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鸟,终于飞过湖面
查一路
我看见这只大鸟时,觉得它也在看我。向我飞来。它飞着。突然掉下来,离我鼻尖那么高。瞬间,又拉起来,擦过我的头顶,迅捷地滑过去,鸟也有亲近人的想法么?我想问问鸟儿:跟我一起去看湖吧?
冬天,鸟和我一起来到湖边。风有些硬,天空是蓝的,云朵像泼洒在餐桌上的牛奶。湖,深邃,在嫩黄的阳光下,细浪温柔,风过时,推起一层层金黄的褶皱。湖水呈现出深不见底的清澈、澄碧,一切的力量厚积在水底。雄浑,被悄然隐藏在平静中
岸边树木褪去华丽,湖的本身露出来,占领视野。湖很大,目光层层向前翻阅,一遍遍贴着巨大的平面舔过去,因贪婪而疲倦。
此刻,鸟飞起来了,先是一只,接着两只、三四只……很快形成一个群体,排成队列。与我相遇的那只大鸟领头,远看,像一只箭头射出去。鸟儿迅疾地飞,仿佛前面有无形的高墙,或者要撕裂内心无形的网。
恰在此刻,天骤然变脸,暗了下来,风和云都起来了。我的心,似乎被一根发丝悬着一一为这群鸟。会不会落到水里?没有树枝栖息和任何物体落脚,它们能飞过这荡漾着千顷波涛的湖面吗?我虽然担心,可又并不担心,动物有神奇的本能,比如这群鸟。
鸟的天赋与生俱来,它自由,它骄傲,它把翅膀铺展开来,就那么贴着水面,浮在空气中,摇晃,前行,优雅地做着各种特技,自负与傲岸,在翅膀的舒展与收缩之间显露出来。
干冷的风,缠绕树枝发出声响,浩瀚的湖面,似乎朝着一个方向倾斜。而鸟们,在摇晃中调整平衡,此刻它们的利爪抓不住任何可凭之物,唯有翅膀可以试探风向,藉此调整力度与方向。
我听到了鸟的叫声,为什么如此尖厉?它抓住了我的心,我的心像一只攥紧的拳头,所有的收缩只为鸟的安危,湖面如此大,无可凭借,无法栖息,鸟能不能飞过这辽阔的无垠的波涛?
这叫声,把我带回童年。那时,我六岁,世界对于我,像刚剥壳的煮鸡蛋一样新鲜。那一次是跟妈妈去石门湖边的亲戚家。
湖岸边,长着睫毛般的芦苇。忽然。我听见了鸟尖厉的叫声,扒开水草,是一窝雏儿,围绕这窝雏儿,我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对抗。我要把它们带回家。我大哭,以哭声加重对抗的砝码。母亲脸上的厉色也逐渐加重。
于是,有了如下一段对话:
“雏儿是像你一样的孩子,如果天黑了还看不到他们的妈妈,你愿意吗?”
“不!”我摇摇头。
“鸟妈妈是像我这样的母亲,如果天黑了还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你愿意吗?”
“不!”我摇摇头。
这一细节,隐喻了今后人生中的取与舍,它必然包含内心的风暴和隐痛,但必须经历,也必须隐忍着让它过去。
母亲是我一生恩威并重的湖泊,她的光芒,慈爱而严厉,将我照拂。几十年来,我也时感弱小,卑微和一事无成,唯一欣慰的是,无论身处何境,我心怀善良和正直,有所敬畏,有所坚持,觉得自己还是个是非分明,内心亮堂的人。
童年遥远的湖,照亮了我许多。我试探着把自己当成一只鸟儿,去想一些事情,想到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互助与融入吧,如同此刻的鸟与湖,湖的心中有鸟,鸟同时通过湖照见了自己。
冬天的湖泊,让我震惊。风更大了,湖面上波浪像手风琴一样拉开、舒展,风主宰着波浪,波浪主宰着湖泊,远处的风正把波浪一层层推过来,推到岸边,浪拍打着岸。
而我牵挂的还是那群鸟,此刻,风已经吹散了一个群体,七零八落,鸟们像被风扔出去的一群弃儿,遥远的凝望中,已如飘零的花瓣,似乎要落到湖面。接近湖面,瞬间,又似乎得到支撑,重整队形。它们是一群被风打散的士兵,此刻听到了集结号,风扫过来的时候,它们整理出新的队列和飞翔的姿势,贴着湖面,低头向前俯冲……
鸟在向湖告别了。
它们的翅膀优雅而年轻,此刻充满了骄傲与力度。而湖,我想,它的心里是否眷恋地留存着鸟飞翔的身影呢?鸟的飞翔,丈量出湖的浩渺与包容:湖的博大与恩威,炼就了鸟的翅膀,让它冲破潜能的极限和内心无形的网。对鸟来说,翻越一座山容易,飞累了,可以随便找个树枝歇歇。而湖,把慈爱收敛在冷峻中,不给鸟凭借枝头的依赖,让一切远程的飞翔成为可能和本领。
落日,穿过云层,一点点、雄浑地降落,硕大,浑圆,深红,……
此刻,鸟,已经越过湖面,正向落日飞去,并融进了落日,像一颗颗子弹向着靶心旅行。
(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综观全文,简要概括鸟儿能够飞过湖面的原因。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3】文中写“我”与母亲围绕一窝鸟雏儿的一段对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探究本文标题中“终于”一词丰富的情感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8 05:2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摇碎一湖金  (有删节)

陈祖芬

(1)平湖秋月这个所在,好似伸进西湖的一个楼台。楼台一角,一柱圆月灯,几株垂杨柳,柳丝掩映,月影婆婆。树们背光而立,依稀地幽幽发光,幽幽地依稀低语。湖边夜间的树,蒙上了月笼纱,就不是树林而是树雾,林深处便如云深处。我不由想起贾岛的“云深不知处”。独行的、结伴的人们步入云深处,便是林仙云仙。

(2)一轮画舫,灯光闪烁着徐徐开过,好像一座流动的亭台楼阁。又有扁舟摇来,船上载着一只油灯、三两游客和一轮明月。当然,船上本没有月,但是我想,那三两赏月人,一定把那月也邀到了船上,击节咏叹一夕千年的感觉。

(3)朦胧西湖在群山环抱中,拥着万千宠爱睡去。这一睡,就好像睡进了远古。

(4)杭州的“州”,原先是有三点水的,是“洲”。八千年前,杭州的先民已经生产独木舟。西湖里一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的水,本来就是千年诗词。西湖边的老房子里,索绕着太多的记忆,关于民国、明清、南宋和历朝历代的文化因子。

(5)湖对面的山上有城隍阁,有雷峰塔。灯光一起,一阁一塔,被金色的灯光簇拥着,如上天降落的镇湖之宝。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一直摇向湖这边,擒碎一湖金。

(6)夜西湖美得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7)泛舟至长桥,那拱起的上方,挂着一轮明月,似桥的托起,似月的小憩。是桥上月,是月下桥。是长桥月语,是月光桥曲。

(8)古人今人情寄明月,也许,月亮承载着千年音韵万民诗兴,承载着太多的不了情、家国情,所以就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宁静和普度众生的胸襟。中国的月亮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月亮最重最大。

(9)美国景观设计专家帕西亚·强森感叹:很多人是从中国画知道中国的。到了杭州,才体会到,中国画是怎么来的了。

(10)西湖周边杭州市区有古树名木千九百二十三株。有一千四百二十年的银杏,有一千二百年的樟树,面对这些三百岁、五百岁、一千岁的古树,你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前辈!树们在空中依偎着搭成密密的树廊,高高的古树把人们带进未开垦的蛮荒。偶一抬头,常会产生幻觉:杨公堤对面密林深处或住着先民?现代和古代,只一堤之隔。

(11)而这边,杨公堤的天空,上了湛蓝水彩那么清丽,杨公堤那一道道木桥和一幢幢房子的木边,也清晰得好像是用尺子用笔一道道画出来的。

(12)杨公堤虫声鸟鸣,古道疏影。春日芳馨,秋日丰韵,夏日如锦,冬日如君。一年四季的魅力,都能叫人长叹息!

(13)西湖比树比花还丰富的,是诗文。

(14)杭州前“市长”白居易诗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杭州又一前“市长”苏东坡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更是有四百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人《西湖水史》写道:“皎蟾当空,波光生艳,众山静绕,如百千美人临镜梳鬟,四季皆妙。”

(15)西湖是一部液体的书,有历史卷、文学卷、故事卷、神话卷、诗词卷、字画卷,说不尽的上下几千年的丰富和美丽。

(16)杭州诗书与园林荟萃,人文共山水一色。

(17)与西湖直接有关的文化名人至少有一百多,西湖畔若不出一百多名人,还真是辜负了这片山水。在湖边的一条街又一条街,都可以闻到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气息和韵味。

(18)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19)杭州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仰望双峰插云,俯瞰花港观鱼,远听南屏晚钟,近享柳浪闻莺。更有六和观潮、白马凌空、海立天风、灵隐禅踪、古制飞峰、回龙春淙等等。真是美丽着西湖的美丽,承载着西湖的承载,也承载着今日西湖的光荣与梦想。

(20)西湖无处无典故,无处不景观。杭州半是山水半是城,半是景点半是人。

(21)梁山伯祝英台窗下共读,白娘子许仙雨中同行,佳话连连,美人频频。世人常说西湖很女性,但是西湖的美人缘不盖西湖的英雄气。岳飞于谦、张苍水,杭州堂堂三杰!人在岳庙,凭栏处,潇潇雨歌。抬头望,壮怀激烈!

 (22)西湖人,喝着龙井,剥着莲蓬,论剑称雄,写着今日的西湖重.

 (23)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光其指出西湖景观在十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使“天人合一”的哲理日臻完善。

 (24)西湖的优雅美丽,那种千丝万缕的脉络,延伸在湖边飘拂的垂柳中,流淌在晚霞烘托的扁舟旁,融会到深秋铺路的黄叶里。

 (25) 明代狂客钟禧有诗曰:“万项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26)而我想:湖边为问树多少?每棵树下待半天。

(27)至少,待在夜西湖的树下,看湖里闪亮起雷峰塔和城煌阁那金色的灯光。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摇碎一湖金。湖也碎了,心也碎了。

【小题1】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文章第(2)段。
【小题2】第(14)段引用的诗文在内容上角度各异,请加以分析。
【小题3】“天人合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小题4】结尾连用三个动词“碎",请对此进行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脆   弱
朱以撒
①坐在开满淡紫色花朵的苦楝下,人就有一种易碎感。沾满雨水的花不断地掉落下来,把地面涸润了一片。这种树的枝条如此易折,使我每次攀爬都分外掂量。也许正是木质疏松的原因,每到夏日苦楝树上聚集起大量的蝉,黑黑发亮,长调满耳,浮云一般的绿叶和紫气氤氩的花朵,人们却不敢有攀爬的觊觎。
②苦楝树的易折是实践中得到的体验。攀上树杈,看起来手臂一样粗的枝条就瑟瑟发颤。力量控制不好,枝条就在清脆的声响中断开,露出白生生的茬口,使上树的人心绪慌乱。别的树种,如相思,再细的枝条也有很坚韧的弹性,甚至像绞被单那般扭转也难以断裂。每一棵树都顶着一头绿荫,它的承重力却如此不同,不过,我还是喜欢在苦楝树下,甚至一阵风吹过,花就不偏不倚地落在脖子里。
③援藏的时候,牧民送了一只小藏獒给他,它慢慢长大,像一只小型的狮子了,威猛无比。它只认识主人一人,对主人的亲戚朋友一概冷漠。它不乐意的时候,喉咙里如同有闷雷滚过,让人心生寒气。缺氧的高原,更多的异乡人在考虑生命的价值,考虑具体的五脏六腑的承受力。冬日到了,叶片脱尽,树木成为一副副嶙峋的骨架,这些南方人开始流鼻血。如果不是工作需要,谁也不会整整三年以肉身对抗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世代居住者不同,外来人要忍受生存的差异,这使他们更加眷恋故乡的苍翠深蔚、澄碧明净。三年过去,与他荣归的物品中,比别人多了一只神勇的藏獒。南方依旧富庶,依旧适宜休养生息,这只爱犬理所当然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它的形态和神采让这个城市任何品种的狗黯然失色。
④前不久,我向他打听这只藏獒。他说,死了,死于肺水肿。他的本意是带它回南方享福的。不料南方的暖和、潮湿,一日一日损耗它的肢体。此时,它的同胞兄弟正在缺氧的高原狂奔、扑咬,锐不可挡。
⑤许多植物或者动物不能安生,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历程进化,都缘于有一部分人热衷运用自己的聪明来改变它们的习性。我注意到这种情形已经很久了,大概是从知道米丘林的时候开始。少年如我,有幸在自己的果林菜园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果蔬,嗅到不同品类果蔬发自内心的气味,它们绝对不会混在一起的。个性就是这样,即便枝叶相似,果实同形,气味和滋味是以差异来体现的米丘林等人出现之后,本真的果实得到了篡改。个头大到了夸张,滋味似此似彼,缺乏独到。当然,由于米丘林嫁接和杂交之功,价格更上一层。少年时我啃食的番石榴,那么小,在掌中,洁净地金黄色泽,香味馥郁。用手掰开,里边的瓤已融在一起,很适宜樱桃小口的轻轻小咬。我往往绕过超市这些大而无当的品种,在一些不起眼的小摊前停了下来——我嗅到了童年时土生土长的果实的气味。
⑥花鸟市场是我假日喜爱的去处,看一些世相折射下的杰作——那么多的真真假假、疑真疑幻的青铜、陶瓦、牙角。后来我渐渐少去了,要进入内部需要穿过一段宠物的长廊,许多面相怪异的鸟兽在笼子里跳跃、尖叫。像狗不是狗,像猫不是猫,像鼠又不是鼠,一眼可见都是人工借助科学生产出来的怪物。唯其物怪而贵。人们在怪物中穿行、拣选,交易。这些物种与祖先相比,已经极大地被改造了。人们根据奇怪的原则来改造,使其尽可能靠近交易的最大值。在人主宰的世界里,其他物种也是脆弱的,人们不愿让它们自行进化,而混杂这些物种的特性。我惧怕这种人为的改造。   
在易折的苦楝树下坐着,我顿生一种脆弱,一阵风来,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晃动一下,陷入了沉思之中……
(选自《纸上思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苦楝树的描写,“浮云”“紫气氤氲"等词语的使用充满诗意,给人以美感,让人对其“易折"产生同情心。
B.威猛无比的藏獒在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后却死于肺水肿,这与生活在缺氧高原上锐不可挡的同类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C.作者描写米丘林等人嫁接和杂交植物的行为,意在表现人们在一厢情愿追求功利的同时,也同时存在着某些的弊端。
D.全文在写了藏獒、番石榴和各种宠物被改变本性之后,转而写到人类自身,表达了庆幸于自在生、自在长的冷静思考。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以“脆弱”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发儿子的好胜心,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
B.文章在叙写作者所遭遇的人生变故中穿插对母亲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坚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念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想要暗示,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回到老院子时,老街坊谁都没问作者获奖的事,因为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写文章获奖更重要。
【小题2】本文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乡村的光

耿 立

①光是乡村的支撑,是乡村的灵魂,光是温暖的。它的脚跟无处不在,随便在哪个地方,沟渠柴垛,或者狗窝,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是它挽高了树,挽高了房檐,使乡村有了邃深和辽远。

②每次回家,我都感到对老家木镇的光的不适应,走在路上,总像踩在了堆积着光的草垛上,脚步踉跄。见到它,我像做错什么似的,眼睛就低下去:春天的光发绿,夏季的光发黑,秋季的光发黄,冬天的光发红。

真的,春天的光总是如小手般,一点也不生分地抓挠我的头发衣领,浑身痒痒、燥热,它要扒掉你的衣裳。冬天的光则是懒散的,嫩嫩的,如同穿开裆裤的小孩露出的屁股,让人想摸却又不好意思

④光究竟是什么颜色,没人能弄通,那是杂乱而错综的。你分不清鸡雏和鸟雏嘴角的黄是一种肉色还是一种光。早春的柳条,晚秋的杏叶,是光把冬的光秃变得扶疏,也是光把那种蓊郁删繁就简成光秃。物候是表征,其实是光的脾气才使我们看到了颜色的各种面貌。

⑤缘于光,木镇的一切都有了别样的韵致,即使普通如一絮棉花。在秋深的时候,冬季已在门槛外徘徊,新的被窝刚钻进去还是有点凉。你在昏昏的油灯下,把头蒙进被窝,憋住气,然后狠狠地猛吸一口——那粗布的被子上,满是姐姐或者母亲缝制的针脚,光“哗”的一下就从里头透了出来,包裹着新棉花的清香和阳光的温暖。这岂能是城里的被子所能比拟的?

⑥没有光的黑夜,木镇是惊恐和不可知的,一切都小心翼翼。人们在那个时辰常听到孩子夜哭,那样嘹亮,顺着街筒子跑。要是狗乱吠,大概连夜空的星星也会因惊吓躲藏得无影无踪。又想起小时候的冬夜,蒙在被子里听木梆子打更的吆喝:防火防盗防蜡烛和暖棉被的火罩……

⑦其实那是对光的吆喝,有了光,那惊恐就不会在街筒子里高一脚低一脚地跑了,那些狗也不会在柴垛上嘶嘶乱叫了。

⑧关于光,我又想起在完小读书的时候,用靛蓝的墨水瓶,加上洋铁片做盖子,自制的一盏煤油灯。那灯发散出的光是昏黄的,把我和家里的羊投射到墙上,影子怪异。有时父亲到我住的土屋里,借助煤油灯光,将手指绞在一块儿,在墙上变换出兔子和狗的形象。这使我感受到了油灯光的神奇。我也注意到,风一过,油灯的灯苗就摇晃,父亲的影子也摇晃在了墙上,有些陶醉。

⑨光,使人思索。若有一天木镇没有了光,那会怎么样?那些让我欣喜让我烦忧的东西还会存在吗?其它地方也和木镇一样吗?儿时的我去问父亲,父亲给难住了,说我们去问问队长吧。队长只是苦笑,觉着我们是自寻烦恼。

⑩后来我才知道,不只木镇,天底下的乡村没有不与光发生联系的事物。犁铧下的土在光下酥软,少女的双颊在光下红润,一根草、一朵花、一声蝼蛄的叫,即使远处如逗号的黑黑的鸟巢,都与光有关。光让它显形,它就得显形,光不让它显形,它就无论如何也显形不了。光如同一个教唆者,让土地解开了怀抱,让种子不再安心地沉睡,连我家白狗的领地不再只是门扉和柴垛。

(11)在光的明灭之中,我们还看到了地下蚯蚓对土地的低声问候、家雀伫立在屋檐的弧线、远处老人白发环绕的脑门……陡然睁开眼,光冲着你扑面而来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淌泪的冲动。

(12)阳光养料,对于庄稼和人的意义都一样。在光的关怀下,庄稼绿了黄了,人们来了去了,年轻过,年老了。乡村的人一旦年老,就在门旁或者土墙外晒暖。所谓晒暖就是让阳光像晒粮食一样晒人:粮食一晒,内部的细菌和虫卵等坏东西就会死去;人老了,也能在阳光下吸收最后的养料。

(13)一个人一辈子能晒几次暖?谁也说不清。有的老人在晒暖的时候,脖子一梗,就安静地死去了。故去了老人的乡村,像夏季收割完麦子后剩下的麦茬地,麦子没了,阳光还在;即使连麦茬也没有了,阳光也还会在的

(选自2013年3月2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
【小题2】请分析第⑨段在结构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