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0/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浅阅读》)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9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竞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小题1】下列分别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第二则材料: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第三则材料: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第四则材料: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心灵的滋养,或许会对当下的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小题3】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12:0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与同县江忠源友。咸丰二年,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助剿,长佑从。粤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於蓑衣渡,长佑有赞画功,奖叙教谕。又从破浏阳徵义堂会匪,擢知县。咸丰三年,平衡山土匪,擢同知直隶州。
十年,擢广西巡抚。时广西土匪犹蔓延,大者踞郡县,小者千百为群,倐兵倐贼。长佑莅任,整饬吏治,兴练水师,匪氛渐戢。商货流通,税釐增倍。军事饷事差能自固,不尽仰资邻省。十一年,遣刘坤一剿柳州土匪,斩其渠伍声扬,馀党就抚。
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长佑疏言:“万一防护不及,致有同于前案,或更甚于前案,其有害于云南一隅犹小,其有挠於中夏全局甚大。洋人通商,意在图利,亦断无不思远害之理。应俟三五年内外官民稍稍安定,遣员商办。”长佑以滇事渐定,屡疏引病乞罢,优诏慰留。
七年,法兵窥越南东京。长佑疏言:“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请以广西兵二万为中路,广东、云南各以万人相犄角。广东之兵自钦、连而入,云南之兵出洮江而东。别以轮船守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又力言刘永福可御敌,请密谕越王给其兵食。疏入,诏下廷议。
寻坐云南报销失察,降三级。十三年,卒于家。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广西、云南、湖南并立专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B.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C.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D.擢云贵总督/二年抵任/先是滇边野番杀英人马加理/为交涉钜案/及议定允於云南设埠通商/诏下其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贡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B.咸丰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用于纪年的,另外还有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之意。
C.疏是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文中指上疏给皇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祠是封建时代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之人的房屋。也泛指祭祀,如本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长佑地位不高,但富有谋略。他虽然只是一个拔贡,但是多次率军作战,立下功劳,不断被提拔。
B.刘长佑为政一方,善于治理。在广西匪情猖獗时,整顿吏治,强大军队,解决了军费问题,取得了很好的剿匪成果。
C.刘长佑稳重谨慎,深谋远虑。在处理英国云南设通商口岸时,考虑深刻而周到。在对法斗争中,谋划十分周祥,深受皇帝的重视。
D.刘长佑忠于朝廷,深得人心。他不仅为官能干,而且不畏外敌、积极应对;在治内恩威并重,除匪患,保一方平安,皇帝和百姓都厚待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
(2)诏念前功,嘉其端谨老成,开复处分,仍依总督例议恤,谥武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据2018年相关统计,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4亿,注册作者超过1000万。“零门槛”使网络文学拥有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作者队伍。其中一些作家通过筛选,获得和网站签约资格,再经过激烈竞争,一部分成为职业作家,只有极少数脱颖而出,成为一线作家,而最终能进入文学史的可能更少。如何评判这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塔基的价值呢?有人说,在以类型文学为主体的网络文学界,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然而,这些似乎千篇一律的“套路文”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读者乐此不疲呢?其价值在哪里?

②网络文学读者们有自己一套语汇称呼那些跟随模仿的“套路文”,如“速食”快餐”“粮草”“千草”,背后的心理是,这些“套路文”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套路本有价值,并且是原创价值,就像老北京炸酱面的独特配方。只不过,网络文学套路配方是开放式的,有开创者,没有专利拥有者,是在无数“跟进”创作者的积累中自然形成的。可以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发明,扎扎实实的类型构成网络文学的“核心资产”。

③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是一套最易导向成功的成规惯例和写作攻略,那么,那种流行类型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却是不可预测。网络文学发展20年,借助媒介优势,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但是,基本没有哪一种类型是作者或网站设计的结果。往往是一本书火了,引爆一个类型。网络文学自建立VIP在线收费制度以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但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迎合。原因是,读者也不知道自己还喜欢什么。他们知道的都是已经被戳中的“萌点”,那些已成套路。

④所以,一本引爆潮流的书,就是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心理(甚至是潜在心理)赋予文学的形状——这本身就是一种发明,如果再能发明一种特殊的设定(如穿越、重生),就能把这种心理放置在一个叙述模式里,放大其尺度,以便全方位地开掘、拓展,有层次有节奏地满足——这就发明了一个类型。在类型文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形成类型套路。

⑤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中,类型套路的形成总是一项众人参与的群体工程。当一个类型空间被打开后,就会引来很多跟进者。这些跟进者未必只是模仿,很可能同时也在创造。他/她未必是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在一个“新大陆”被勘探之际,想出一个脑洞、戳中一个萌点、开发一个桥段,都可能引起读者关注。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集大成”的作家将该类型推向高峰。这样的作家还可能同时出现几个,那就会有几种不同的风格。之后,可能还有升级换代。直到所有功能都被开发尽,招数变老,就会形成“套路”,这时可能出现“反类型文”,这就意味着这种类型被“终结”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套路是某种类型的背影。类型过时了但并没有消失,会成为后来类型的背景设定,所有的类型元素都将进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被反复重组挪用。

⑥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网络类型文学就是它的创造者们心理愿望模式的文学延伸。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无论从社会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都值得肯定。我们今天总结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可以从类型入手,这些类型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学成果。

(摘编自《网络文学在类型写作中不断进化》,2019年4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绝大部分写手都是跟在流行类型后面模仿炮制,因此很难成为一流作家。
B.网络文学套路文有原创价值,没有专利拥有者,能满足网络文学读者们的基本需求。
C.一般说来,套路是对一种流行类型的模式总结,而流行类型如何而来却不可预测。
D.无论从社会功能而言,还是从文学成果而言,网络文学20年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突出了网络文学套路配方的特点。
B.文章指出了网络文学创造出远远多于纸质类型小说的类型是得益于媒介优势。
C.文章第五段通过阐释跟进者和集大成者的作用,论证了类型套路的形成是项群体工程。
D.文章通过对网络类型文学的探究,重点论述了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成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文学这个金字塔生态系统里,作为塔基的读者们只能处于下层,贡献价值。
B.因为读者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无数作者想迎合读者口味,却不知道怎么迎合。
C.如果把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心理放置在特殊设定的叙述模式里就能发明一个类型。
D.套路一旦形成就可能出现“反类型文”,同时意味着原类型套路的终结和消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这使得草原民族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着特殊的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悠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动态”和“变化”的生存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英雄崇拜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草原文化不得不与外界文化交融,因此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草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萨都刺、马祖常等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存的艰难,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而是将原始初民时代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特征不同:集牧歌情调与厚重沧桑于一体。
B.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发展了原始初民时代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
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人民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其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山水文化的细腻、小桥流水般别致精微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特殊认识。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根本原因是草原民族特别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
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王振义: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1985年,年仅5岁的小静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医院时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关键时刻,医生给孩子用上了王振义教授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天后,奇迹出现了: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20多年过去了,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小静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振义教授回忆道。
治疗白血病一般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
王振义从1982年就开始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文,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与李家增、阮长耿等合作编写的《血栓与止血》,经过多次修订,已成为我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2002年,王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停滞。听说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当时已78岁高龄的王教授执意要亲自上门请教。郑州大学接待的同志听了随行人员的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院士。这么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怎么可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呢?人们从这件事中看到了一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60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
陈竺、陈赛娟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王教授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为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84年,王教授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陈竺、陈赛娟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在学生们的眼中,王振义是一位谦逊、豁达的长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大师。
王教授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他说:“    ”
(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记者:前不久您被评为“感动上海”的十大人物之一,您有何感想?
王振义:我获评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在我处理“豆瓣奖”的问题上,得奖后我把450万元捐给了医院,用做学科发展,还有50万元按照贡献的大小分配给了我和我团队中的研究人员,这种做法得到大家的肯定。我没有把钱放在第一位,如果我把钱放第一位的话,很多事情都可能会发生偏离。我认为钱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感情和人的爱心是无限的。当你生命终了的时候,上帝不会问你有多少钱。
(选自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是王振义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用来治疗白血病,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B.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
C.王振义执意亲自到郑州大学请教,当时,他已经是78岁高龄,接待的同志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这一事件反映了王振义教授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品德。
D.本文分别从医学和教育两个方面突出了王振义教授所取得的成绩及做出的贡献,结尾的那幅《清贫的牡丹》对王振义的人格起着很好的映衬作用。
(2)王振义教授为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王振义说“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