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来了
南屿
①我老家的东面有一座山,也许,是因为远远看去那山头形似一面大铜鼓,所以它的名字叫铜鼓帐。
②小时候,常听村里的大人说,肉眼看到的铜鼓帐只是一个圆圆的山头,其实上面大得很,比村里的打谷场大好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山头上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一座响石有一间房屋那么高大,只要用石头或者铁器敲打,它就发出“当当当”的声音,方圆几十里都能听见。阳光晴好的时候,站在山顶还可以看到茫茫的大海上白帆随风飘荡。在大人们口口相传的描绘下,铜鼓帐在我们小孩子的心目中真是一座神奇的山。
③记得我五六岁时,有一天,我听见比我大几岁的姐姐跟她那帮姐妹说,等采完竹笋后再到铜鼓帐上面去看大海。我就央求姐姐带上我,姐姐就瞪着眼睛说:不成!我说为什么不成?我自己会走路,不要你背我。姐姐口气更坚定地说,没有为什么,不成就是不成。姐姐上山后,我就尾随她们而去,但还没走多远被她们发现了。我又哭又闹死活不肯回去,我姐姐就吓唬我说,你去!竹笋山里有很多青竹蛇,藏在竹叶底下你根本看不见,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就咬死你。姐姐伸出一根指头模仿青竹蛇的模样,撮圆了嘴巴“嘘”的一声,把手指捅在我的脸上,我一听青竹蛇就害怕了,也不敢哭了。
④我读小学一年级时,重阳节就要到了,据说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登高,地点就是铜鼓帐。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兴奋。那些天我天天盼望重阳节快点到来,但是,重阳节那天早晨,校长突然宣布说,二年级以上的班级才能参加登高。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个个都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一整天,我都失落地坐在家门口,呆呆地向铜鼓帐的方向眺望。登山的队伍在弯弯的山道上时隐时现,最后只看见一个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在铜鼓帐上慢慢晃动。太阳下山的时候,姐姐她们才从山上回来,她没有一点疲劳的样子,还从衣袋里掏出活动奖品向我炫耀。我不知那来一股邪乎劲,抓过那些糖果全撒到地上,并用脚狠狠地踩踏,然后哇哇地大哭起来。姐姐知道我发泄的原因,她一边捡拾地上被我踩扁了的糖果,一边气急败坏地责骂我说,又不是我不给你去登高,是校长不给你去的,你有能耐去找校长说去啊!
⑤我登上铜鼓帐是在四年级的时候。那天,我和村里的十几个放牛的伙伴,把牛群赶到铜鼓帐去放牧。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牛赶到了铜鼓帐。登上铜鼓帐时,简直让我们惊呆了,连绵起伏的山头一望无际,山顶上绿草如茵,有的如足球场上的草皮平坦如毯;有的草长到了脚脖,我们那帮顽童欢喜若狂,打滚,奔跑,叫喊……让我更加惊异的是,原来以为只有铜鼓帐是最高的山,但登上山头后,才发现远处群峰叠嶂,真是山外有山。不知谁大叫一声,你们看那是什么?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目光的极处,只见天边涌动着白茫茫的一片,哦,那就是传说的大海吗?我们手搭喇叭,向着传说的大海呼喊。直到喊累了,个个都睁着惊奇的目光呆坐在山头上。
⑥那个被大人们渲染得神乎其神的响石,就屹立山顶的最高处,它足有一座房子那么高大,它的另一边是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我们用随身带的柴刀猛烈地敲打响石,响石立即发出当当当的响声,那声音洪亮悦耳,随风飘向很远很远。
太阳慢慢西坠,我们的牛也吃饱了,牛角挑着散淡的阳光,牛脖下的木梆轻轻地发出沉闷和舒慢的声音,显得飘渺和寂寥。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用柴刀在响石上“嚓嚓嚓”地刻下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我——来——了。这才恋恋不舍离开铜鼓帐,离开了响石,呼唤着那些调皮的牛儿向山下走去。
⑧三十多年前,我从乡村走进了城里,从一个放牛仔变成了一个城里人。除了那次以后,我再没有登上过铜鼓帐。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三个字不知是否在岁月的风雨打磨下蚀去?过了知天命的年龄,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无数的高山,我扪心自问,你什么时候真正攀上去了,你儿时只是攀上了家门前的一座山,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来——了?记得许多年前,我曾读到一个关于德国大诗人歌德的一段轶事,说年轻的歌德心高气傲,他曾在一座城堡的墙壁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很多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故地重游来到了那座城堡,他看见墙上歌德二字依旧清晰如昨,他记起了年轻时的轻狂,为年轻时的冲动感动脸红,然后轻轻在擦掉了自己的名字。
⑨是啊,远离故乡的我,有时真想回去,重新登上铜鼓帐,把刻划在响石上“我来了”那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擦掉。但愿那三个字早已在岁月里蚀去!
(本文有删改)
【小题1】简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2】文中画线句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①我不知那来一股邪乎劲,抓过那些糖果全撒到地上,并用脚狠狠地踩踏,然后哇哇地大哭起来。
②太阳慢慢西坠,我们的牛也吃饱了,牛角挑着散淡的阳光,牛脖下的木梆轻轻地发出沉闷和舒慢的声音,显得飘渺和寂寥。
【小题3】文章前七段与后两段,“我”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概括说明。
【小题4】文章第8段为什么要插入歌德的故事?
【小题5】联系全文解读题目“我来了”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登高
李汉荣
路渐渐陡起来,岩石上的苔藓愈来愈厚,由浅绿转入深蓝。向前一步,时间就退后一步,苔藓作证,腐殖土作证,合抱的古树作证我回到宋,回到唐,一座唐代的庙宇屹然 于半山之上。檐上的鸟语平平仄仄,操着古时的方言,反复助诵的是谁的好诗?古碑有些倾斜,宇迹依然道劲高古,棱角分明的笔画,让我读到了青铜的刀锋,和那紧握刻刀的 手,那专注的近于虔诚和迷狂的眼神。他是把他的眼神刻在石头上面了,还有他的心跳和呼吸,以及那个黄昏的微风、树木的香气、落日缓慢移动的.光线,都保存在这石头上了。 那是千年前的黄昏啊。我抚摸这碑石,我是在抚摸一段石化的时间。一亿年前它是一块汉 白玉石,一千年前它是一块汉白玉石,只是有了人的手迹,一千年甚或一万年后它仍是一 块汉白玉石,我十分敬畏它了,我是石头面前的过客,我是文字面前的过客。
我看见云在高处向我招手,我看见云的马驰过来接我。不用了,我自己行走。云们退回去,静静地卧于高处,卧成西天的净土,那么白,琿么坦荡,静穆中隐含着一种克制的激情,哦,白云生处,我梦中多次到达的地方。
汉白玉、花岗岩、玄武岩……石头、石头、石头,时间、时间、时间,我从浅山走命深山,我从低处走向高处,从今天走向古代,走兩公元前,走向泥盆纪、震旦纪,走向壮 丽的造山运动。石头围过来,时间围过来,我是时间中的时间。需要多少时间,才出现这 个登临瞬间,让我在高处,浏览这么多的时间?
溪水越来越清澈,也越来越幼小,我来到那条大河的童年了,鱼都没有长大,听见我 的声音就藏了,全是没有见过世面也不想见什么世面的孩子水之外的事物都与它们无关。水革更加茂密,灯芯草不准备点燃谁的灯盏,灵芝草也不懂得它有什么灵验,水仙花绝不知道自己就是氷边的仙子——因为它们都没有名字,除了绿了又枯枯了又绿开了又谢
谢了又开,它们没有别的建树,至于蜜峰蜻蜓们的访问,它们一律欢迎,但绝不发出邀请。我坐在那潭水边,俯下身来,掬起一捧水,我不忍喝了它,这是邵条大河的源头,我喝了它的源,那条河会不会降低流速减少流量呢?我看着清冽的水一点点从我的手指上漏出来,禁不住就想:我也是源头了,大河就在我手心里发源。
我继续攀援,苍岩更加苍老,或狰狩或慈祥或如飞狮或如卧虎,见多了沧海桑田高陵深谷的大世面,对我的到来一律平静得漠然,脚踩上去,青苔松软,让我体验到铗石心肠 的时间,也有害羞的柔情。树木老得令人肃然起敬,想扑上去唤它几声祖父一一无奈它比 祖父还要老上千年。有几颗老树在风中说话:唐朝的那些诗,宋朝的那些词,都是我看着写出来的,你嗅嗅那迆诗饵里,是否有一种松香味、柏树味?不敢在树下呆下去,呆久了,我怕松树掩埋了我,我怕苔藓漫上衣服,我怕松鼠们集体出动,把我抬走,藏进只有月光才能找见的地方。
路瘦得已容不下我很瘦的影子,影子就斜锌地印进深谷。我继续攀援,扶着远古的石 头,抓一缕刚刚钒来的雾,擦擦汗湿的脸,正好几只鸟从头顶飞过,抛下几粒清朗的单 词,循着它们的提示,抬起头来,我看见我此行的高点,我终于来到山巅:一些石头和一些石头,一些树和一些树,一些野花和更多的野花。蜜蜂先我而来,蝴蝶先我而来。天很蓝,水洗过的样子,女娲刚刚补好那么崭新的样子。极目远望,不知何处是终极,望久了,心也变得无际的宽广,心也渐渐蓝起来。天的蓝,心的蓝,蓝与蓝融为一体,心与天融为一体,不知有心,不知有天,天就是心,心就是天,也无心,也无天,只有无服的澄 明和宁静。
(选自《李汉荣散文集》)
(1)文章第一段,面对一块汉白玉石,作者为什么说“我十分敬畏它了”?
(2)文章第四段,语言上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的北平(节选)

张恨水

①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还有在屋里度过寒冬被搬出来的花。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了人家极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开过花了。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做个鸟瞰,你就会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大部分就是槐树造成的。

②洋槐传到北平,似乎不出五十年,所以这类树木,虽也有高到五六丈的,都是树干还不十分粗。刺槐却是北平的土产,树兜可以合抱,而树身高到十丈的,那也很是平常。洋槐是树叶子一绿就开花,正在五月,花是成球地开着,串子不长,远望有些像南方的白绣球。刺槐是七月开花,都是一串串的,有些像藤萝,不过是白色的而已。洋槐香浓,刺槐不大香,所以五月里草绿油油的季节,洋槐开花,最是凑趣。

③在一个中等人家,正院子里可能就有一两株槐树,或者是一两株枣树。尤其是城北,枣树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一个吉利。假使这人家有些盆景(必然有),石榴花开着火星样的红点,夹竹桃开着粉红的桃花瓣,在上下皆绿的环境中,这几点红色,娇艳绝伦。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的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北平的屋子,对院子的一方,照例下层是土墙,高二三尺,中层是大玻璃窗,玻璃大得与百货店的货窗相等,上层才是花格活窗。桌子靠墙,总是在大玻璃窗下。主人翁若是读书伏案写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绿色,映入眉宇,那实在是含有诗情画意的。而且这样的点缀,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

④北平这个地方,实在适宜于绿树的点缀,而绿树能亭亭如盖的,又莫过于槐树。在东西长安街,故宫的黄瓦红墙,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简直就是一幅彩画。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让人觉得其意幽深,更无论月下了。在宽平的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长街,两边槐树整齐划一,连续不断,有三四里之长,远远望去,简直是一条绿街。在古庙门口,红色的墙,半圆的门,几棵大槐树在庙外拥立,把低矮的庙整个罩在绿荫下,那情调是肃穆典雅的。在伟大的公署门口,槐树分立在广场两边,好像排列着伟大的仪仗,又加重了几分雄壮之气。太多了,我不能一一把它们介绍出来。有人说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那却是一点没有夸张。

⑤当承平之时,北平人所谓“好年头儿”。在这个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在绿荫满街的当儿,卖芍药花的平头车子整车的花蕾推了过去。卖冷食的担子,在幽静的胡同里叮当作响,敲着冰盏儿,这很表示这里一切的安定与闲静。渤海来的海味,如黄花鱼、对虾,放在冰块上卖,已是别有风趣。又如乳油杨梅、蜜饯樱桃、藤萝饼、玫瑰糕,吃起来还带些诗意。公园里绿叶如盖,什刹海中水碧如油,随处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现在,这里是邻近炮火边沿,对南方人来说这里是第一线了。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万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卖八万多元一斤。穷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产之家虽改吃糙粮度日,也不知道这糙粮允许吃多久。街上的槐树虽然还是碧净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闲的点缀。人家院子里,虽是不花钱的庭树,还依然送了绿荫来,这绿荫在人家不是幽丽,乃是凄凄惨惨的象征。谁实为之?孰令致之?我们也就无从问人。《阿房宫赋》前段写得那样富丽,后面接着是一叹:“秦人不暇自哀”!现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们哀亦无益何!

(有改动)

【小题1】第②段写“洋槐”与“刺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但是这一些,我不能也不愿往下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本文与老舍的《想北平》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同有异,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扬州一觉,千年不醒

朱文颖

有一个梦,或者一种现实一一它从来未曾证实,但也似乎永远不被否定。

我一直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两岁,或者三岁,我们一家,我、父亲,还有母亲,在一个轻雾的早 晨,坐车来到水草极盛的河边,母亲替我梳着头发,然后指向远方:“喏,那边,那边就是扬州了呢。”

这个梦我母亲是否定的。她说她从来都没去过扬州,更不要说再带上我和父亲了,而我父亲则抿嘴一笑,并未正面回答。他们两个都是南方人,神情里有着南方的含蓄与意犹未尽。

但这个梦于我却是无比真实,比很多现实生活更要真切无比。我固执地记得那个场景。我母亲把我抱在怀里,风吹过来,然后她的手指向薄雾深处的水域:“喏,看到了吗,那就是扬州啊。”

还有一件事也是奇怪而莫測的。十多年前,真实记忆里我第一次去扬州时,朋友带我游个园。

半园逛过,我说:“这地方我住过。”

朋友笑,说“不可能,这里从来不对外开放客居的。”

但我仍然固执,说真住过。而且是一间大客房,一溜下着蚊帐,纯白色的,像一朵朵夏日里也掩盛开的荷莲。

仍然是十多年前,个园游过的第二天,朋友开车送我去高旻寺。

恰是正午。一个小沙弥跑来开启铁门。寺静极,有几棵参天的古树。这江南四大禅院之一的高旻寺,正值改建,原先的正门封住了。朋友是旧地重游,于是感慨:全变了,不一样了,真的全不一样了。

在高旻寺用餐,饭堂正中是一张长条木桌,一盆白米饭。汤是青菜汤,另有咸菜、炒茄子等素食。我们—一坐了。菜极淡,盐放得很少,并绝无味精。虽然时候不早,已是饥肠辘辘,却仍然食之无味。因为在寺庙中与僧侣共餐,饭食是不能剩的,大家努力把碗中的饭菜吃完后,抹抹嘴巴,忍不住问道:“寺中的大和尚也吃这个吗?”回答说是,并告知这青菜与茄子还都是自己种的。不时有和尚吃完饭,默默站起身去刷碗,素色的长衫在面前晃来晃去。那天我没有多说话,我总觉得仿佛多问了这样的问题,多少有些影射出对僧侣清贫生活的鄙夷——而不知为何,这让我感觉羞愧。

因为和尚不肯收饭钱,所以朋友拿了钱出去捐募。这时我身边有人轻声说道,其实在庙中乞食,是必得的。因为僧侣们觉得,佛的也就是众生的,你问他讨取什么,他都肯给你。“真的全都可以给吗?”我又连问一句。重建的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因为还未完全竣工,殿内的脚手架还未拆除,但已可见气势的不凡与场面的恢弘。我们在殿内走动,现看四壁的佛教壁画。或许是殿大而空旷的缘故,讲话的声音发出了辽远的回响。忽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走上前来,说道:不要喧哗,有僧正在午睡。看一看就请出去吧。这和尚穿着深色的袈裟,眼眶很深,颇有达摩相。我们问他的籍贯,回答说河北。不多言。

出寺门,我竟有些恍若梦境的感觉。寺外荒凉,几片池墙。塘中却是残荷,不见花,光有大瓣杂芜的荷叶。身体在那艳阳下出奇的沉静下来,突然不太觉得热了。

我们朝河边走。走了很久,河边的水泥墙忽然不见了,面前是不宽的一片水域,有小艇停着,船上一位船夫,悠闲而坐,等待接渡者上船,然后把他们载向彼岸。可以望见河的对面,丛丛的树影。朋友说,对岸有一座庵。渐渐有摆渡者过来,背着大捆捕虾的虾笼,沿踏板上了船。

而河水,在烈日下闪着光,竟是通体透明。

后来就很长很长时间再没去过扬州。仍然记得那个两三岁时的梦。记得我固执地在个园里说:“这地方我住过。”记得十多年前高旻寺那顿清淡的午餐。记得烈日下淡到虚无的河水……一直记得扬州。

去年秋天我去德国。到了中部的一个小城镇——马戈的堡。我在地图上查找它的方位和知识——欧洲最重要的中世纪城市之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大部分的统治时间都居住在那里,死后也葬在那里的大教堂;在二战时期,它是德国被盟军轰炸毁坏程度仅次于德累斯顿的第二大城市,美国和苏联的军队占领了该城。在两德没有统一期间,它归于民主德国,两德统一以后它现在是萨克森州的首府。

于我,这个地方和知识都是陌生的。

黄昏的时候我们到了,先去看一个德国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这个教堂在二战时被毁坏得非常厉害。德国人后来用一种专门的砖来重建它。这种砖据说是用特殊材质制成,被雨淋湿以后,这个教堂的墙面就会呈现一种非常古老的灰黑的颜色。那天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好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了,很多的鸟群飞了起来,街上没有人。突然之间,我坐在黄昏的阴影里,发呆,心悸,惊惧,有什么东西曲折而缓慢地流过我的心头。

故乡。

我想到了“故乡”这个词。

我突然觉得,“故乡”这个概念其实是很广泛的,有时候并不如同人们所说的那么狭隘。

那天晚上,我梦见了扬州。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关于扬州的梦境写起,既给文章笼罩上一种梦幻色彩,也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深深的依恋。
B.母亲明确否定我的梦,父亲则抿嘴一笑,并未正面作回答,这表明了父母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C.扬州的朋友否认我住过个园,而我则能回忆起我住个园时的具体情形,真是有些奇怪莫测。
D.寺庙外悠闲而坐等待摆渡者上船的船夫,烈日下通体透明的河水,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2】文章以“那天晚上,我梦见了扬州”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文章题为“扬州一觉,千年不醒”,可文中却花费不少笔墨写德国小镇马戈的堡的教堂,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它们在水中任意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⑾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
【小题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作用。(4分)
【小题2】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4分)
【小题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县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耍分析第③段与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小题4】结台文章谈谈你从“石蚕”这这种水生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