:现场教学、现场解决问题。遇到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一两次课“喂不饱”的,就带回上海继续培养。每到一处,周小燕就播下一路种子,她的师品、艺品和人品也在当地留下了一连串佳话。
1998年岁末,周小燕亲率11个弟子奔赴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三场普及歌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演出的晚会上,时年82岁高龄的周小燕教授亲自主持,她用通俗、生动、诙谐的言语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外歌剧和歌曲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演唱风格。周小燕朴实、高雅的讲授风格感染了观众,经她点拨,高校师生们品味到了高雅音乐的醉人之处,冬日的校园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在两次公开教学中,有二十多位宁波大学的教师上台接受周小燕的指导。周小燕善于抓住每个歌唱者最关键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运气、换气、发声。在她的指导下,在短短几分钟里,演唱者就由紧张到放松,原本干涩的声音变得干净漂亮起来。目睹此景,台上台下顿时喧哗了。
“作为一个歌手,演唱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的是用心。用心歌唱的声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周小燕充满活力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心,使对歌剧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难以领会到歌剧之美。娇小瘦弱的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周小燕永远是一脸乐天的灿烂笑容,她爱说一句话:“我是幸运的。我是经得起折腾的幸运者!”周小燕的幸运在于,她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她创造出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在创造高贵的同时,她也拥有了高贵的人格——人们之所以用“德艺双馨”这个词评价艺术家,就是敬仰他们这种高贵的人格。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周小燕,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赞誉为“中国之莺”。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小燕执着地追求艺术理想,创造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业绩,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
B.周小燕身材娇小瘦弱,因此她在运气、换气、发声上十分讲究科学,从而使她原本干涩的声音经过训练变得干净漂亮。
C.周小燕能用多种外国语言原文演唱欧洲一些作曲家的代表歌曲,然而为展示中国声乐的独特魅力,她在各种演出中坚持安排演唱中国曲目。
D.周小燕经常带领一些获奖的高年级学生到各地巡回讲学,经过她的学生们的精彩演唱,周小燕拉近了当地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师生们品味到高雅艺术的魅力。
E. 周小燕年轻时在欧洲被赞誉为“中国之莺”,使欧洲乐坛迷倒喝彩,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还希望做“中国籍的世界之莺”。
【小题2】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年轻有为的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总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于敏说,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主要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内政。“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与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摘编自赵竹青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有删改)
【相关链接】
1.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百度百科)
2.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3.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选自《“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
【小题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因为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保密性,于敏这位核物理学家曾“隐身”三十年之久,后来他的名字得以解禁,并获得多种奖项,他的事迹常见于报端为众人所知。
B.出于兴趣和天赋,于敏从北大工学院机电系转到北大理学院物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
C.从氢弹开始预先研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年8个月,中国研究过程用时之短、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是于敏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世界纪录。
D.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同事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他被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
E.于敏热爱和平,却将自己的研究奉献给了核武器研发,他赞成禁止核武器,最好彻底销毁,但是想不受欺负就不能没有,拥有防御性质的核武器才能自卫。
【小题2】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有哪些突出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他为什么从事氢弹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小题4】于敏独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程开甲:此生情定核裂变
戴红
①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核试验技术的发展,创立了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我军的核武器应用奠定了基础。
②1931 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程开甲在这里读了六年的初中和高中。恰恰在这时,他碰上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姚广钧。在其指导下,程开甲能将圆周率轻松自如地背诵到小数点后60位,能牢记学过的所有数学公式。这些训练对他在日后科研中处理数据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在这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的大学里,他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和苏步青等大师严格的学习和科学精神训练。他敢于挑战难题,大三时撰写的论文,得到陈建功和苏步青赏识,并推荐给英国数学家,之后文章被苏联数学刊物全文引用。
④1946年,经李约瑟推荐,程开甲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玻恩教授的学生。他先后发表了5篇高水平超导论文,并于1948年提出超导“双带模型”。同年,获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听到解放军击败阻挠渡江战役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时,他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
⑤为了培养亟需的原子能研究人才,八年间他两次改变专业。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
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拟定试验总体方案,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作准备。核试验的准备,国内没有人懂,也没有仪器设备,又无可借鉴,程开甲就亲自研制爆炸所需仪器,并编写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他带领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钻研理论和技术问题,交代工作时,总是条理分明、清楚准确,有时还写下书面材料,以便他人尽快开展工作。同时为年轻人争取发挥更大作用的工作平台,实事求是地介绍、推荐吕敏、杨裕生、钱绍钧等加入研究队伍。
⑦短短两年中,程开甲到研究所、院校、部队召开了几百次任务会,提出具体科研要求。经过辛勤努力和刻苦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个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
⑧第一颗原子弹在哪里爆炸?程开甲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勇敢地否定了原先由苏联专家提出的“空爆”方案,并成功主持完成首次地下核爆炸。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和朱光亚等人决定进入地下爆心考察。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会产生多大危险,但程开甲经过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顾不上自己身体吃了多少剂量,在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得汗流浃背,仔细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⑨二十多年中,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成功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及首次空投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三十多次核试验。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成为中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支持了中国核武器设计改进。
⑩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建设发展做出新贡献。近年来提出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现在,他仍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展开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⑾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光明网》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老师束星北教理论物理,常常不拿课本,但讲得生动透彻,让学生牢记不忘。他和程开甲经常在教室里研讨问题,同学们戏称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是“真心的相对论”。若干年后,程开甲与高耀珊结婚,束星北还给他们当了证婚人。(《解放日报》2014年1月17日)
②有一次,程开甲设计的测试方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当时基地的一位副司令员。有人劝他:“人家是领导,你不要争了,出了问题他负责。”他却严肃地说:“我不管他是不是领导,这些数据是我在实践中计算出来的,是科学的。要保证安全,就得按数据要求办。我要对核试验的安全负责。”结果还是按程开甲的意见办了。
(《党史纵横》200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展现了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学家形象,同时表现了科学家的崇高风范。
A.当听到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传来捷报时,程开甲婉谢导师和朋友好意,在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资料后,整理行装,立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B.为了成功完成地下核爆炸,掌握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其他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地下空间进行考察,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的第一手资料。
C.程开甲的测试方法虽然遭到很多人包括副司令员的反对,但他坚决主张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处理,体现了他对核试验研究事业敢于负责的精神。
D.在核试验中,程开甲不仅得到了很多物理学大师的帮助,自身得到了成长;同时他本人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小题2】程开甲的人生经历书写着动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3】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程开甲院士在核研究和其它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结合材料,探究程开甲院士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