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

早晨

(台湾)肖传文

每天早晨,太阳还没有升上来,稀疏的晨星在天边闪着淡淡的光,有时候甚至下弦月也还挂在天上,我就起来,推开厅堂前的玻璃门,深深地吸一口清凉新鲜的空气。接着走下台阶,在院子里缓缓地散步。木屐踏在草地上全给雾水浸湿了,一股沁人肌肤的凉意侵袭着我的双脚。邻人们还都在睡梦中,这整个的院落彷佛就是我一个人的世界。静悄悄地除掉阵阵的微风吹动美人蕉的叶子,发出习习的响声以外,一点儿声息也没有了。想来所有喜欢唱歌的鸣虫,所要唱的在昨夜都已经唱完,现在正疲乏得睡觉去了。清脆宛转的黄莺自然听不见,连一声麻雀的啁啾也没有。大概在这人烟稠密的都市里,禽鸟是不喜欢栖息的,她们都爱好在广阔自由的天空飞翔,在幽雅美丽的森林里歌唱,只有最傻的人类,才高兴将自己关在这拥挤狭隘的小天地里,让灵魂忍受煎熬。

我特别喜爱冰冷的露珠,它凉透了我的赤脚,也冷静了我的心,将我昨夜的郁闷和困倦驱散得干干净净。那茂密而高的草,把我的脚完全埋没了,使我的旗袍下襟湿了半截。一棵牵牛花从篱笆上一直伸展到草地上来。我一不留心,恰好给那细长的蔓绊住了衣襟,差点儿使我跌落一跤,我顺手拿起那枝长蔓。点点滴滴的露珠亮晶晶地像无数滚圆的珍珠,稍一抖动,就纷纷地落下来了。“朝颜”(牵牛的别名)也是宇宙间最富热情的小生命,要趁着这朝露正浓,太阳还没有透出一线光芒的时候,带着满怀的理想和希望,迎接着照耀这天地万物的一线光明。那淡紫色的花朵,盈盈盛开着,彷佛娇艳欲滴的少女的笑靥,刚刚的从昨夜甜蜜的睡梦中醒来,一种蓬勃充沛的生命力,使我几乎触到了它的脉搏呢。

于是我一点儿不感到孤独和寂寞,虽然只有我一个人站在这院子里,可是围绕在我四周的生命,岂不都是我最真实最亲切的伴侣吗?这临风招展,生趣盎然的草,这闪烁天际的晨星,这滋润万物的朝露,岂不是宇宙间最美丽最完美最可爱的生命吗?岂不是古今诗人所争相吟咏的伟大的诗篇吗?一种高远超俗的感觉,使我忘记了人间一切的庸俗和丑恶的东西,使我忘记了人生一切的痛苦和烦恼。我现在虽然置身在这四周紧围着篱笆和高高低低的房屋的小小的院子里,可是我的心却已经跳出了这紧密的藩篱,正无拘束地驰骋在那么广大无垠的天地间呢!

正当我陶醉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的时候,忽然听见一声悠扬雄壮的号角,从远远的地方传过来震撼着这静悄的早晨的天空,震撼着我的耳朵,更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使我猛然从美丽的梦境里惊醒过来,使我恍然想到围绕在我四周的,正是一个严肃冷酷的世界,一个血淋淋苦难的现实,正需要倾全副生命投入在那里面。这雄壮的号角该是一声黎明的警号,一首愤怒和仇恨的音乐。一声伟大神圣的呐喊,要将这沉睡的大地唤醒起来,要将这沉睡的人们唤醒起来。

我抬起头来,蔚蓝色的天空里正飘浮着几朵红的云彩,原来东方的天边正放射出一缕鲜红的阳光。一会儿之后,所有附近的房屋,院子里的花草和布满牵牛花的篱笆,洒满了一片金红色。一回头,太阳已经升上天空了。

(选自《名家散文百篇》,文化图书公司)

【小题1】有人认为文章第一段是在描写作者的孤独之感,也有人认为第一段是描写早晨美丽的景色。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三段描写的事物有何特点?对“我”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要描写号角?请简要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是如何表达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执着的生活追求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的伟大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③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蓠,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理:“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情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善的成果?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小题1】对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隔膜”“藩篱”贴切比喻事物之间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碍;“涉猎”“垂青”形象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重视。
B.“隔膜”“藩篱”形象说明科学和艺术的分离;“涉猎”“垂青”形象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重视。
C.“隔膜”“藩篱”贴切比喻事物之间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碍;“涉猎”“垂青”生动说明科学和艺术开始再度结合。
D.“隔膜”“藩篱”形象说明科学和艺术的分离;“涉猎”“垂青”生动说明科学和艺术开始再度结合。
【小题2】第②段,作者用牛顿患神经过敏症,梵高患抑郁症的事例,主要说明了什么?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也带来困窘。
B.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给长期潜入科学深宫和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造成恶果。
C.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易产生心理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脑半球所司的功能长期以来未能发挥综合功能。
【小题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证(  )
A.科学和艺术重新融合的意义B.科学和艺术重新融合的原因
C.科学和艺术存在诸多的共性D.科学与艺术具有密切的关系
【小题4】下列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和艺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早期结合在一起——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开始重新融合。
B.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关联的。
D.全文侧重论述了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合。并侧重说明科学和艺术分离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通常以“社会转型”来描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生产过程(包括劳动方式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产业构成的非农化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基本动力,而由此带动的社会生活形态上的城市化则是最显著的外在表征。如果我们将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看作是一种“乡土文明”的话,那么,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则正在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城市文明”的时代。

对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没有将它看作是描述中国整体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在费先生这里,与“乡土社会”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而是历史序列上的“现代社会"。费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所要刻画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是一种独特的乡土型文明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点的传统“乡土文明”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而是笼罩于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

但是,无论你是主动告别还是恋恋不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乡土文明”已无可避免、无可挽回地成为了或正在成为明日黄花,今日的我们已无可选择地进入了“城市文明”主导的时代。 这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提升必然带来产业的集中,而产业的集中,结合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必然带动人口向产业集中地大规模集聚,进而带来城市的扩张。这一过程,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看,都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必然进程。

在传统乡土社会,一方面城乡联系本身并不紧密;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乡村是本位,而且相对独立,不依赖于城市,而并非生产基地的城市则反过来完全依赖于农村。但现代社会的城乡关系则截然不同,一方面,由于现代市场以及更为直观可感的交通、通讯技术的纽带作用,城乡联系变得异常紧密;另一方面,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之后,城市在城乡关系中便取得了几乎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而必然地发挥出对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而且,只要承认经济运行的形态方式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其他各个方面,那么,城市的这种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也必将及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运行方式必然是围绕着城市而组建起来的,今天我们的乡村振兴只能顺应而不可逆这个基本历史趋势而展开。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首先是(即使不是完全是)一个使乡村参与并共享以城市文明为表征的现代文明的过程,是乡村融入城市主导的现代文明的过程。

《摘编自冯婷《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明是在社会发展客观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决定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B.城市文明是独具中国特点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覆盖城市、乡村在内的整个社会。
C.城市文明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是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提升带来的必然结果。
D.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表征,在乡村振兴中只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就定能取得成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乡村振兴”为写作目的,着重论述了城市文明是一种必须顺应的历史趋势。
B.文章着意厘清人们对“乡土中国”的错误认知,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是种文明形态。
C.文章提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概念,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对城市文明的论述。
D.文章论述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城乡关系上的不同时主要从联系性和独立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正进行着由乡土文明到城市文明的转型,乡村受到城市的重塑和辐射作用,实质上已经完全沦为城市的附庸。
B.我们被带入城市文明时代,与当今中国产业的集中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带来的人口大规模向产业聚集地聚集有关。
C.在当今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城市文明时代这一背景,在城乡一体的视野下统筹规划。
D.潍坊鼓励企业到农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淄博依托工业城市底蕴发展乡村旅游,这些举措都和本文的理念相符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篱笆

李小菁

万豪小区面积很大,古树成荫,鲜花遍布。有几个人才能合抱的悬铃木,有高大的香樟树。房子一律是两层小洋楼,家家户户独立成院,掩映在苍翠与葱中,静谧而安详。

庆山站在万豪小区楼前不远处的垃圾桶边翻找着塑料瓶,妈妈穿着橘红色的工作服,坐在条椅上啃馒头。他家的出租房和妈妈工作的小区较近,课余时间,庆山经常会过来帮忙,扫扫地,捡捡废品……

一辆汽车停在了楼门口,随着车门的开关,远远地飘来一阵说话声:“儿子,中午做了你最喜欢的牛排……”“随便了,都行!”熟悉的声音让庆山僵在了原地,他不自觉地让自己矮下去矮下去,恨不能整个人都藏进垃圾桶。张小达,和他每天都在一起的张小达竟然住在这里!

好久好久,庆山才抬起头,转身去看那幢小楼。正午的阳光耀眼而刺目,爬满玫瑰花枝的围墙上,红玫瑰开得正盛,形成一道高高的花篱笆,花香像水一样迎面涌来,玫瑰花小而尖的刺仿佛划过他的心脏。

张小达是庆山在振华初中最要好的朋友。庆山转到振华初中的那天,是张小达呵斥了嘲笑他方言的冋学并帮他解了围。人生地不熟的庆山,从此心里就认定了张小达,竭尽所能去报答:帮他抄笔记,帮他整理书包,帮他打水,帮他削铅笔;张小达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并时不时把他妈妈买给他而他“不喜欢吃”的营养早餐送给庆山。这样的交往让庆山很温暖很幸福。逐渐的,班上传言,庆山是讨好张小达,张小达大发脾气,并当面斥责了一位乱讲话的同学。张小达的表现让庆山感到惶恐,却又暖心,张小达信任他们之间的友情,而这份信任,显然比流言蜚语对庆山的冲击更大。庆山便更加把张小达当作了知心朋友。

不过,庆山一直都没发觉,他多次邀请张小达去自己家里做客,张小达都会找理由拒绝。而张小达也从没有邀请过他。但这回,庆山站在那面花篱笆外,似乎恍然大悟。

自从这个周末后,庆山总是很烦躁,到底怎么了,自己也说不清楚。

张小达像往常一样,把书包扔在了桌上,伸了个懒腰,对坐着看书的庆山说:“书包里有面包牛奶,你拿出来喝吧!”

庆山心里想,我又不是乞丐,需要施舍。嘴里便冷冷地说:“谢谢,我也不喜欢喝牛奶。”

张小达哪里领教过庆山这种态度便发起火来:“你什么意思啊?一大早给我甩什么脸?”

庆山扭过头看着张小达一字一顿地说:“我真的也—不—喜—欢—喝牛奶……我不喜欢被人施舍……”张小达直愣愣地看着庆山,脸变得煞白

庆山有意疏远了张小达。他每天不出教室,拼命地学习。他暗地里咬牙切齿地想着,我必须在学习上取得优势,才能在这个学校里得到平等的友谊。他甚至想找老师换座位,只为逃避张小达时而愤怒,时而欲言又止的那种难堪。

张小达突然不来上课了!据说家里出了车祸,他爸爸喝酒开车撞人了也受了伤,不但要赔别人一大笔钱,他爸爸以后可能也不能再工作了……他妈妈一直身体不好,也因为此事病情更严重了。张小达请假在照顾家里……

庆山有点难受,发生这么大的事,自己竟然毫不知情!庆山找到班主任了解情况,老师告诉了他,也顺带提到了张小达的孤独,提到了张小达对庆山的真心珍惜。其实张小达每次送给庆山“不喜欢吃的早餐,是他特意买给庆山的……”

庆山背着书包飞奔到医院。

隔着病房的玻璃窗,庆山看到张小达在用毛巾给他爸爸擦脸。张小达看到庆山。他先是一愣,随即疲惫地笑了一下:“你怎么来了?”

庆山脸红了,只是使劲地抱了抱张小达。

张小达说从他记事起就很少见到忙着赚钱的爸爸。妈妈身体不好,经常去做治疗。那么大的两层楼里经常是他一个人。而这一次,竟然给了他与爸爸亲密相处的机会,他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打击。

庆山很专注地听着。原来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痛,只是痛的各不相同罢了。

“这次耽误了这么多课程,恐怕又会拖班上的后腿。”张小达吐了吐舌头。

“有我啊!”庆山脱口而出。

“你帮我不是因为同情我所以施舍我吧?”张小达问,这语气和神态似乎和庆山当初如出一辙。

“怎么会!”庆山的脸红到耳根,连忙解释,“我……”

“我明白!”张小达说。两个男孩子相视而笑,那一瞬间,庆山感觉他们两个都长大了。

周末,庆山又拿起大塑料袋去捡瓶子。走到张小达家楼下时,那栋小洋楼还是耀眼刺目,花篱笆上依然红艳艳一片。但庆山的心在浓郁花香的滋养下,变得非常柔软。他知道,自己已经穿过这道花篱笆了。

【小题1】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所体现的心理状态。
①张小达直愣愣地看着庆山,脸变得煞白
②但庆山的心在浓郁花香的滋养下,变得非常柔软
【小题3】结合文意,谈谈题目“花篱笆”的具体含义。
【小题4】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是关于“友谊”,也有人说是关于“成长”,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第一,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
道家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必定徒劳无功,必须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譬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定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道家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地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一是年长的人,二是失意的人,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显然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
(节选自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有关道家思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家认为人为的造作多,麻烦就会多,假如不定真善美的标准,每个人都可开心自在。
B.道家认为要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看一切,只有不受时空拘束,才可能自由逍遥。
C.道家认为“道”孕育万物,以“道”代替“天”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D.道家认为“天地”并称主要是指自然界,自然界能自给自足,它的问题远比人类社会少。
【小题2】下列有关儒家与道家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以便人类永续发展;道家认为要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
B.儒家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至善;道家希望“与道合一”,人就成为了有道或行道者。
C.儒家强调要不断地修养德行;道家认为智慧的觉悟和解脱重要,觉悟了“道”尤其重要。
D.儒家以“天”为最高存在;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最后的根源,“道”才是至高的。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否则,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等诸多问题。
B.面对乱世,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儒家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这比道家强。
C.中国历代文人都喜欢道家,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D.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天”在古人的心目中就是至高主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一步说话

刘正权

秦嫂做陪护,算得上老资格。丙肝这病却是第一次听说,丙肝病人更是第一次陪护。

检查结果出来,秦嫂看见那个男人在病房走廊上一倒一倒的走了不下十个来回,好几次都把护士车给碰翻了。男人左脚踩短得厉害,一动步,整个身子就向左边倾斜,乍一看,失事飞机样要栽倒地上似的。

秦嫂为他担着心,男人真栽倒地上,病床上的女人怕是爬不起来了。

顶梁柱呢,这个稳不住身子的男人,却能稳住病床上女人的心。

十个来回后,秦嫂看见男人趁着走廊空无一人时,一倒一倒地截住了查房完毕准备下夜班的主治医师大陈,陈医生,借一步说话!

是夜间,那句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口头禅没从大陈嘴里蹦出来,白天,秦嫂可是听大陈挂在嘴边的。

这一步借得有点远,男人身子左倾得只差要贴在大陈肩膀上。进电梯,下楼,如果没猜错,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了,大陈家就在住院部后面的家属楼。

男人一倒一倒的身影,是过了大半小时后才再度出现在秦嫂眼前的。

秦嫂不说话,陪护只需要手脚勤快就行,嘴巴太勤快,不是好事。

男人很以为功的模样,冲女人说,都搞定了,你安心养病,医生答应给你用特效药,一个星期就能出院,我回去找钱先。

找钱?特效药?秦嫂一怔,这不是能用得起特效药的人家。

不是欺穷,秦嫂自己就是穷人,穷人知道穷人的难处。

特效药,医生不会轻易承诺给病人开的,那得有相当经济实力做后盾,除非是医生患者之间另有猫腻。

男人走后,输完液的女人沉沉进入梦乡,她嘴角还挂着一丝没能绽开的笑,苦笑,秦嫂这么给定义的。

丙肝的治疗,从护士口中得知,目前国内有效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在恢复期,选用干扰素,每周3次,皮下注射,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才70%以上的患者可获痊愈。

这算什么特效药,秦嫂嘀咕着,对大陈有了不满。

好在女人病情确实好转了些许,腿脚上生出力气,食欲也有了。

男人再一倒一倒跺进病房时,忍不住冲秦嫂嘚瑟,能不给特效药,我可是……

男人做了个数钱的动作。

尽管男人表情很大气,但从他默算医院每天开出的账单眉目,秦嫂知道,男人口袋的钱,支撑不了女人住院的底气。

回去养病吧,女人盘算自己家底,说我问过医生,这病,不是一爪子就能抓下来的。

那,回去?男人一倒一倒找大陈开了出院证明。

稍微有点医德的人,不会在这个时候给开的,正要紧关头呢。

秦嫂愤愤然了,尽人事知天命,大陈怎么可以这样,拿了人家的钱不尽人事。

得讨个说法!

气冲冲到了大陈办公室,刚要砸门,一个男人半弓着身子倒退着出来,手里捏着一个纸条,陈主任,您放心,交代的事,我一准照办。

纸条上,很熟悉的一串数字,气头上的秦嫂没多想,脚下带响踏进办公室。

麻烦把门带上,咱们借一步说话!大陈冲秦嫂做个手势。

大白天,事无不可对人言的!秦嫂冷笑,干嘛借一步说话!

怕自己揭发他收红包?肯定是!做陪护,总能窥探出医患之间一些隐私。

大陈办公桌上,一个红包果然虚位以待着秦嫂的审视。

这个,你拿着!大陈目光从秦嫂脸面移到红包上。

封口费?秦嫂不屑,我怕拿了睡不着觉。

不拿你更睡不着觉!大陈笑,不想知道给你红包的缘由?

当然想!

那个男人,不是要给他老婆用特效药吗。

知道,你用了干扰素!秦嫂故意把“干扰素”三个字咬得很重。

干扰素不过是治疗丙肝的常规用药,你又不是第一次做陪护,这名字还听少了?大陈一点不避讳,

那真正的特效药是?秦嫂有点不懂大陈弄什么玄虚了。

索,菲,布,尔!

很贵吧?秦嫂看大陈一字一句说得那么费劲。

贵得超乎你想象!

秦嫂不往下问了,确实很多药物贵得超出秦嫂的想象,几十万一支的都有。不然老百姓嘴里会有天价药的感叹。

你意思我帮你退回给他们?秦嫂听话听音。

千万别,那样会挫败他们治病的信心。

那你意思?秦嫂百思不得其解了,不成是要跟我见面分一半。

有个电影,《我不是药神》你看过吗?

听人说过,不就是从印度代购买抗癌药的事吗?秦嫂心里一激灵,莫非?

对,大陈笑,这两千元,你帮那对夫妻买一瓶印度产的索非布韦片,对他们的病很有帮助的,你的电话,我已经给代购了,他会主动联系你的。

做好事,有时候也得借一步说话。秦嫂眼里升起了雾,那个一倒一倒的男人身影,因了这瓶药,能在女人面前挺立好久的。

(选自2019年6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丙肝病人的丈夫“一倒一倒地走了不下十个来回”的细节刻画,可以真切地看到其矛盾复杂的内心状态。
B.“男人把脚步借到大陈家里”为的是怕别人发现他送红包,这一情节为后文写秦嫂误会大陈并找大陈问话埋下伏笔。
C.大陈没有将红包直接退回给那位丙肝病人的丈夫,主要是让病人夫妻拥有治病的信心,有利于丙肝病人的治疗。
D.大陈医生没有直接买药给丙肝病人,而是联系了代购并让秦嫂去帮其买药,表明大陈医生还是缺乏担当精神。
【小题2】简要分析秦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小说标题是“借一步说话”文章也多次写到了“借一步说话”,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其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