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据美国“市场”网9月14日报道,在中国,付费订阅、与专家在线互动等网络直播,被统称为“知识付费”经济。研究估计,去年中国这种经济规模达73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付费播客,主要是消费者直接为在线内容付费。中国民众迫切渴望获取当代重要信息,在中国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需不断更新个人技能,中国手机支付更便利,中国社会普遍存在“担心落伍”的心态。
据法新社9月11日报道,微博问答是新浪微博开设的一项功能。去年,通过问答提出的问题每天达到约1万个,而金融、健康和就业问题的答题人每一次回答都能赚到钱。在中国无处不在的手机支付方式的推动下,热门话题得到的围观可能为每个答案带来数万元的收入,而这笔收入将分给提问者、答题专家和微博平台。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网站日前报道称,拥抱知识经济——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的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也极大地改变了各国的地位。而中国的科研投入在全球科研开支中的占比呈井喷式增长,如今已超过了20%。同时,90%的中国人认为人工智能对社会有好处。
FT中文网撰稿人王鹏鲲日前撰文称,在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的大环境下,喜马拉雅FM和知乎等平台聚集了大批粉丝,但是基本还停留在一次性买卖课程和讲座的阶段。下一步,领头企业需要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才能留住客户,比如提供个性化课程推荐或督促其完成学习。
(摘自手机中国网百家号2018-09-25)
材料二
图1.2015-2018 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图
图2.国内消费者知识付费意愿
图3.付费意愿占比图
图4国内消费者知识付费驱动力
材料三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分享经济,所以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除了优质内容,分享体验才是知识付费核心的商业价值。当前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集中在对内容的争夺上,而未来知识付费的发展将更强调社交性和分享的精确匹配。知识付费供给内容的“头部化”、系统化趋势明显加剧。用户原创内容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且内容更有针对性,更注重连续性。初期,知识付费迎合受众碎片化需求,专业生产的内容生产多呈现碎片化的状态,这种模式不利于受众系统地学习。知识付费属于一种虚拟经济,由于交易前无法查验,因此知识的真假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消费意愿。未来用户信用体系、知识评价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平台操作更加规范化。从受众上看,当前的知识付费用户基本只是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随着行业整体的不断发展,未来在受众面上会有所扩展,市场格局也会沿着垂直领域发展,即会出现针对特定细分领域的知识付费平台。
(摘自人民网《视听》2017年第11期)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市场”网认为,中国“知识付费”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国普遍存在“担心落伍”的心态, 中国民众迫切渴望获取当代各种信息。 |
B.从法新社的报道看,微博问答解决消费者在金融、健康和就业等方面提出的所有问题;通过手机支付方式,将收入分给提问者、答题专家和微博平台。 |
C.从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网站的报道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到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科研投入在全球科研开支中增长迅速,改变了中国的国家地位。 |
D.FT中文网撰稿人王鹏鲲认为日前中国知识付费基本还停留在一次性买卖课程和讲座的阶段,下一步需要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才能留住客户。 |
A.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5到2018年四年间,中国知识内容付费的用户规模和增长率持续上升,中国知识付费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
B.从图2可以看出有42%的用户认为为知识付费是趋势,有价值的内容就应该付费,说明当前知识付费的意愿已经初步形成。 |
C.从图3可以看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有 63.3%的人有意愿付费。其次是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 |
D.从图4可以看出消费者为知识付费的主要首要驱动力是“获得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见解”,说明消费者为知识付费的动机功利性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