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水那巷那情
苏沧桑
①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真的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江南水巷吗?
②水巷在江南的乌镇,在水乡柔情的怀中,船过高桥,悠悠然拾级而上,展眼便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圹。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
③水是清清的苕溪水,又名车溪,为乌镇的市河,从南至北纵贯市区,使整个市区河道如网,水街相依。关于它的由来,有一段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姓乌的将军,为讨伐逆臣,力战而死,化为一株银杏,而他的战马则化为一条青龙潜于乌镇河底,以它的鲜血养育了这方土地。满街不见那株古老的银杏,车溪水却似乎格外有一种灵性。初秋的晨雾中,河水闪耀着温柔的波光,浮萍点点,仿佛一群恬静的少女,正掀开层层薄雾浓纱在无声地歌唱。然后,便有小船的“咿呀”声,或是船上马达的“突突”声,伴随着早起谋生的船夫船娘们长长的吆喝,车溪水霎时热闹了起来。
④沿水而立的,便是那亭亭的水阁了。水乡人的家多是一半在土上一半在水里,因而也就有了依水而建的水阁和这一衣带水、连接成片的水巷了。水乡的街道大多建在河塘边,水乡人的房子则是面街背水,房子较窄的,就在河面上架起阁楼。传说从前的车溪河边,有一豆腐店,只有一间门面,开间又小,一副石磨子和一只浸黄豆的七石缸一摆,店里就好似螺蛳壳里做道场,身子也转不过来了。倒是豆腐倌的女儿聪明,对父亲说:前面是街,左右是店堂,只有往后边河面上挪了。于是他们就在后门,往河面上接伸出几根木头,架起了一个水上阁楼,房子立刻宽敞了许多,这也就是水乡第一个水阁了。消息流过车溪水,一传十,十传百,河面上的水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水阁或方方正正,或高檐翘角,静静倒映水中,端的是仪态万方、玲珑剔透,自有一番韵味儿。人们便在层层叠叠的水阁间隔水相望,洗衣淘米、道东家说西家,或是干脆依水依船地做些小买卖。自然也有以船代步的,便有了这北方胡同般的水巷了。无论是小吃摊、茶馆,还是棉花铺子、米店、杂货店均是应有尽有。坐在靠水的茶馆的长板凳上,咬一口姑嫂饼,呷一口粗叶茶,那一份浓浓的香甜和淡淡的乡土气息常常使人留连忘返。
⑤而水巷是不能没有桥的,听水乡人说,乌镇的桥可是“木劳劳”地多,数也数不过来,最高最热闹的当然得数“高桥”了。青青石板桥,烙着岁月的印痕,流传着许许多多相似或不相似的故事,而今成了水巷的中心。每到集市,水乡人便乘了舱船,或摇了乌篷船,成群结伴从四方赶来,高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闹市区。人们在高桥下做着各种买卖,闲来便吃几口茶,抽几袋烟,拉几句家常。孩子们呢,则在人群中穿梭嬉闹,任水巷传递着他们童稚的笑声。到了黄昏,水巷也早早地安静下来,只有几句吴侬软语轻轻地在夜风里,在平静的车溪水上荡漾……
⑥想像自己曾是水巷的女儿,生于水乡长于水乡,梳两根乌油乌油的大辫子,穿一身白玉兰衣裙,摇一条小小木船,赶去参加水乡人“起于朝花,尽于端午”的盛大的庙会——香市。只为看一眼城里来的那个戏班子里美丽的花旦,然后在姑姑嫂嫂“咯咯”的笑声里,手捧一束檀香许一个虔诚的心愿,再到土地庙前的水潭边,汰一汰“蚕花手”,心满意足地想:这样啊,我家的蚕宝宝就无病无灾了,我们就可以过个好年了……
水乡人静静摇他们的船,静静养他们的蚕,静静过他们与世无争的日子,脸上溢着一种幸福与满足。莫非是这土这水这巷赋予他们这宁静如一的禀性,永远不会老去?
⑧乌篷船“咿咿呀呀”摇走了我遥远的遐思。回首,水乡的水,水乡的巷,水乡的一切在眼里重新模糊,如一首纯朴的田园诗,只留给我一个淡淡的影子。
【小题1】在作者笔下,水乡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纵观全文这幅画卷主要有哪些画面组成?
【小题2】文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水阁”?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4】联系全文,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9 11:07: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陈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晴小筑”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那时,这位在大陆的“新作者”已经79岁了。
事实上,早在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而那时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29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他自己所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80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士里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说尼采是“钙”,可以使骨头硬起来。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起来。
生于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坐定,点烟,即谈文学艺术。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自己,忙说“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今天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文学的个体户”。
1946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20岁出头时,这位贵公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街游行,傍晚则点上一根蜡烛弹奏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爆发后,从14岁起创作的20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还在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他写满了66张白纸的《狱中札记》,藏在棉袄夹层里。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他爱看报纸,但从不看文艺界的新闻。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钉上一排五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子的人。…
“他太干净了。”曹立伟说,“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2006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因为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先生。陈丹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的床前低声念起那首叫《我》的小诗: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2012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木心爱陶潜,认为自己与陶潜相似,“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轻拂而过,不着痕迹,水面却起了涟漪。    (《谦谦君子木心》)
②木心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一位具有特殊文字悟性,用现代汉语让人欣赏到经典精美的奇才。在海外,木心的名气要比在国内大得多,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木心》)
③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明先生尽管在大陆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早已蜚声海外。
B.直到晚年木心先生的作品才被引入大陆,是因为他特立独行,所以长期受到体制的排挤,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
C.木心先生始终自称“文学的个体户”,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这是他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里,对汉语书写现状极度失望的理智选择。
D.“他太干净了”,这句话既是对木心先生考究服饰的赞美,也是对他清洁的精神情怀的肯定。
E.木心有关精神传统和肉体传统的言论表明他虽肉体里流淌着绍兴的血,但对西方的文学、文化一往情深,在精神上,更多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文明引领他前行。
(2)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试分析这些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3)“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这种“木心的范儿”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以木心先生的小诗《我》结尾,有何作用?如何理解先生说“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脆   弱
朱以撒
①坐在开满淡紫色花朵的苦楝下,人就有一种易碎感。沾满雨水的花不断地掉落下来,把地面涸润了一片。这种树的枝条如此易折,使我每次攀爬都分外掂量。也许正是木质疏松的原因,每到夏日苦楝树上聚集起大量的蝉,黑黑发亮,长调满耳,浮云一般的绿叶和紫气氤氩的花朵,人们却不敢有攀爬的觊觎。
②苦楝树的易折是实践中得到的体验。攀上树杈,看起来手臂一样粗的枝条就瑟瑟发颤。力量控制不好,枝条就在清脆的声响中断开,露出白生生的茬口,使上树的人心绪慌乱。别的树种,如相思,再细的枝条也有很坚韧的弹性,甚至像绞被单那般扭转也难以断裂。每一棵树都顶着一头绿荫,它的承重力却如此不同,不过,我还是喜欢在苦楝树下,甚至一阵风吹过,花就不偏不倚地落在脖子里。
③援藏的时候,牧民送了一只小藏獒给他,它慢慢长大,像一只小型的狮子了,威猛无比。它只认识主人一人,对主人的亲戚朋友一概冷漠。它不乐意的时候,喉咙里如同有闷雷滚过,让人心生寒气。缺氧的高原,更多的异乡人在考虑生命的价值,考虑具体的五脏六腑的承受力。冬日到了,叶片脱尽,树木成为一副副嶙峋的骨架,这些南方人开始流鼻血。如果不是工作需要,谁也不会整整三年以肉身对抗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世代居住者不同,外来人要忍受生存的差异,这使他们更加眷恋故乡的苍翠深蔚、澄碧明净。三年过去,与他荣归的物品中,比别人多了一只神勇的藏獒。南方依旧富庶,依旧适宜休养生息,这只爱犬理所当然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它的形态和神采让这个城市任何品种的狗黯然失色。
④前不久,我向他打听这只藏獒。他说,死了,死于肺水肿。他的本意是带它回南方享福的。不料南方的暖和、潮湿,一日一日损耗它的肢体。此时,它的同胞兄弟正在缺氧的高原狂奔、扑咬,锐不可挡。
⑤许多植物或者动物不能安生,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历程进化,都缘于有一部分人热衷运用自己的聪明来改变它们的习性。我注意到这种情形已经很久了,大概是从知道米丘林的时候开始。少年如我,有幸在自己的果林菜园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果蔬,嗅到不同品类果蔬发自内心的气味,它们绝对不会混在一起的。个性就是这样,即便枝叶相似,果实同形,气味和滋味是以差异来体现的米丘林等人出现之后,本真的果实得到了篡改。个头大到了夸张,滋味似此似彼,缺乏独到。当然,由于米丘林嫁接和杂交之功,价格更上一层。少年时我啃食的番石榴,那么小,在掌中,洁净地金黄色泽,香味馥郁。用手掰开,里边的瓤已融在一起,很适宜樱桃小口的轻轻小咬。我往往绕过超市这些大而无当的品种,在一些不起眼的小摊前停了下来——我嗅到了童年时土生土长的果实的气味。
⑥花鸟市场是我假日喜爱的去处,看一些世相折射下的杰作——那么多的真真假假、疑真疑幻的青铜、陶瓦、牙角。后来我渐渐少去了,要进入内部需要穿过一段宠物的长廊,许多面相怪异的鸟兽在笼子里跳跃、尖叫。像狗不是狗,像猫不是猫,像鼠又不是鼠,一眼可见都是人工借助科学生产出来的怪物。唯其物怪而贵。人们在怪物中穿行、拣选,交易。这些物种与祖先相比,已经极大地被改造了。人们根据奇怪的原则来改造,使其尽可能靠近交易的最大值。在人主宰的世界里,其他物种也是脆弱的,人们不愿让它们自行进化,而混杂这些物种的特性。我惧怕这种人为的改造。   
在易折的苦楝树下坐着,我顿生一种脆弱,一阵风来,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晃动一下,陷入了沉思之中……
(选自《纸上思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苦楝树的描写,“浮云”“紫气氤氲"等词语的使用充满诗意,给人以美感,让人对其“易折"产生同情心。
B.威猛无比的藏獒在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后却死于肺水肿,这与生活在缺氧高原上锐不可挡的同类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C.作者描写米丘林等人嫁接和杂交植物的行为,意在表现人们在一厢情愿追求功利的同时,也同时存在着某些的弊端。
D.全文在写了藏獒、番石榴和各种宠物被改变本性之后,转而写到人类自身,表达了庆幸于自在生、自在长的冷静思考。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以“脆弱”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

汪曾祺

①一九三七年,江南失陷,我不能回校读书,在家闲居两年。两年中,我反反复复地看的两本书,就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沈从文小说选》。

②我反复地看,一是因为没有别的好书看,二是这两本某些地方很相似的书,也和我的气质比较接近。这两本书甚至形成了我对文学、对小说的概念。我在中学时并未有志于文学。在昆明参加大学联合招生,在报名书上填写“志愿”时,提笔写下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当时许多学生报考西南联大都是慕名而来。这里有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

③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就是教学生习作各体文章。他有时也出题目,曾出过“我的小庭院有什么”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写景物兼及人事。有几位老同学用这题目写出了清丽的散文,在报刊上发表了,我都读过。也曾给我的下几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要求他们写一间屋子里的空气。为什么出这样的一些题目呢?沈先生说:先得学会做部件,然后才谈得上组装。大部分时候,是不出题目的,由学生自由选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课每周一次。学生在下面把车好、刨好的文字的零件交上去。下一周,沈先生就拿这些作业来讲课。

④说实在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性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沈先生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没变,仍然是凤凰话;也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捉摸。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动的人,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他的思想的跳动,给他的小说带来了文体上的灵活,对讲课可不利。沈先生真不是个长于逻辑思维的人,他从来不讲什么理论。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刻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这些经验之谈,如果理解了,是会终身受益的。遗憾的是,很不好理解。如,他曾经批评过我的一篇小说,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袋在打架!”让第三个人听,“这是什么意思?”我是明白的。我这篇小说用了大量的对话,我尽量想把对话写得深一点,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自己小说里的对话,大都是平平常常的话,但是一样还是使人感到人物,觉得美。从此,我就尽量把对话写得朴素一点,真切一点。

⑤沈先生用笔写下的东西比用口语讲出的要清楚得多,也深刻得多。使学生受惠的,不是他的讲话,而是他在学生文章后面所写的评语。沈先生对学生的文章也会作修改,但改得不多,评语却写得很长,有时会比本文还长。这些评语有的是就那篇习作来谈的,也有的是由此说开去,谈到创作上的某个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文笔也很讲究。

⑥除了评语,沈先生还就学生这篇习作,与之相近的作品,他自己的别人的,中国的外国的,带来给学生看,因此,他来上课时都抱了一大堆书,让学生比较吸收,收效很好。他把自己的小说总集叫做《沈从文小说习作选》,这都是为了给上创作课的学生示范,有意地试验各种方法而写的,这是实情,并非故示谦虚。

⑦读他的小说,觉得他是把生活里的人都当成一个作品中的人物去看的。他用一种含蓄的热情对人,用一种欣赏的、抒情的眼睛看一切人。对前辈、朋友、学生、家人,都是这样。他津津乐道的熟人的一些细节,都是小说化了的细节。大概他的熟人也都感觉到这一点,他们在先生的客座(有时是一张破椅子,一个小板凳)上,也就不会谈出过于庸俗无聊的话,大都是上下古今,天南地北地闲谈一阵,喝一盏清茶,借几本书或资料,就走了。客人一走,沈先生就坐到桌子跟前拿起笔来了。

⑧我曾问过先生:“你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属于什么体系?”他微笑。我说:“你是一个标准的人文主义者。”沈先生微笑着,没有否认。

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四日

【小题1】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小题2】沈从文究竟会不会讲课?请结合④⑤⑥三小节的内容加以评析。
【小题3】请探究文末“一个标准的人文主义者”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一站到那一站

林清玄

最近在撤家,这已经是住在台北的第十次搬家了。每次搬家就像在乱阵中要杀出重围一样,弄得精疲力竭,好不容易出得重围,回头一看则已尸横遍野,而杀出重围也不是真的解脱,是进入一个新的围城清理战场了。

搬家,真是人生里无可奈何的事,在清理杂物时总是面临舍与不舍、丢或不丢的困境,尤其是很多跟随自己许多年的书,今生可能再也不会翻阅;很多信件是少年时代保存至今,却已是时光流转,情境不再;许多从创刊号保留的杂志,早已是尘灰满布,永远不会去看了;还有一大堆旧笔记、旧剪贴、旧资料、旧卡片,以及一些写了一半不可能完成的稿件……每打开一个柜子,都是许多次的彷徨、犹豫、反复再三。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不可能再用的东西舍弃,光是纸类就有二百多公斤,卖给收旧货的人,一公斤一元,合起来正是买一本新书的钱。还舍弃一些旧家具,送给需要的朋友。

由于想到人生里没有多少次像撤家,可以让我们痛快的含弃,所以我丢掉了许多从前十分钟爱的东西,都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一些成长的纪念。林林总总,合掉的东西恐怕有一部货车那么多。

即使是这样,这次搬家还是动用了四部货车才运载完毕,使我想起从前刚到台北,行李加起来只有一只旅行袋,后来搬家,是一个旅行袋加一个帆布袋,学校毕业时搬家竟动用了一部小发财车。当时已觉得是颇大的背负。

幸好去服了兵役,第二次回台北,又是一只旅行袋,然后路愈走愈远,背的东西也日渐增加,虽然经常搬迁、含弃,增加的东西却总是快过丢的速度,有时想起一只旅行袋走天下的年轻时的身影,心中不免感慨。那时身无长物,只有满腔的热血和志气,每天清晨在旅行途中的窗口看见朝日初升,总觉得自己像那一轮太阳。现在放眼四顾,周围堆满了东西,自己青年时代的热血与斗志是不是还在呢?

在时光的变迁中,有些事物在增长,有些东西在消失,最可担忧的恐怕是青春不再吧!许多事物我们可以决定取舍,唯有青春不行,不管用什么方法,它都是自顾自行走。

记得十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住在屏东市一家长满臭虫的旅店,为了想看内埔乡清晨稻田的日出,凌晨四点就从旅店出发,赶到内埔乡天色还是昏暗的,我就躺在田埂边的草地等候,没想竟昏沉沉地睡去了,醒来的时候日头己近中天。

我捶胸顿足,想起走了一个小时的夜路,难过得眼泪差一点落了下来。正在这时,我看到田中的秧苗反映着阳光,田地因干旱而显出的裂纹,连绵到天去。有非常之美,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象,立即转悲为喜,感觉到如果能不执着,心境就会美好得多。

那时一位农夫走来,好意地请我喝水,当他知道我来看日出的美景时,抬头望着天空出神地说:“如果能下雨,就比日出更美了。”我问他下雨有什么美?他说:“这里闹千旱已经两个月了,没有下过一滴雨,日出有什么好呢?”我听了一惊,非常惭愧,以一种悔罪的心情看着天空的烈日,很能感受到农夫的忧伤。

后来,我和农夫一起向天空祈求下雨,深切地知觉到: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世间一切的美都会显得虚幻不实。

假若知道有阳光或者没有阳光,人都能有观照的角度,就知道了舍与不舍,都是在一念之间。

不只是搬家,每个人新的一天,都是从这一站到那一站,在流动与迁徙之中,只在不忘失自我,保有热血与志气,到哪里不都是一样的吗?

我们现在搬家还能自己做主,到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是身体的撤家,如果不及早准备,到时候就会措手不及,作不了自己的主。人的一生应步步为营地向光明与良善前进,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忘记初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作战比喻搬家,而一次次乱阵突围却并未给作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不过是重入围城。
B.作者认为在时光的变迁中,唯有青春不可取舍,所以便痛快地舍弃了许多从前十分钟爱的东西。
C.作者错过欣赏日出,却收获稻田美景,说明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执着、苛求,美景随处都有。
D.本文语言朴素平实、亲切自然。作者以人文关怀与思考从身边的平凡人、平常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小题2】本文从“搬家”说起,请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题目“这一站到那一站”的含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她爱美。她懂得美。
“我来替你梳,我最喜欢设计发型了!”——一声热切的提议,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向她那双明激的眸子投去含笑的一瞥。
随即,充满信任地将头发交给她“玩”上一会儿。
……那常在琴键上欢快跳动的纤柔手指,从我细长的发丝上轻轻滑过……凭借小圆镜的反射,我有些出神地凝望着她。
——恩……她又那么蹙起了眉。
那个晚霞灿烂的黄昏里,我们身着游泳衣途经水库边一棵古树旁时,她就这么微微地蹙起了眉。
落日,给波光粼粼的水面抹上一层晕红。绿叶飘酒着垂下,几乎是企图与岸边英姿飒爽的小草相吻……仪态万千的网眼中,漏进一缕炫目的光、又一缕炫目的光。
她蹙起眉,静静地伫立了好一会儿……直至亲手摄下这幅充满了韵味的图案。
——啊……她又那么抿紧了唇。
那个雾霭袅袅的晨曦里,她领我来到一块绿毡般的“微型草原”跟前——“看!这像不像一幅中世纪油画……”随即,就是那么紧紧地抿紧了唇的。
绿色,迷迷蒙蒙,由狭到阔紧夹在两根急转直出的雄浑线条之中,两旁是庄严矗立着的原始森林般的树木。远处,起伏的群峦略有层次地向深奥莫测的空中隐去、隐去……。
她抿紧唇,许是在提防不留神呵出的一口气会惊着了幻觉中那位直奔开阔而来的中世纪骑士——而拨转了马头罢?
——哎?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
那个颠簸动荡的车厢里,我俩并肩相依遥望窗外时,她就曾这般悄悄颤动着眼睫毛的。毛的。
【小题1】“她”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小题2】文中的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多处使用省略号,它们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探究文中所表达的“美”的丰富内涵。